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麗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要求下,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顯得尤為迫切。這需要教師立足單元整體,從知識的整體結構入手,對教材進行“解構”與再“建構”,從而讓學生清楚了解知識架構,形成結構化的思維,進一步提升思維品質。
一、把握整體結構,激活思維
教師需要有全局視野,正確地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以整體、關聯、發展的視角開展教學,促進學生建立整體而有聯系的知識框架。
以人教版四上第四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為例,這是小學階段整數乘法教學的最后一個單元,需要引導學生對整數乘法進行回顧和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為后續的小數乘法學習做好鋪墊。教材編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積的變化規律、常見的數量關系等5個例題。通過單元前測,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懂得計算不含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而因數末尾有0的豎式計算則是易錯點。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雖然可以由多位數乘一位數算法進行遷移,但是在之前學習時也只是法則上的規定,并沒有算理上的解釋。而積的變化規律恰恰可以作為其算理上的解釋,如果能夠調整這兩個部分的教學順序,更有利于教材中例2算理的總結與理解。因此,筆者對教學內容進行部分調整,把教材中的例3“積的變化規律”提前到第一課時進行教學,使原本略顯孤立的積的變化規律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化解了例2“因數中有0的乘法”的學習難度。
二、完善結構,促進思維
在“三位數乘兩位數”這個單元中,除了將積的變化規律進行前移,筆者還增加了兩個因數都變化的規律的教學。在教學中筆者分兩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主要是圍繞教材的課例進行的。引導學生用簡單的數學語言試著表達“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規律,再通過不完全歸納的方法,進行合情推理。這一部分的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末尾有0的乘法所涉及的計算方法,也為末尾有0的豎式計算教學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則是通過觀察長方形長與寬的關系,引導學生推算出其他幾個長方形的面積。筆者:“同學們,通過觀察你們能知道其他長方形的面積嗎(如右圖所示)?”生:“①號長方形與原圖對比,寬不變,長乘2,面積也要乘2,是480 cm2。②號長方形與原圖對比,長不變,寬度除以2,面積也跟著除以2,也就是120 cm2?!鄙骸阿厶栭L方形和②號長方形對比,寬不變,長乘2,面積120×2=240 cm2?!鄙骸阿厶栭L方形也可以和①號長方形對比,長不變,寬除以2,面積也要除以2,480÷2=240 cm2?!惫P者:“若③號長方形和原圖對比,能發現什么?”生:“長乘2,寬除以2,面積不變?!惫P者:“看來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不變。是這樣嗎?大家舉例計算驗證下。”學生遵循“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這樣的規律,寫出很多個積為240的乘法算式。筆者:“還有④號長方形,它和原圖比,長和寬都發生了變化,積會跟著怎么變?”生:“和原圖比,長和寬都乘2,面積應該是原來的4倍。”筆者:“能確定嗎?”生:“是4倍。把④號橫豎各對折一次,不就分成了4塊原來的長方形嗎。”生:“可以先和①號長方形比,長不變,寬乘2,面積就是480×2=960 cm2?!鄙骸斑€可以假設原來的長和寬分別為24和10,24×2=48,10×2=20,48×20=960 cm2。960是240的4倍。”筆者:“看來兩個因數都發生變化,積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p>
通過借助長方形面積這個載體,學生可通過類比、圖形切割、舉例等方法探究因數與積的關系,并在應用過程中體驗了比例的知識。學生的思維水平由淺到深,思維品質不斷得以提升。
三、打通結構,串聯思維
作為整數乘法的最后一個學習階段,三位數乘兩位數本質上是“復習課”,是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遷移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方法比較中與乘法的運算定律互融相通,滲透乘法運算定律的模型思想。特別是讓學生在豎式計算中感悟“分合”的思想,提煉多位數乘法的計算模型,進而完善乘法知識的整體結構。
【教學片段】
師:你打算如何計算145×12?先在小組內交流,哪個小組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方法?
學生呈現的方法主要有:①145×4×3或145×2×6,②145×(10+2),③(100+40+5)×12,④豎式計算。
師:你怎么想到把12分解成4×3的?
生:145×4比較好算,而且這樣就變成了三位數乘一位數,以前學過了。
師:把兩位數分解,轉化成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誰來介紹一下第二種方法?
生:把12拆分成10加2的和,然后分別和145相乘。
師:那第三種方法與第二種方法有什么一樣的?有什么不一樣的?
生:一樣的是都將三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進行計算。不一樣的是拆的數不同,第二種方法拆12,而第三種方法拆145,第三種方法可以轉化為(100+40+5)×12=100×12+40×12+5×12=1740。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正確。有用豎式來解決的嗎?誰能介紹一下這種方法。
生:我用豎式計算,第一步用2乘145等于290,第二步十位上的1乘145等于145。
生:錯了,145是145×10得到的,表示145個10,5應該在十位上,可以寫成145×2+145×10=290+1450=1740。
師:老師都沒怎么講,怎么大家都會了呢?
生:三位數乘兩位數與我們之前所學的計算方法一樣。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和第一個因數相乘,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和第一個因數相乘,最后把兩個積相加。
四、延展結構,開放思維
“三位數乘兩位數”單元“你知道嗎?”欄目展示了500多年前意大利算術書中提到的乘法的計算方法。教材中要求學生模仿案例算出357×46的積。筆者先引導學生找一找、說一說例題中格子乘法與筆算乘法有什么關聯。師生總結出雖然它們的乘數和積的書寫位置不同,但它們的算理和結果是相同的,斜線相當于豎式中的數位,每條斜線格上的數相加,相當于相同數位相加。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加深學生對整數乘法的理解。學生在感受數學魅力的同時,收獲到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的成就感,思維品質也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麥頂小學金源浦下分校? ?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