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雪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具有思維可視化、直觀性、發散性等特點。在教學中,以思維導圖為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讀思達”能力,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讀寫素養。
一、利用思維導圖,構建“三圖”閱讀模式
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應遵循教學規律,并根據語文要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進行選擇。為避免思維導圖運用的隨意性、過渡性、無效性,使思維導圖的價值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在使用思維導圖時,要考慮到合適的時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三個環節加以運用,構建“三圖”閱讀教學模式,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1. 課前畫圖,滲透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前,可以讓學生先繪制文章的思維導圖。這就要求學生要先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文本,抓住文本的主要思想或觀點,進而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內容,領會文章主要的表達方法,并提煉出關鍵詞。然后把這些所悟所得用線條、圖畫、文字加以呈現。這個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無形中滲透了閱讀方法,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概括能力、鑒賞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鍛煉。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去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中年級可以從段落入手,引導學生體會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明確構段的方式;高年級則注重篇章的把握。教師應示范、引導,由扶到放,讓學生逐步掌握繪制思維導圖的要點和方法。
2. 課中改圖,糾正閱讀思維。由于學生的學習態度、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繪制出的思維導圖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存在各種問題。例如,在繪制《梅花魂》這篇課文的思維導圖時,有的學生沒有將開頭、結尾畫出來,有的學生沒有把外祖父做的五件事全部找出來,有的學生沒有領悟“思鄉愛國”這一主題,多數學生對“梅花魂”的內涵不理解。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兩個問題進行引導。一是外祖父一共做了幾件事,用列小標題的方式概括出來;二是“梅花魂”的內涵是什么。先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借助思維導圖互相討論交流;然后小組成員取長補短,對自己的導圖進行修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后集體交流,學生投影展示自己修改過的導圖,教師對學生導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學生再做進一步的修改。通過集體智慧的碰撞,加深了學生的閱讀理解,糾正了學生的閱讀思維。
3. 課后用圖,拓寬閱讀視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思維導圖的應用拓展到課后。一是要加強閱讀方法的復習。有了思維導圖做支架,學生就能很輕松地抓住各部分的要點,降低背誦課文的難度,提高積累語言的興趣。二是要加強閱讀方法的運用,將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運用于課外閱讀實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一篇帶多篇,一篇帶一本或多本的方式,開展主題式閱讀,并繪制相關主題的思維導圖,增強閱讀的實效性,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二、借助思維導圖,繪制“三優”作文藍圖
受思維水平的限制,一方面,小學生缺乏精細化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籠統、粗略,經常忽視重要的細節,因此作文很難寫得生動、具體;另一方面,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能力較弱,作文隨意性較大,缺乏文章的整體建構意識。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可視化工具,能起到優化謀篇布局、優化表達方法、優化修改形式的作用,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1. 繪制導圖,優化謀篇布局。在平時的習作中,很多學生在寫作前只是簡單地審題,還沒有想清楚就草草落筆,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思維導圖的繪制過程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要考慮主題是什么,要以什么為線索來串聯各種材料,要以怎樣的順序來安排材料,怎么設計開頭和結尾,怎樣分自然段,怎樣過渡和照應,等等。這樣,學生在習作前就已經進行了整體的規劃,就不會出現離題萬里的現象。
2. 細化導圖,優化表達方法。思維導圖的分支具有無限擴展性,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細化思維導圖,把每一個分支擴展出若干個分支,對內容和寫法再次分解,并用上關鍵詞或簡筆畫加以標識,起到優化表達方法的作用。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人物的文章時,經常會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細節進行描寫,但學生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去寫,借助思維導圖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比如,要讓動作描寫具體可感,就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從一個動作分解出多個的“小動作”,再把這些小動作串聯起來寫,增強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可感性。思維導圖的發散性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釋放,學生的習作內容也就更加具體、完整。
3. 調整導圖,優化修改形式。在修改學生習作時,教師可以抓住典型的習作加以分析。首先指出學生思維導圖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示范如何調整導圖、修改習作。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先針對各自繪制的思維導圖,從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分支細化等方面進行深入地討論,大膽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修改的意見;然后再對思維導圖做進一步的調整,進而修改語言文字。實踐證明,利用思維導圖,有效優化了習作修改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憑借思維導圖,促進讀寫有效聯動
只有讀與寫緊密結合,有效聯動,學生才能真正學好語文。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確單元的語文要素,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寫作的方法,再用思維導圖對本單元各課寫作方法的側重點進行整合、梳理,最后把習得的方法遷移運用到本單元的習作中。
例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貓》《母雞》《白鵝》三篇課文都是圍繞“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這兩個語文要素展開教學。每種動物的特點不同,表達情感的方法各有側重。《貓》一課先從貓前后矛盾的表現,寫出貓的性格古怪,然后寫滿月的小貓的淘氣,采用對比和明貶實褒的方法表達對貓的喜歡之情;《母雞》一課主要從作者對母雞前后態度的變化來體現對母雞的喜愛之情;《白鵝》一課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三方面寫出了鵝的高傲,作者主要采用明貶實褒的方法來表達情感。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三篇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方法進行梳理。這樣,對于選材、對于如何表達情感,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習作時,學生也就能有選擇地運用表達方法了。可見,讀寫有效聯動,不僅能激發學生讀寫的興趣,還能大大降低單元習作的難度。
總之,利用思維導圖,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利用思維導圖,能夠實現讀寫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