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鋁 邱曉蘭
【編者按】“教學評一致性”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認為,課程思維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標統領下的教學、學習、評價的問題,所有單一或點狀的思維都不是課程思維,而是教學思維。“教學評一致性”作為一種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本專輯的這兩篇文章對這一教學理念都做了較深入的探討,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所謂“教學評一體化”發展,指的是教、學、評三者目標、方向一致,內容大體吻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教、學、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從學業評價的角度看,“評”是對學生學業成果的檢測,它是課程目標在某個階段的達成程度的反映。在某種意義上,“評”(考) 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教與學的方向,而教與學必須緊扣課程目標乃至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來實施。忽視教、學、評之間的密切關系,不研究測評的改革,教學就跟不上形勢的變化,提高教學質量也就不太容易;而測評若脫離標準,盲目命制,則會出現“教的沒有考,考的沒有教”的狀況,讓一線教師陷于困惑與迷茫中,且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從課堂教學評價的角度看,教師的教學活動(包括評價)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應該圍繞著教學目標,共同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只有這樣,教與學才有可能收到實效,達到高效。反之,各自為戰,不能協調一致,教學效果必然不佳。
綜合以上兩個角度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學、評三者關系密切,忽視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科學認識和處理三者的關系,使之協調發展、良性互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鑒于篇幅,本文僅對“教學評一體化”發展中的“教學”與“評價”兩個環節(要素)進行一些探討。
一、以試題命制改革為先導推進課堂教學的變革
自教育部啟動質量監測以來,小學語文試題(紙筆)命制的指導思想、卷面內容、考題形式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明顯和最突出的是由傳統的側重考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檢測死記硬背的內容,轉向了以能力為導向的測試。這個轉變正倒逼著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重視能力的培養、思維的訓練,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小學語文試題命制從過去的單純考查知識的記憶程度,轉向了不僅考查知識與語言的積累,還注重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請看以下這道題。
某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總是開小差。你覺得用下面哪句話勸告他最為恰當?( )
A.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B. 學習不怕根底淺,只要邁步總不遲。
C.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D.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以上的詩句或名言都是課本中要求記憶的。但本道題考查的著眼點不僅僅是記憶,而是在具體語境中能否運用。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詩句、名言的意思,讀懂了語境的意思,才能正確選擇。這就告訴學生,不僅要記住教材中要求記憶的內容,還必須融會貫通,懂得在實際中進行運用。
面對這一變化,我們不能產生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念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唯有打牢基礎,能力的轉化才有了基點。我們在教學每一項語文知識時,都必須把目光放在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點上,關注引導學生運用。比如,關于多音字的教學,傳統的教法多是直接告訴學生這是個多音字,然后讀一讀或組詞。這樣的教學基本上是屬于記憶型。但如果能把“什么情況下應該讀什么音”這個規律性知識先告訴學生,再讓學生進行一些練習,知識就容易轉化為能力了。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爪”字時,在學生理解了“爪”字的意思后,該教師先告訴學生,大的動物的“爪”讀作“zhǎo”,小的動物的“爪”讀作“zhuǎ”,然后再出示選擇題讓學生當場練習。這樣,學生就容易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了。
小學語文試題命制還突出了對概括能力與理解段落內在聯系的考查。如以下的題目。
“至于那些有價值的書籍,他總是想盡辦法讀一讀。讀過之后要說出自己的意思。”這句話插入語段中的哪個位置最恰當?( )
①老舍先生對書籍的選擇是很嚴格的。②沒有價值的書,他從來不去讀。③在他的房間里,那些無聊的書籍一本也找不出來。④如這本書為什么要這樣寫,中心思想在哪里,等等,都要弄個一清二楚,才肯放手。
A.在①~②之間 B.在②~③之間
C.在③~④之間 D.在④之后
根據概括性考題以新的面目重新回到考卷這一情況,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并全面加強概括能力的培養。統編版教材十分重視概括能力的培養,在語文要素中多有涉及,在課后習題與語文園地中安排了一系列練習,其中不乏新的形式。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結合“提高閱讀速度”的訓練,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讀下面的語句,寫出主要意思”的練習。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結合語文要素“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的落實,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讀一讀,說說下面這段話表達了怎樣的觀點”。我們要結合語文要素的落實,按照教材的安排,有序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在閱讀部分,小學語文試題命制基本摒棄了對已學課文內容的記憶考查,轉向完全運用課外讀物進行考查。閱讀權重加大,文本篇幅增加,文章體裁變得豐富,卷面容量增大。中高年級起就重視評鑒與創意閱讀能力的考查。如有關《火星》這個閱讀情境材料中有這樣一道題。
哪本雜志最可能轉載這篇文章?( )
A.《動物世界》 B.《兒童文學》
C.《童話王國》? D.《天文愛好者》
這考查的就是學生創意閱讀的能力。在考查評鑒與創意閱讀能力時,還時常出現一些開放性的思辨題。如閱讀《第一百個客人》后有這樣的題目:有讀者認為,文中的老板、老奶奶、小男孩都在說謊。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結合文本內容說說理由。學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都必須有根有據地加以闡述。
