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蛟
隨著閱讀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逐漸意識到需要從課文內容分析轉向關注語言形式和表達,即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怎么寫”的。近日,筆者在研讀薛法根老師執教的統編教材課文《火燒云》和《四季之美》的教學實錄時,發現薛老師在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怎么寫”上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法。
一、從本來面目還原切入,探秘“化妝”之術
文章是作為成品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其語言表達也是整體呈現的,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怎么寫,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切入點的選取。薛老師在《四季之美》教學中給了我們啟示。
【案例一】
師:美的散文,就像一個愛美的女人,需要化一點妝,散文用什么來化妝?
生:女人是用化妝品化妝的。散文化妝,應該用一些修辭手法和一些形容詞……
師:高明的作家是怎么用詞語來化妝的?(出示:烏鴉)美嗎?
生:不美。
師:(出示:歸鴉)烏鴉也有一個溫暖的家,正在回家的烏鴉可以叫作——
生:歸鴉。
師:與烏鴉比多了什么?
生:動作。
師:一個“歸”字,化靜為動,還多了一點人情味,化了一道妝。接著看——
生:(齊)點點歸鴉。
師:兩三只,三四只,三三兩兩地趕著回家的烏鴉,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生:趕著回家,歸心似箭。
生:感覺很美,很溫馨。
生:感覺是一幅很漂亮的畫,好像更有人情味了……
師:有了一點詩意,產生了明顯的動態感,又化了一道妝。這里把靜態的變成動態的、把丑的變成美的,用了什么?
生:疊詞。
師:疊詞讀起來有節奏感,從聲音中傳遞出一種喜愛。
……
師:從這些化妝中你發現什么規律了嗎?
生:在事物前面加上一些動詞,可以化靜為動。
生:在事物前面加上一些修飾詞,讓事物變美了。
師: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處,“點點歸鴉”,僅四個字,不僅帶來了化靜為動的作用,還有變丑為美的功效。
【賞析】“散文用什么來化妝?”“高明的作家是怎么用詞語來化妝的?”這些問題集中指向了關注文本表達中的“怎么寫”。在《四季之美》中,詞句之間處處都是透著美的形象表達,如微微的紅暈、紅紫紅紫的彩云、蒙蒙細雨、點點歸鴉、凜冽的清晨等,薛老師從中選取“點點歸鴉”作為切入點,是一種獨具慧眼的體現。因為與其他詞語比較,“點點歸鴉”不僅具有代表性,而且更具典型性,能夠落實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這一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具體教學中,薛老師是采用還原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分析的。所謂還原就是將隱藏在“點點歸鴉”這一美好形象背后的真相——烏鴉呈現出來,也就是讓學生知道本來面目是“不美”的。之后,組織學生細細體味作家逐步對本來面目進行化妝的手法。學生一旦學會了對詞語進行化妝,之后再對句子、段落進行必要的化妝就是推而廣之的事情了。
二、借對比還原引導,破譯“高明”之道
文本中值得關注的語言表達形式,并非都有本來面目可還原。那么對一些不能還原出本來面目的語言表達,如何引導學生領略作者怎么寫的秘妙呢?薛老師在《火燒云》一課教學中給出了示范。
【案例二】
師:那我們先來看火燒云的顏色,我們班有位同學也寫了火燒云的顏色(出示PPT: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紅的、黃的、紫的、金的,五顏六色,變化多端,美麗極了)。
師:這位同學寫得好不好?
生:還不錯,用了“五顏六色”“變化多端”兩個詞語。
師:但作家寫得更高明(PPT出示課文第3自然段)。讀讀看,作家高明在哪里?
生:她把顏色寫得更具體了。
師:有哪些顏色?
生:紅彤彤、金燦燦、葡萄灰、茄子紫。
師:作家寫得高明之處還有嗎?
生:她用了很多疊詞,比如說紅彤彤、金燦燦。
師:“紅的”和“紅彤彤”你更喜歡哪一個?
生:“紅彤彤”,因為這樣寫感覺很可愛。
師:接下來的顏色和剛才又不一樣了,讀一讀。
生:葡萄灰、茄子紫。
師:這些顏色叫比喻色,你也能說出幾種嗎?
生:檸檬黃、珍珠白、寶石藍、蘋果綠、玫瑰紅、象牙白。
師:第一個高明之處是顏色寫得多,用詞非常豐富。
師:作家還有什么地方寫得高明呢?
生:這段話寫出了火燒云變化極多。
師:用了什么詞寫變化極多?
生:四個“一會兒”。
師:前面這個同學寫火燒云用了“五顏六色”和“變化多端”兩個成語,而作家用了眾多表示顏色的詞寫出了“五顏六色”,用了四個“一會兒”就寫出了“變化多端”。所以我們寫作當中要少用成語,多用這些描寫的詞和句子,這樣就寫得更美。
【賞析】火燒云作為天空出現的云霞奇觀,來去匆匆,在不同的人心中會留下不一樣的印象。薛老師正是抓住這種不一樣,以一個同學對火燒云樸實的描寫,與作家蕭紅在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表達進行比較,讓學生從中發現作家在描寫上的“高明”之道。由于在所呈現的材料中,薛老師注意選擇了兩者之間在內容上的可比性,具體的比較基本上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通過比較,學生能夠學會讓表示單一顏色的詞語變得適合表達顏色復雜的對象的有效方法——適當重疊和比喻,此其一。在寫顏色變化方面,學生就顯得輕車熟路,不用教師多言語,很快就抓住了四個“一會兒”所組成的句子,能夠讓人在具體的描述中真正看出變化到底多在哪里,不像“變化多端”僅一個成語看上去是那么蒼白無力,此其二。臨了,薛老師還不忘對學生所破譯的課文中作家的“高明”之道進行歸納,給出的是學生能夠學習的表述——“寫作當中要少用成語,多用這些描寫的詞和句子,這樣就寫得更美”,目的就是讓學生有一課一得。
或許有人認為薛法根老師以上的教學并非什么創新之舉,與自己平常用的假設法、換詞理解差不多。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是否創新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對教學方法切實解決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以上課例中,薛老師所用的方法能夠讓學生真正弄明白相關文本在表達上的秘妙,因而體現出薛老師在引導學生關注怎么寫方面進入了教學藝術的境界,值得一線教師揣摩學習。
(作者單位:安徽省樅陽縣教育體育局教育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