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海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陜西 商洛 726000)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提出:“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解決好就業問題非常重要,人民群眾只有樂業才能安居。”新工科院校是地方性高校轉型后的院校,而就業問題也是其落腳點。近年來,全國范圍內轉型成功的新工科院校越來越多,就業問題也越來越突出。2021年5月13日,教育部公布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909萬,比去年增長了35萬,就業工作異常艱巨。本文基于SWOT模型對新工科院校就業情況進行分析,探尋其規律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對策略。
新工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是地方院校教育創新的重要環節,更是推進地方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新工科院校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教育的要求,推進社會快速發展而出現的。新工科院校即部分地方院校在原工科院校基礎上,為進一步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結合當地企業、產業及優勢資源,精準定位、錯位發展,通過合并、更名等方式升級轉型,以工科學科為主要力量,為地方培育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1]
梳理三所新工科院校近三年的就業質量報告相關數據得到表1。
從表1中可看出,2018年、2019年兩年三所學校的就業率相對平穩,在90%左右。2020年三所高校的就業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Y學校下降5.7%,幅度相對較小;A學校和S學校分別下降16.84%和21.96%,幅度相對較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我國經濟造成了沖擊,國內勞動力市場出現了顯著的變化,企業的開復工時間都在推遲,旅游餐飲、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增大,部分行業的用人需求急劇下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明顯增加。

表1 2018—2020 年Y、A、S 三所新工科院校一次性就業率
從2020年三所新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區域來看(見表2),畢業生省內就業率最高達到82.92%,省內最低就業率為63.11%,省內就業率要遠高于省外就業率,呈現出新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的省內就業聚集性。從上表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畢業生愿意加入本省各行各業的基層建設,而省外就業率最高達到36.89%,調研發現,外省就業的畢業生,主要是外省學生。

表2 2020 年Y、A、S 三所新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情況
美國科學家依據相關理論設計了 SWOT分析模型,即內部優勢(Strength),自身劣勢(Weakness);外部機會(Opportunity),外部威脅(Thereat)。依據不同的社會環境和行業態勢,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多種組合形式:SO戰略則形成優勢,WO戰略則會因自身劣勢影響外部機會;ST戰略則是要利用內部優勢,規避風險與威脅;WT戰略則要減少劣勢,降低威脅。新工科院校是近年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利用地方資源優勢,快速推進高校發展的本科院校。[2]以工科專業為主,為地方培育“留得住、用得上”的區域性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在轉型和發展中,特別是在畢業生就業問題上優勢和劣勢并存,機會與挑戰共在。結合SWOT分析模型靈活多變的特點,選擇SO模型、WO模型、ST模型、WT模型等進行分析,從多角度充分剖析新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并得出一定的科學指導和理論指導策略[3],從而使新工科院校的畢業生順利就業。
大部分新工科院校是幾所專科學校合并而成的。這類院校,專業設置較為全面,學生可以接觸較多的科學知識,為就業提供更多的機遇。新工科院校充分與地方企業合作,采用專業理論課與專業實踐課相結合的授課模式,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平臺,極大提高了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為學生畢業后順利上崗、快速適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大部分新工科院校會結合地域情況,打造一些地方特色專業和特色課程,使學生學習、掌握本校特色專業的知識和實踐技巧,畢業后順利進入當地特色單位。
首先,新工科院校存在教師資源的劣勢。一是大部分教師是合并過來的專科學校聘用的,學歷相對較低;二是教師的授課模式由專科向本科轉化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三是學校的硬件條件和師資待遇有限,后期聘用的高質量年輕教師較少。師資是決定一所學校辦學質量、水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新生入學到學生就業,教師的作用不可或缺。其次,新工科院校的生源質量有限。通過查閱此類學校的招生計劃發現,60%新工科院校的生源來自本省,其中70%又來自農村。此類生源缺少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就業過程中,農村學生會因缺乏自信,不敢于挑戰自我,與很多單位失之交臂。
新工科院校的培養模式界于普通本科和高職高專之間,采用的是“理論與實踐平開”的培養方式,大部分新工科院校都與當地企業有著密切的合作,企業與學校聯合打造地域性企業和特色學科專業。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和企業單位充分接觸,且部分教師被企業聘任為相關技術指導,教師會為學生提供幫助,學生也與當地企業提前熟悉。事實證明,新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外部機遇遠大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沒有人脈、未接觸過企業的學生。
地方性的新工科院校大部分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面對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但是人才緊缺的問題。新工科院校的畢業生經過學校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培養,具備了相關專業知識、動手實踐與研究能力,在當地社會發展缺乏關鍵人才時,迅速填補空缺,滿足地區發展需求,快速上崗工作,為當地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從新工科院校的概念中可知,此類院校都是部分地方專科院校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通過合并、轉型、升級而來的,發展定位是“為地方培育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而國內大部分一流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則是“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4]二者在辦學定位上存在巨大差異。將新工科院校的就業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內來看,一流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給新工科院校的高校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大部分企業招聘時明確提出只招錄“985、211及雙一流專業”優秀畢業生,此類招聘直接將新工科院校的畢業生拒之門外,極大地縮減了新工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對新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巨大的外部威脅。
目前,部分新工科院校的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在學生升入三年級和四年級時才開始,致使學生的職業規劃及就業意識比較淡薄,最終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嚴重困擾。新工科院校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一是盡早讓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進入學生課堂,在一二年級輔助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在三四年級對已經有明確職業規劃的學生進行有效分類,并加以引導。二是專職輔導員利用好與學生交流的時機,按照學生自身發展的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引導。三是家校聯合,形成“二維一體”的就業引導平臺,盡早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意識,為學生順利就業排難解憂。
一是要準確定位。從培養方式、培養途徑、培養目標角度認識到新工科院校的生源和學校的優勢與不足,明確當地缺乏的人才類別,以當地人才需求為導向,引導學生“根植地方”,為當地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精業務的人才。二是校方要建立良好的學生實踐平臺。新工科院校應該和當地的社會企業發展緊密相連,構建成熟穩健的學生實踐平臺,讓學生充分鍛煉動手能力,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逐漸完善自身理論知識儲備與專業實踐技能,為后期就業、快速融入單位、適應職業角色進行鋪墊。
2017年教育部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并且設定基本目標為: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5-6]“雙一流”高校與地方新工科院校相比,學科體系更加成熟,學科研究能力更強,硬件配套設施更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就業平臺,畢業生就業理念與引導方法都非常有借鑒意義。借鑒全國“一流”工科院校的就業指導經驗,依附相關學校,搭建新型就業平臺,全力推進新工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新工科院校是地方普通高校的新生力量,對地方企業和社會發展來說作用重大,有效利用好地方企業和社會環境,對新工科院校畢業生就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首先,高校積極聯合當地企業創辦“校企合作式”的實習基地。其次,學校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和認知實習,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轉化的平臺,讓學生優先適應工作環境,為后期順利入職做準備。最后,畢業時通過校企之間的招聘會及教師的引導,鼓勵、動員畢業生利用實習期間所積累的經驗和自身優勢順利就業,為當地企業發展和社會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