針對這一變化,閱讀教學必須突出四個意識。一是增強以文為例意識。過去,考卷中會涉及較多的課文內容,于是有些教師就錯誤地把閱讀教學定位在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上,以為學生理解了內容、記住了內容,教學任務就完成了。現在轉向考查閱讀能力,就倒逼閱讀教學必須以文為例,利用課文這個例子來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考。二是增強過程意識。要徹底改變“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要把教學的目光聚焦于過程,要研究各項閱讀能力的具體要求,弄清學生形成能力的難點所在,真正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啟發、有所領悟、有所提高。三是增強思維訓練意識。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不論是解答評鑒題目,還是完成創意閱讀的題目,都需要高階思維的介入。這就意味著教學要突出高階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分析、綜合、遷移、應用,從而學會重構、評價與鑒賞。在教學中要注重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敢于發表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四是增強提高閱讀速度意識。現在測評的閱讀量有較大的增加,這與高考語文改革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當然,考查閱讀量也需掌握一個度的問題(這需要另外專門的研究),但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應擺上中高年級的教學議程。不僅要教給學生速讀課文的一些要領,而且還要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能力。
二、以課標、教材為依據不斷完善評價改革
(一) 課堂教學評價必須注意有效性
“教學評一體化”發展,意味著評價應貫穿于教與學的過程當中。課堂評價包括教師的口頭評價、動作評價(體態語言的評價)和一些必要的檢測,它與教學、學習三者都要統一于教學目標,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其中,教師的口頭評價和動作評價(體態語言的評價)尤為重要,因為它們是基于對教學目標落實程度的準確評判,是基于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真實預估,是學生學習進程的推進器、催化劑。所以,教師要加強對課堂評價的研究,緊扣教學目標,優化課堂評價的手段與方法,掌握評價的時機,或及時評價,或延時評價,把握好評價的度,努力做到準確、到位、富有激勵性,不斷提高評價的實效。
另外,還要適當加強課堂教學中的紙筆檢測。一是安排適量的前測。結合預習的檢查,設置前測題,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又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學。二是嵌入課堂教學中的檢測。有些課,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將一些知識或能力的檢測,以在命題改革中出現的題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這樣做的好處是把練習擠進了課堂,將閱讀思考與練習有機結合。三是在課堂結束前進行的檢測。如有些古詩課后習題要求背誦、默寫,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任務安排在課堂結束前。這樣既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又有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課堂上安排以上三種檢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迫使教師減少一些無謂的講解,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訓練量,有利于教、學、評的整體推進。當然,安排課堂檢測也要注意適量與適度,不能把課堂變成應對考試的機械的訓練課。
(二)學業評價檢測必須精準、科學、有效
試題命制應強調依標循本,注意準確性、科學性、有效性,把握好難度,突出年級、冊次的特征,以對教與學發揮正確的導向作用。
所謂“依標”,即要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準繩進行試題命制,不能超標、離標,防止盲目、過度的考試。當前,就存在著非連續性文本隨意考查的問題。《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在第三學段“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統編版教材也是在第三學段才安排了兩篇非連續性文本作為課文,分別是五年級下冊的《不可思議的金字塔》和六年級上冊的《故宮博物院》。但在一些地方,三、四年級就開始考查非連續性文本,有些學校甚至在一、二年級的檢測中也出現了非連續性文本的試題,這樣的超標考試就給教學造成了錯誤的導向。
所謂“循本”,即在試題命制時,要以統編版教材出現的知識點、能力點作為依據,要特別注意三個立足點:語文要素、課后習題、語文園地。
首先,必須考慮年級或單元的語文要素,突出當下的語文要素,并注意要素之間螺旋上升的內在聯系。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而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有位教師在編擬第六單元試卷時,選擇了《千里黃河一壺收》這篇短文作為情境考查材料,編擬了以下幾道題目。
1. 第二自然段的關鍵語句是哪一句?用橫線畫出來。
2. 第三自然段主要對哪些事物作了比較細致的觀察?( )
A. 黃河 B. 青海省 C. 人民幣 D. 壺口瀑布
3.“我欣然接受了這份美妙的禮物”,這份禮物指的是什么?( )
A. 壺口瀑布 B. 泥土氣息
C. 激起的浪花 D. 一個個小泥點
4. 作者是按什么樣的順序觀察壺口瀑布的?( )
A. 由遠及近,由高到低 B. 由近及遠,由低到高
C. 由遠及近,由低到高 D. 由近及遠,由高到低
5. 你喜歡黃河嗎?結合文本說明理由。(不少于2點)
以上第1題直接考查本單元語文要素的達成,第3題、第5題屬于間接考查,因為理解了“我欣然接受了這份美妙的禮物”中“這份禮物”的內涵,該段落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只有理解了文本中對黃河的描寫,心中才能激起對黃河的熱愛之情,完成對黃河的評價才有基礎。第2題既含有本組語文要素的檢測,也體現了對第五單元語文要素的鞏固。第4題側重于對第五單元語文要素的檢測。這樣一組題目的組合,在著重檢測本單元語文要素落實情況的同時,還注意到對前一單元語文要素的復習與鞏固。
其次,在突出語文要素的基礎上,也要兼顧課后習題與語文園地中的一些內容的檢測。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以魯迅為專題的單元,其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少年閏土》課后第3題“讀句子,注意加點的部分,說說從中感受到‘我怎樣的內心世界”。該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安排了一道理解文章題目的練習:“讀下面各組題目,說說你的發現,和同學交流。”文中配有兩個小泡泡。一個寫著:“這是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題目”,另一個寫著:“這組題目很有意思,因為……”有位教師選擇了唐弢的《“胡羊尾巴”》作為情境考查材料,題目中有以下幾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