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琦 馮乾明 李 彥 胡蘊智
(安徽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網絡教學長時間作為一類教育技術,存在時間并不短暫,但卻始終游離在我們選擇受教育方式時的邊緣。其中原因不難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受教育人群與老師的關系是直接且直觀的,兩者直接在三維空間中通過多種信息傳遞實現信息交互,這不只是教學內容的交互,更多且更重要的則是教學方式、教學理念、課堂氛圍以及最考驗老師的課堂把控能力。一堂課程中,老師作為教育者,思考如何提升受教育對象的知識攝取程度,才是老師真正的意義。在線下教學中,這一切都是直觀且簡潔的,而網絡教學則不然。
我們面對教學難以開展的硬性問題,果斷的選擇了網絡教學的方式代替線下教學,這已經充分的證明了網絡教學存在的意義巨大且前景廣闊,但有統計指出,雖然此次網課熱潮為網絡教學行業帶來足夠的體量,并且推動了網絡教學的健康發展,促使了更多網絡教學平臺的興起,但隨著熱潮的平息,線下教學完全恢復的時候,網絡教學行業究竟還能為自己留下多少體量?本研究采用訪談法、數據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1],我們調查了不同年級的學生與老師、家長對于網絡教學的看法。以期為網絡教學方面工作提供經驗。
(1)研究方法
①訪談法
②問卷調查法
③數據分析法
(2)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針對網絡教學的種種問題,從網絡教學三大受眾,即學生、老師、家長三方入手,從網絡教學三大架構,即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三大成分出發,深入分析網絡教學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在思路確立后,通過“文字訪談+問卷調查”模式進行數據收集,再對數據進行理論分析,從而得出研究成果。
(3)網絡教學現狀
我們面對教學難以開展的硬性問題,果斷的選擇網絡教學的方式代替線下教學,這已經充分的證明了網絡教學存在的必要性與傳統教學相比的優勢性,但有統計指出,雖然此次網課熱潮為網絡教學行業帶來足夠的體量,并且推動了網絡教學的健康發展,促使了更多網絡教學平臺的興起,但隨著線下教學不再是硬性問題的時候,網絡教學行業的火熱注定曇花一現。排除在規定范圍內的國家性質教育教學,僅從輔導性、愛好性網絡教學機構的報讀數據來看,網課熱潮為他們帶來了48%的全新用戶,為他們帶來了70%的超高報讀率.換句話說,在全國的大中小學生中,每十個人里便有七個人報讀了課程規定以外的其他網絡課程,在報讀人群中,他們平均每天拿出約2.1小時的時間用于課外網絡教學,這對于以往的網絡教學機構來說是難以想象的,相較于以往數據,由于多種原因而造成的網課熱帶來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但從網課報讀原因來看,網絡教學目前的下一步該怎么走還是一個嚴峻的問題,92%的網課報讀是由于其他問題帶來的被動報讀,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線下機構受社會問題影響轉為線上教學,希望網課填補每日空閑時間,受身邊上網課人群影響等諸多原因,而當線下教學全面恢復的時候,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2]。
(1)訪談法
為全面深入的了解網課熱期間網絡教學在社會上的反響,對多位教師、家長進行了訪談詢問,為之后的問卷調查提供理論現實依據。
(2)調查問卷
以學生、老師、家長為三類主體群體,各隨機抽取一定人數人、共240為調查對象。
①問卷設計
為確保問卷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問卷的設計上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問卷設計、研究小組討論、咨詢相關機構等多種方式對問卷進行修改完善,最終形成了以身份、年級為主體結構區分的問卷形式并發放。充分調查三類群體在網絡教學不同身份位置上對于網絡教學的看法。
②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文采用網絡問卷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問卷210份,有效問卷210份,身份以學生為主、性別比例較平均。
③問卷信度檢驗
對于本次問卷進行了重測發,對于前后兩次的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后,得到的分析結果系數為0.86,因此本問卷顯示出良好的可信性。
(3)數據分析
在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后,利用SPSS、Excel等軟件對問卷進行處理。
經兩次調查問卷分析平均,從受調查學生身份來看,大學生占比33%,初高中生占比30%,小學生占比15%,如圖1所示。

圖1
總體來看,受調查的三類人群中,學生主體以中學生、大學生為主,數據相對可靠性上升,教師群體以中小學教師為主,家長群體較平均。
