陳 艷,黃榮松,王瑞清
(文山州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 文山 663000)
云貴高原東南部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地塊破碎面積小,氣候干濕季節分明,土壤酸化,冬春季節干旱嚴重等災害日趨嚴重,該地區存在作物水肥藥利用效率低下,農藥使用不合理,抗旱抗病高產主導品種缺乏,機械化種植技術嚴重匱缺,當地勞動力較少,同時農戶種植水平有限,糧食作物產量低等實際生產問題。通過應用適宜性強的高產小麥品種,可降低冬春季節干旱對小麥生長的影響,提高水分不足條件下的小麥產量,增強小麥種植中應對干旱、突發病蟲害等的應急能力,促進糧食安全。文山州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小麥是文山州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通過在該地區進行小麥耐旱品種篩選試驗,充分挖掘單位面積小麥生產潛能,減少在小麥生產中的用水量,為帶動提高該地區的小麥生產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設在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平遠鎮大新村委會大新村一組,土壤為紅壤,中等肥力,地勢平坦,前作烤煙,年平均氣溫21.70℃,年降雨量937.70 mm,海拔1460 m。試驗時間為2015年10月28日—2016年4月19日。
供試小麥包括18個品種,品種編號和名稱見表1,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提供。

表1 小麥品種信息
在土壤肥力、種植密度、防治病蟲草鼠害等一致的基礎上,試驗設18個品種處理,4次重復,小區面積6 m2,隨機區組排列。
試驗地在清除前茬秸稈,用旋耕機碎土后劃小區,小區長3 m,寬2 m,小區間走道30 cm,重復間走道40 cm,四周留保護行,人工開墑條播,每小區播6行,行距為30 cm。
施肥方法:全生育期施純氮150 kg·hm-2,純磷90 kg·hm-2,純鉀90 kg·hm-2,氮肥分底肥和拔節肥(或苗期追肥)2次施用,磷鉀肥全部用作底肥。
記錄各個品種處理的生育期時間、出苗整齊度、分蘗數、小麥株高、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及程度,分蘗期開始觀察葉片對干旱的反應程度。收獲前,在莖蘗調查點內的3個樣點取樣,調查總穗數,隨機取30個穗調查株高、穗粒數。之后將全部樣本脫粒,籽粒和植株分別烘干稱重,計算生物干重和經濟系數。收獲期,每小區收獲中間5行(第3~7行),曬干后脫粒,稱重計產,并測試千粒重。采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所選用的18個小麥品種的出苗期、分蘗期和拔節期基本一致,播種7 d后基本出苗,25 d后開始分蘗,52 d后進入拔節期。品種6(川麥51)、品種7(蜀麥969)、品種10(云麥42)全生育期較短,分別為160 d、160 d、165 d;品種11(云麥52)、品種12(云麥53)、品種13(云麥56)的全生育期較長,為173 d,其他品種全生育期一致,均為170 d。

表2 不同小麥品種的生育期
由表3可以看出,有效穗數以品種9(Y1416)的最多,品種14(云麥70)最少;株高品種14(云麥70)最高,品種4(綿麥37)最低;穗長品種14(云麥70)最長,品種10(云麥42)最短;穗實粒數品種5(川麥55)和品種9(Y1416)最多,品種4(綿麥37)最少;千粒重品種12(云麥53)最重,品種15(云麥101)最輕;理論產量品種9(Y1416)最高,品種15(云麥101)最低。

表3 不同小麥品種的經濟性狀
由表4可以看出,折合產量品種9(Y1416)最高,為4716.8 kg·hm-2;其次為品種10(云麥42),為4350.0 kg·hm-2;最低為品種15(云麥101),為2466.8 kg·hm-2。方差分析F=16.266>F0.01=2.23,表明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有極顯著差異,其中品種9(Y1416)、品種10(云麥42)、品種5(川麥55)的產量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

表4 不同小麥品種的產量比較
在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平遠鎮種植小麥品種Y1416、云麥42、川麥55均獲得較高的產量,這3個小麥品種能夠較好的適應當地秋冬干旱的氣候;而小麥品種:云麥101、綿麥37、靖麥17號等的產量低,不宜在該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