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祥
摘 要:西北邊疆地區擁有豐富的漢文檔案文獻遺產,這是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一種原始文獻。理清檔案文獻遺產的內涵和外延、剖析其特點和主要利用價值等,以使檔案館等部門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該區域漢文檔案文獻遺產,這對保護、傳承和研究西北邊疆地區中華傳統文化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西北邊疆;漢文;檔案文獻遺產
西北邊疆地區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漢文檔案文獻遺產。這些文獻遺產呈現出歷史悠久、數量繁多、分布極廣等特點,其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文化、民俗、科技及經濟等方面,對研究西北邊疆地區歷史等有極為重要價值。盡管有學者對日本所藏部分新疆文物[1 ]進行了研究,然而,多數學者較為關注回族、藏族、蒙古族、錫伯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研究,較少關注西北邊疆地區漢文檔案文獻遺產。本文論述西北邊疆民族地區漢文檔案文獻遺產的構成、特點等,以使檔案館等相關部門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該區域漢文檔案文獻遺產。
1 西北邊疆地區漢文檔案文獻遺產的構成
西北邊疆地區漢文檔案文獻遺產是指新中國成立以前該區域的漢文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倫理、藝術、文學、科技等價值,以圖像、文字、聲像等形式存在的歷史記錄。按照檔案遺產實體分類,主要分為漢文物質檔案文獻遺產和漢文非物質檔案文獻遺產。
1.1 漢文物質檔案文獻遺產
漢文物質檔案文獻遺產又可進行如下細分:一是按檔案存在形式分為古籍檔案文獻遺產、驛站檔案文獻遺產、古城檔案文獻遺產、烽燧檔案文獻遺產、碑刻檔案文獻遺產、墓志檔案文獻遺產、印章檔案文獻遺產、文書檔案文獻遺產、石窟檔案文獻遺產、錢幣檔案文獻遺產、竹簡檔案文獻遺產及木簡檔案文獻遺產等。二是按檔案類型分為紙質檔案文獻遺產、石刻檔案文獻遺產、木刻檔案文獻遺產、口述檔案文獻遺產及金文檔案文獻遺產等。三是按記錄形式分為漢文圖像檔案文獻遺產、漢文文字檔案文獻遺產和漢文聲像檔案文獻遺產等。以下僅論述以記錄形式分類的漢文物質檔案文獻遺產。
1.1.1 漢文圖像檔案文獻遺產。指以圖像形式存在的漢文物質檔案文獻遺產,主要為巖畫、壁畫、俑像、屏風畫、木板畫等。例如,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哈拉和卓古墓、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大量木刻、泥塑、草秸的人物、動物等俑像。其中,阿斯塔那206號張雄夫人麴氏墓出土的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彩繪天王踏鬼木俑”是目前國內僅存的木雕天王踏鬼俑。盡管這個由30多塊大小不等的木雕組成的木俑距今已1300多年,然而其形象逼真、色澤鮮艷、繪畫精致,堪稱古代藝術精品。
1.1.2 漢文文字檔案文獻遺產。指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漢文物質檔案文獻遺產,主要為古籍、文書、墓志、印章、摩崖、木簡、金文等。這些檔案文獻遺產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哲學、建筑、醫藥等,是研究西北邊疆民族地區漢文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目前,新疆現存的漢文古籍文獻超過50萬冊。1983~1984年,內蒙古自治區考古人員在黑水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發掘漢文文書2200多件,這為研究西夏、宋代、元代的政治、軍事、文學、考古、科技、語言等提供了大量珍貴素材,填補了我國宋代和元代文書的稀缺。
1.1.3 漢文聲像檔案文獻遺產。指以聲像形式存在的漢文物質檔案文獻遺產,主要為照片、影像、錄音帶、錄像帶等。這類檔案文獻遺產主要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俄國、瑞典、法國、德國、日本、美國、芬蘭等所謂的“探險隊”“考察隊”對新疆和內蒙古進行文物掠奪時留下的照片、影像、錄音等。例如,1906~1908年,芬蘭的馬達漢在新疆、內蒙古等地“探險”期間,拍攝了137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多數為當時漢文驛站、漢文客棧、漢文寺院、漢文古城、漢文民居等。
1.2 漢文非物質檔案文獻遺產
漢文非物質檔案文獻遺產亦可進行如下細分:一是按非遺類型分為民間文學檔案文獻遺產、傳統戲劇檔案文獻遺產、傳統美術檔案文獻遺產、傳統音樂檔案文獻遺產、傳統舞蹈檔案文獻遺產、曲藝檔案文獻遺產、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檔案文獻遺產、傳統技藝檔案文獻遺產、傳統醫藥檔案文獻遺產、民俗檔案文獻遺產等。二是按表現形式分為形體檔案文獻遺產、聲音檔案文獻遺產、聲形檔案文獻遺產。以下僅論述以表現形式進行分類的漢文非物質檔案文獻遺產。
1.2.1 形體檔案文獻遺產。指漢文的道士、和尚、藝人、工匠等用形體表現的傳統美術、舞蹈、技藝、體育和民俗活動等檔案文獻遺產。例如,新疆的金銀錯技藝(又稱玉器金銀錯)被視為國寶級的技藝,已列入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技藝歷史悠久,學界一般認為源于商代,該技藝主要是指在雕刻成型的玉器上用金絲(銀絲)或者金片(銀片)鑲嵌成各種文字或者紋飾,并用錯石將其磨平。它主要包括材質的篩選、寶石的鑲嵌、金銀的壓絲、紋飾的搭配等環節。該技藝一度在全國消失,目前主要在新疆得以傳承和發展。
1.2.2 聲音檔案文獻遺產。指漢文器樂檔案遺產和漢文口述檔案遺產等。即西北邊疆地區在歷史上使用的各種樂器和用漢語以口耳相傳的形式表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宗教、軍事、歷史、民俗、醫藥、舞蹈、戲劇等各種口碑記錄等。例如,內蒙古和新疆漢文器樂遺產,僅樂器就有琴、笛、鼓、弦、管、簫、箎、笙、鑼、箏、哨、瑟、絲、竹、星、鈸、塤、釵、竽、阮、嗩吶、琵琶、梆子、大筒、二胡、墜琴、軋箏、驚閨、喚頭、編鐘、編磬等30多種。
1.2.3 聲形檔案文獻遺產。指漢文的道士、長老、和尚、藝人等用聲音和形體共同表現的節慶活動、傳統禮儀、傳統戲劇等檔案文獻遺產。西北邊疆民族地區漢文風俗習慣特別豐富,有漢文婚禮、漢文葬禮、漢文社火、漢文廟會等。譬如,新疆曲子戲是新疆唯一的漢語地方戲劇,2006年5月該戲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曲子戲廣泛流傳于昌吉、阜康、焉耆、米泉、烏魯木齊等地。目前,該戲的傳統劇目超過50個,10多個曲牌、40多個曲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