在對網課看法的問題中,認為網絡教學中學生具有應付心理、師生溝通困難效率不穩定兩類選項都達到了50%以上,對網課報有悲觀心理,認為學不到知識達35%,但對網絡教學抱樂觀心理人數也并不少,認為錄播網課可隨時暫停、復看方便記錄思考有52.5%,上課時間地點靈活易分配有32.5%,但認為能學到知識的只有25%,如圖所示。

圖2
初期數據處理研究了以老師、學生、家長三者為主體的主要網絡教學參與人群,其中以網絡教學主要受眾學生為主要調研對象,對當前網絡教學的主要意見進行了匯總分析。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隨著網課熱潮期間網絡教學的不斷迅速革新與進步,網絡教學已經能夠容納當前大體量的教學任務,但網絡教學作為一種與傳統三維教學交互完全不同的二維交互式教學結構,其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依舊難以與傳統教學相媲美。老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教學平臺的互動具有遲緩性、復雜性,老師在一堂課程中對學生的監管能力也大幅削弱。家長本應在這時充當監管者,但很顯然,這種監管基本難起作用。這大部分是因現階段現行技術手段限制而難以解決的硬性問題,但從網絡教學主要三大構成:教育者、平臺、受教育者入手,依然有很高的操作空間。
在本次我小組成員進行的調查研究中,普遍受采訪對象都反映了網絡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從網絡教學構成方向看,這是三方因素主導的結果[3]。
其一是老師,也就是教育者。老師在線上教學中難以找到線下教學的感覺,難以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對此的方案是,既然如今的老師都是以線下教育為前提進行培養的,那么如果對老師進行以線上教育為前提的培養是否可行?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總結出在線上教學中能夠最大限度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經驗。
其二是平臺,現如今網絡教學平臺良莠不齊,諸多問題摻雜其中。但我們已經能從積極革新改良的平臺中看到可行的方向,他們為了解決老師學生交互問題引入了直播教學的方式,甚至有的地方已經提前嘗試5G教學,這是通過提高信息交互速度來嘗試提高教學質量。但這僅能解決一小部分的問題,平臺的優化不能停滯,同時更要大膽進行更多新的嘗試。在這次情況中,本小組也體驗了多家網絡教學平臺,諸如叮叮、學習通、知道、好大學在線等,在我看來,在平臺優化這一方面叮叮是做得最好的,這很大原因是叮叮面向群體并不只是教師與學生,其主要面向群體是社會人群,是在職員工與公司老板,這樣看來它的優化是有充分理由的。而就網絡課程而言,錄播網課中知道應當說是做得最好的了,它對課程進行了合理的壓縮剪輯,使得每一節課的時長恰到好處,又通過彈窗性隨堂提問搭配獎懲系統的方式基本解決了受教育人群懶惰自主性差的問題,這也是我先前所討論的平臺對課堂優化的問題,知道的優化方針簡單粗暴有效,是值得借鑒的。但就網絡直播教學來說,眾多網課平臺卻沒有搶占到市場,而是眾多會議軟件甚至包括網絡電話在內的此類即時信息交互軟件占得了先機。
其三便是學生,也就是受教育人群了。在這方面上,受教育人群的惰性與自主性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同時也是難以根除的,也許通過平臺簡單粗暴的監察系統與獎懲措施能夠強制性解決部分問題,但歸根到底還是治標不治本,讓受教育人群從根本上正視網絡教學,發自內心認可網絡教學,這樣才能根治這第三方面問題。
隨著教學的重新步入正軌,網絡教學失勢可以說已經是必然的結局,所以對于網課行業來說,退而求其次才是此時的重中之重。網課熱潮帶來的龐大體量對于網絡教學行業來說,本身就是空中樓閣,是即來即去的海市蜃樓。想借這股東風順勢而起,在目前技術手段等硬性問題面前是難以實現的。如何借這即來即走的空中樓閣積累經驗,發現原本溫吞的網絡教學中的問題,為未來發展繪下藍圖才是平臺需要思考的事情。就當下而言,網絡教學行業需要做的是擺正自身位置,正視網絡教學行業泡沫將徹底消散的現實。網絡教學本質就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教育手段,主要意義是教育主體—線下教學的補充,正視自己在東風過后作為教育補充這一位置,迅速占據線下教學中的空缺才是線上教學平臺要做的。對于線下教學機構而言,開展線上教學工作量大,技術生疏,缺乏專業性人員,但線上教學完全可以成為線下教學機構的良好外宣媒介,并且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解決師生異地、天氣原因線下停課等問題,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那么身為線上教學平臺與線下教學機構進行深入合作,是合則兩利的事情,并且這是有先例存在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絕對是現如今減少體量流出的上上之選[4]。
與此同時,線上網絡教學的革新依舊不能停止,換句話說,并不是完全放棄純網絡教學也并不是完全否定純網絡教學。純網絡教學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并且隨著技術的升級換代,線上網絡教學地位完全與線下教學平齊甚至代替線下教學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