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皓 齊張翼
摘 要:本文基于文化記憶理論視角,研究了南海絲路的文化流變及其啟示,著重分析了南海絲路的歷史發展、主要外銷商品以及南海絲路變遷對現當代的啟示。
關鍵詞:南海絲路;海上陶瓷之路;文化
“南海絲路”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兩千多年的絲路歷史中傳承了豐富的特色文化,對我國和世界的政治、科技、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深遠的影響。本文基于文化記憶理論視角,研究南海絲路的文化流變及其啟示。
一、什么是南海絲路
南海絲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稱南海絲綢之路,簡稱“南海絲路”。
“南海絲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從公元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取代徐聞、合浦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二、南海絲路的文化流變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一直是一個爭論性的話題。但航海線路的形成至少具備:1.航程航路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2.航海者對航路上地理、水文、氣候等條件因素應有較為深刻且系統的認知;3.經由航路本身的貿易、朝貢活動基本呈常態化。基于這個認知我們一起分析南海絲路的文化變遷。
秦漢之前,嶺南一直是百越聚居地。秦朝統一嶺南以后,南嶺便成為人員派遣、政令上行下達、物資運輸的必經之地。南嶺古道的暢通無阻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前奏。隨即,漢朝便開辟了中國到南亞的貿易航路。20世紀70年代,廣州市中山路發現秦漢時期的造船遺址,這一發現有力證明了番禺是當時重要的海港。造船廠旁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熏香爐、非洲象牙等諸多海外生產的物件,更證明了當時南海絲路的貿易情況。
西漢的南海絲路的起點主要是合浦。產自南越地區的珍珠等奇珍異寶的貨物,基本是由日南彰塞、徐聞和合浦等出海遠銷海外。此時,南海航線也開始向更遠的地方延伸。到東漢時期與我國貿易往來的國家范圍,已經由前朝的東南亞、南亞擴展到西亞等地區。
東漢時期扶南迅速興起,并逐漸成為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路的中心樞紐。漢魏六朝戰亂頻繁使得不少中原人員逃亡到沿海乃至海島地區,大規模人口南遷客觀地促進了海島開發和南海航路的發展。
六朝時期,廣州、交州市全國最為富饒之地。同時,北方戰亂頻發,而嶺南地區相對安寧,物質和人力便向南轉移。孫吳在廣東新立新會郡,新會就成為南海的重要港口。六朝之后,隋朝窮兵黷武,隋朝滅亡后唐朝開始,為廣州為起點的南海絲路仍以絲綢為主,發展較快、可謂日新月異。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對《求發高僧傳》中所記載的初唐前往印度求學僧人的來去路線進行了統計,其中共有海路49條、陸路33條。不過,自唐高宗麟德二年(665)之后,海路逐漸取代了陸路。安史之亂之后,陸上絲綢之路逐趨衰落,同時航海技術的突飛猛進,南海絲路逐漸發展為廣州“通海夷道”。《新唐書》等中外史料記載地從廣州出發到波斯灣和東非以及歐洲的海上航線,總長14000公里,此時的南海絲路航線已經由近海航行向遠洋航行轉變,唐代的南海絲路及其海上貿易活動的發展,充分顯現了中國在航海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也標志著唐代廣州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繁榮。
隋唐時期的廣州港成為對外貿易的中心港口,這不僅與嶺南地區固有的海洋文化和獨特的地域特點有關,也與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南海絲路中心更迭有關。廣州“通海夷道”的形成,為宋元南海絲路的發展和延伸奠定了基礎,也決定了中央到嶺南經濟的日益依賴。市舶司的出現,就滿足了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也是南海絲路發展的歷史必然。
宋元自張九齡開鑿大庾嶺打通了嶺南嶺北貿易往來,自東南沿海來朝的外國貢使大都通過梅嶺古道進京朝貢,珠璣港成為古驛道上的貿易重鎮,大庾嶺、梅嶺道、珠璣港等欣欣向榮,往來商賈絡繹不絕,見證了宋代朝貢貿易的繁榮,也穩固了宋代中國以嶺南為首的沿海港口的始發港地位。
到了元代,國內貿易四通八達,繁密的交通網絡,布滿了嶺南通往內陸的古道驛站,大力促進了元代嶺南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元時期,南海最重要的海港,主要是廣州、泉州兩港,嶺南地區一些規模偏小些的港口也不斷增加、十分繁多,形成了以廣州、泉州為引領的諸多港口群貿易網絡。兩宋時期,朝廷重視海上貿易而建立了市舶制度,對海上貿易起到了很好的監督和規范作用。而且,宋代的航海技術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宋代航海者將風向和風力作為中心環節進行改進,南宋時航海導航技術走向全面成熟,推動了南海絲路的繁榮與發展。元代中國跨海征戰日本、占城等,元軍所走航路正是南宋夢梁錄中所記載的南宋海商航路。元代是世界旅行家、冒險家活躍的時期,馬可·波羅、鄂多立克、孟特高維奴、伊本·白圖泰等都對南海絲路進行了探索。
三、南海絲路變遷中的廣州港
廣州一向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嶺南第一大海港城市,是南海絲路的主要始發港。宋元時期的廣州繁榮勝昔,通過廣州港和南海絲路,嶺南與亞洲、西方和南洋諸國保持著繁榮發的海上貿易和文化往來。唐、宋、元的廣州港推動了我國朝貢貿易體系的極大發展,唐至元三代借助南海絲路成為我國歷史上朝貢貿易的鼎盛時期。
明代時期實行“海禁”,民間貿易逐漸活躍,朝貢貿易日趨衰落,貢舶貿易向商舶貿易轉變。廣州港、澳門港“內外港的二元中心體系”逐步形成。廣州每年兩次的海外貿易集市呈現常態化,由廣州、澳門至亞非歐的南海航路也出現了新的特點。
清代,廣州由多條至里斯本、美國、拉丁美洲、大洋洲的航線,在“一口通商”制度下,自廣州、澳門始發的全球性的海上貿易網絡徹底形成。“一口通商”使得廣州成為中國絕無僅有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中西方間的經貿活動全部都集中在廣州,“一口通商”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廣州“南海絲路”的近代化發展,推動了廣州的手工藝發展,“廣貨”的盛名中外聞名、享譽天下。清朝“懷遠驛”與“十三行”見證了廣州洋商貿易的新的發展,“公行制度”的確立,把外商在中國的活動推向了一個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的時代。明代的開海貿易,展現了嶺南地區對外商的開放和包容,英國、法國、美國、瑞典以及以前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商船紛紛抵達中國,老牌殖民主義勁旅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和新殖民主義的崛起,英國和荷蘭等開始與老牌殖民主義爭奪遠東貿易權,1716年,英國在廣州十三行正式開設自己的商館,在此后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中英貿易一直是中外貿易最主要和最核心的部分。1784年,美國“中國皇后號”開始駛向廣州,6個多月后經澳門抵達廣州,這標志著中美直接貿易的發起。也表明了以廣州為起點的南海絲路向全球擴展,全球海上貿易網絡也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