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艷
福州市羅星中心小學的學生96%是來自20多個不同省份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將藝術實踐工作坊納入學校美育校本課程體系,構建以動態沙畫表演為主、樹葉吹奏技藝非遺傳承和靜態沙畫手工制作為輔的美育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旨在將優秀的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校園,讓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形成促進隨遷子女多元發展的校園美育新樣態。
一、唯美沙畫碰撞校園,繪出驚喜
2016年,學校開設沙畫校本課程并成立沙畫藝術工作坊,制訂5年發展規劃,面向全體學生展開教學,多措并舉增強課程實施力。
1. 配備設施,營造沙畫文化氛圍。為保障沙畫校本課程順利實施,學校設置了兩間65平方米的沙畫教室,兩個200平方米的沙畫演出小劇場,布置并定期更新沙畫文化墻,營造校園沙畫文化氛圍。配備LED沙畫表演臺30臺、希沃電子交互白板設備2臺、攝像機投影儀2臺,定期更新耗材設備。
2. 內掘外引,打造美育師資團隊。學校組建由專家團、校領導、專職及兼職教師隊伍共同組成的工作坊師資團隊。聘請全國、省、市級中小學美育專家定期為藝術工作坊的發展把脈指導,成為工作坊迅速發展的強力推手。聘請知名沙畫師、本校校長助理潘鑌老師擔任工作坊坊主。由全國沙畫藝術協會會員、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以及校內美術教師、美術愛好者、相關學科教師擔任工作坊專兼職指導教師。
3. 整合資源,開發多元開放課程。美育重在激趣。沙畫工作坊每天30分鐘的體驗短課和每周兩次1小時的長課,保證了沙畫學習時間;每周一次的沙畫小劇場表演,成為最激動人心的校園網紅打卡項目。在校本課程、社團活動、工作坊實踐活動“三位一體”的課程模式下,學校構建了人人參與、人人體驗、人人能出成果的沙畫藝術實踐校本課程。
二、學科融合多元發展,育出創意
1. 建構富有學科融合特色的課程體系。沙畫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工作坊圍繞音樂、文學、繪畫等學科進行多維度的課程開發和研究。美術教師主要指導沙畫技法和構圖作畫;語文教師指導古詩詞、故事、繪本等文學作品的文本解讀、創意構思;音樂教師指導根據畫面內容選擇背景音樂或者根據不同風格音樂創作圖像;等等。跨學科的融合與交流,使學生在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核心素養不斷增強。
2. 挖掘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課程資源。為推動課程整體化和可持續發展,工作坊充分挖掘富有特色的“詩書文化”和地方“閩都文化”“船政文化”,提煉出極具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沙畫校本課程內容:福建船政文化與鄉土文化美育、當地傳統文化與非遺藝術美育、生態文明與生命自然美育,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多元發展生態美育課程,使得藝術實踐活動轉化為美的欣賞、美的表現、美的創造活動,教學關系轉化為高度和諧的審美關系,進而實現學科多元融合學習以及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的大美育功效。
3. 開發具有多元發展特征的課程內容。工作坊在實踐基礎上開發研究沙畫校本課程內容,按照“基礎沙畫”“印象榕城”“詩書沙畫”“創意沙畫”四個層次分階展開教學。低年級“基礎沙畫”,主要通過掌握基礎的沙畫技法,感受沙畫學習的形象生動與趣味性,體驗沙畫的藝術特征。中年級“印象福州”,學習運用簡單的沙畫技法畫校園,畫家鄉的羅星塔、閩江,畫福州的三坊七巷的美麗風景。高年級“詩書沙畫”,用沙畫演繹《江南》《村居》《清明》等耳熟能詳的古詩詞。“創意沙畫”進入創作階段,師生合作創編書香校園、文明禮儀、社會公益、美好生態等一系列德育主題沙畫。從“基礎沙畫”到“創意沙畫”,學生在開放自主的綜合性學習中,完成“傳遞知識—建構知識—創新思維—實踐應用”的閉環,實現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美育實踐目標。
三、非遺技藝融入實踐,奏出高潮
為拓展校園多元化藝術實踐載體,工作坊創新突破,構建以動態沙畫表演為主,樹葉吹奏非遺技藝、靜態固彩沙畫、樹葉文創工藝為輔的美育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
1. 創新突破,傳承樹葉吹奏非遺技藝。2018年,學校將福建省樹葉吹奏技藝非遺傳承項目引進沙畫藝術工作坊,聘請省級樹葉吹奏技藝非遺傳承大師、國家一級演奏員邱少春親自授課。沙畫藝術小劇場內,伴隨著一曲悠揚悅耳的樹葉演奏《我家住在閩江邊》,“新福娃”們用沙子、樹葉、花草等原生態材料,描繪美麗的第二故鄉福州。一把黃沙在掌中輕輕飄落,一幅幅充滿水墨韻味的圖案便躍然畫屏上,陽光、沙灘、海鷗,瞬間變成羅星塔、孩童、輪船,一眨眼又變成城市、坊巷、土樓……如此充滿奇幻的“魔術”,就是沙畫這門光影繪畫藝術與樹葉吹奏非遺項目“美”“美”相遇之后生成的美育新樣態。
2. 天人合一,開發靜態沙畫地方文創。沙畫表演和樹葉吹奏是動態的舞臺造型藝術。運用原生態的沙子、樹葉、花草進行加工創作的靜態固彩沙畫,成為生態美育課程的新樣板。師生們走進校園、公園、山林、沙灘,精心挑選沙石、樹葉、花草,經過洗、曬、細篩、修剪備用,運用著色、掐絲、凝膠等傳統工藝,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文創工藝品。《夢幻》《夢回敦煌》《青綠山水》《土樓回響》《印象福州》《船政之歌》等多個系列作品體現了對清新福建、福州古厝文化、福建船政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這樣親近自然、源于生活的藝術實踐活動,體現了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實現了從動態沙畫表演到靜態沙畫創作的突破。
四、藝術實踐工作坊實施成效
沙畫藝術和樹葉吹奏非遺技藝的傳習,是學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有效途徑之一,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必將在校園厚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促進立德樹人的落實。沙畫工作坊的藝術實踐不再是簡單的個人藝術創作,而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習傳統、詠詩詞、揚美德、展風貌,呈現一場場視聽盛宴的同時,也在校園內外掀起一股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育人浪潮。沙畫藝術工作坊跨學科融合的項目式探究性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提升了審美能力、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美術核心素養。學生在“勤練”中提高,在“常賽”中成長,打開了通往成功道路的大門,隨遷子女享受到優質美育資源,綜合素質得到整體提高。近5年來,沙畫藝術工作坊多次參加各級各類藝術比賽展演并獲獎,連續3屆受邀參加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展演,有近10件原創藝術作品先后在國家、省市級主流媒體播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羅星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