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本來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但是,由于我們現在的教育質量總體還不高,優質教育稀缺,教育發展不均衡,只有部分兒童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所以就出現了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因此,要促進教育公平就要普遍提高教育質量,使人人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
提高教育質量要從改革人才培養機制入手,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指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要樹立五大觀念,即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系統培養觀念。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成才的觀念。樹立了人人成才的觀念,才談得上全面發展、終身學習。我國當前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不承認人人成才,從小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似乎一部分能成才,一部分不能成才。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信念,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思想基礎。
提高教育質量,就有一個質量觀的問題。什么才是教育的高質量?是不是升學率越高,教育質量就越高?是不是用考試的成績來衡量教育質量?《規劃綱要》中提到,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我們的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是什么?《規劃綱要》指出,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用素質教育的標準來衡量、評價教育質量。
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推進素質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又與教育均衡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正是由于教育發展不均衡,為了追求優質教育資源,出現了激烈的考試競爭,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進。這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教育不公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教育不公與教育質量不高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的循環結扣。
要解決這個結扣,就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大力改造薄弱學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要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力度,改變人才培養模式。要改變一個錯誤的觀念:似乎現在的名牌學校就是優質教育,不需要改革創新,薄弱學校只要向他們看齊也就可以變成優質教育。事實上,名牌學校和薄弱學校都有改革創新的必要。《規劃綱要》中提到“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這些現象在名牌學校和薄弱學校都存在,都需要改革。通過改革創新名牌學??梢哉嬲囵B出全面而個性發展的創新人才;通過改革創新薄弱學??梢栽谫|量上實現新的飛躍,不再走舊式名校的老路。
因此,推進素質教育,普遍提高教育質量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
(摘自《綠葉集——顧明遠教育隨筆(三)》,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