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玲玲
摘 要:本文通過中外民間故事的講述對比,對其進行話語分析,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異和相似之處。
關鍵詞:中外民間故事;話語分析;對比研究
話語分析是對言語交流形式和功能的研究。杜金榜(2013)就提出話語分析是一門涉及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社會符號學、心理學,以語言學研究為基礎,各學科交叉融合的理論和方法。民間故事大多是由民眾口口相傳而保存下來,反映了普通民眾對生活的反思和向往。不同國家地區(qū)民間故事的敘述方式和主題表達能反映出一個國家地區(q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傳承。
Van(2011)指出話語分析并不是單一的研究方法,話語研究者可以使用大量正式的,描述性的,民族志的,實驗性的方法或是其他方法。批評話語分析可以用來揭示文本的隱藏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社會語義框架可以針對社會實踐的參與者、行為等要素,研究他們在具體語境中的呈現(xiàn)。語料庫方法可以對大量文本進行統(tǒng)計量化分析。本文以較為流行的中外民間故事文本為例,從不同層面,各個角度進行分析比較。
中國民間故事中,故事的開始,發(fā)展、沖突和結局,都會以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展開。而西方民間故事,相對來說,就比較激進和富有爭斗性。以“造人”故事為例,中國的女媧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在盤古開天辟地后,看著蜿蜒起伏的群山,繁盛茂密的叢林,女媧覺得世界如此美好,卻如此孤寂,于是她決定造一些生物。她在正月初一創(chuàng)造出雞,初二的時候創(chuàng)造出狗,初三的時候創(chuàng)造出羊,初四的時候創(chuàng)造出豬,到初七這天,用黃土和水活了一大堆泥,然后仿照自己的樣子捏造出一個小泥人,放在地上,便活了起來,并開口說話了。開始的時候,女媧一個一個捏,然后她累了,便撒土為人。世界終于熱鬧起來。但是一段時間后,女媧發(fā)現(xiàn),人類會老死。為了讓人類存活下去,于是她便把人分成男女,讓人類可以生兒育女,繁衍下去。但是由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的不和,人類迎來了一場災難,差點讓世界崩潰。于是又有了“女媧補天”這個傳說。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古時人類對神明和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賴,出事了,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圍,自然由神明會解決。
而在西方民間故事中,人類的起源版本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圣經(jīng)中的耶穌造人說。上帝用六天的時間創(chuàng)造出了世界。第一天創(chuàng)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創(chuàng)造了空氣和天;第三天創(chuàng)造了地、海、山川平原、花草樹木;第四天創(chuàng)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創(chuàng)造了飛禽走獸;第六天創(chuàng)造了人,而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人類的繁衍由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被趕出伊甸園開始。上帝為了懲罰夏娃,讓她遭受生育之苦,才有了后代。所以雖然中外民間故事中,都有神,但中國的神如同父母,總會在最后一刻幫助她的孩子。而西方的故事中,有一種“原罪”說,因為人類鼻祖亞當夏娃犯禁,所以他們的后代一生都在和原罪做斗爭,想被救贖。
由人類的起源,我們也可看出中外普通大眾的不同文化傳承。中國人一生勤勞勇敢,為自己過好日子而努力勞作,只有當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圍時,超出自己認知時,會求助神明,期望超能力的神仙們能夠拉自己一把。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普性比較溫和,因為再大的事情,感覺最后總有人會幫忙解決。也就是為什么有俗語“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而西方社會中,有一種原罪的思想影響,所以他們很少求神來實現(xiàn)愿望,更多地是祈求神明的原諒。雖然中外神仙都有讓人減輕思想包袱的作用,但中國的神顯然負擔更重一些,所以中國的神仙也是比較多,為了實現(xiàn)人類的愿望,各自負責不同領域。和基督教倡導世間只有一個神完全不同。而且由于這種文化的差異,也導致西方人相對比較獨立自主和具有爭斗性,因為他們知道,要獲得什么,主要得靠自己。求神是為了救贖和獲得原諒而不是祈求更多的東西。
中國超過5000年的文明歷史,中華文化根深葉茂,時刻制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也影響著中國人的語言表達。中國民間愛情故事中的神仙基本是圍繞著人類而存在的,因此人類和神仙的距離就不是那么遙遠。在故事中,也經(jīng)常會有跨越階級的婚姻,比如像《牛郎織女》。牛郎在他從小陪伴長大的老牛的幫助下,娶到了天帝的七女兒織女。雖然后來遭到了王母的反對,織女被捉回天庭,但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追上了天。有情人兒兩兩相望,哭得聲嘶力竭,最終感動了王母,便同意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并準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相見。這個人神結合故事的結局勉強也算是美好了。在故事中,織女仰仗的是自己的神仙身份和織布技巧,而牛郎依靠的則是本身性格的勤勞善良,以及神仙般存在的老牛的幫助。但西方故事體系中,跨階級戀愛就很少有這樣美好的結局。在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下凡和普通女子相戀,但結局大都不太理想。西方民間愛情故事更多的是騎士屠龍,一路殺出血路,救出公主,最后幸福大結局。或者是像白雪公主、灰姑娘這樣的,王子們通過重重關卡,千辛萬苦抱得美人歸的故事。這些故事中,女主角們有一些神仙教母或者是精靈們的幫助,男主角們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勇氣,通過斗爭獲得了美人兒們的垂青,并從此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而且我們會發(fā)現(xiàn),西方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首先都是人類,而且社會地位相當。《白雪公主》中,王子配的是公主;《灰姑娘》中,雖然受到了后母的虐待,但是灰姑娘本身也是一名貴族女孩,所以才能配得上王子。從這一角度來說,西方民間故事更加的務實和接地氣。這也反映在社會現(xiàn)實中,西方人比較務實的精神。中國受儒家思想熏陶,民間故事也較為理想化,書生們雖有抱負,但與西方騎士精神相比,少了一些斗爭性和沖突感。
民間故事,無論中外,其實都反映了民眾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反映,凝聚著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取向。且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故事都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普通民眾根據(jù)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構建了自己的“理想世界”。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語言來自對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客觀世界只有經(jīng)過人類認知才能形成語篇。
民間故事也是現(xiàn)實生活在民眾心理的反映,由人類加工而成。因為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使它成為一種通俗而又富有趣味的口頭藝術。民間故事是一種集體傳承。每個國家,每個地區(qū)的人都會講故事,但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慣,導致對故事的藝術構思,語言使用和表達方式都會有所不同。而每個說書人又會根據(jù)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價值理念,個人風格,對故事進行編排。由此,民間故事也就具有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中國民間故事中,我們能體會到在古老的蠻荒時代,民眾的對自然和英雄的崇拜。以及后來的儒家文化,家文化“和為貴”等觀念對中華民族性格特色的影響,文化的傳承。在外國民間故事中,我們能看到基督教在西方社會的傳播和號召力,騎士精神對民眾的影響。而對中外故事的文本解讀,可以多一個角度對中外文化進行理解和對比,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民族的特征,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取向,從而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和語言學習。
參考文獻:
[1]杜金榜.語篇分析教程=DISCOURES ANALYSIS[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Van DijkT A,et al.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Sage,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