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芳
摘要: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第一任教育的重要角色,學校起著第二任教育的重要角色,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實踐,主要以學校為載體,把家校合作滲入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關(guān)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一、由一個輔導案例引發(fā)的思考
小浩是初一學生,性格內(nèi)向,別人答應過他的事一定要完成,否則就會得理不饒人。一次同學答應借他一本書,結(jié)果沒有兌現(xiàn),小浩就很生氣,罵他甚至威脅他。筆者對小浩進行了心理輔導,但是效果不佳,小浩一直認為是別人的錯,而不承認自己的問題。筆者約了小浩的媽媽會談,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小浩的認死理不僅僅對于同學,對父母也是如此,甚至要求父母寫血書承諾,他們也為此很苦惱。通過進一步交談,小浩的認死理是長期對父母的不信任和內(nèi)心缺乏不安全感造成的。之后與小浩媽媽分析了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小浩媽媽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原因。
之后通過與其媽媽的合作,小浩對他人有了更多的寬容和理解,與父母更親近了,與同學也更融洽了。這個案例讓我想到,在心理輔導中,如果我們能與家長溝通和合作,學生的心理輔導效果會更好。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僅在學校開展的局限性
筆者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jīng)五六年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兩大主陣地,一是面向班級開展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具有發(fā)展性和預防功能的,二是面向個體的心理輔導,具有解決個體心理問題的功能。這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班級和個體的心理輔導效果僅僅依靠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好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是筆者一直苦惱的地方。
這個案例卻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學生背后有一個強大的背景生活,那就是家庭。學生在學校出現(xiàn)問題時,更需要家長給予心理疏導或理解和安慰,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家庭的配合是無法根除的。事實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鍵康教育的延伸,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和科學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素質(zhì)。因此是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應走家校合作之路。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的實踐過程
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家庭和學校兩種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協(xié)調(diào)的教育互動活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和家庭通力合作,密切配合。
(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lǐng)導協(xié)調(diào)小組,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可能很難達成目標,需要學校從制度方面對合作加以保障與鼓勵。學校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lǐng)導協(xié)調(diào)小組,任命專人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心理健康教育領(lǐng)導協(xié)調(diào)小組全面負責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牽頭開展各項有益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活動,組織協(xié)調(diào)與學校其他部門的關(guān)系,負責邀請家長來一起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或者舉辦家長心理健康的活動,從組織和制度上保障家長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進行和順利開展。
2 在家校合作模式中,以學生為主體。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家校合作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健康教育活動中來,教育目的才有可能真正地實現(xiàn),家校合作的作用才能發(fā)揮出來。因此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活動時,應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本,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交流,感受和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與疑惑,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促進學生能主動地尋找面對生活的應對策略,增進自己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能力,鼓起勇氣去迎接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考驗。
(三)家校合作滲透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兩大主陣地中。
1.面向班級開展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根據(jù)輔導主題的需要請家長參與學生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中,形式有游戲、小品表演、討論等。在心理課中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心理特點與成長規(guī)律,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引導家長改變教育理念,學會有效的雙向溝通,解決親子沖突。
2.定期開展家長心理課堂。課堂面向全體家長,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家長的需求設(shè)置相應的主題,幫助家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例如七年級家長可以開設(shè)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的主題,八年級家長可以開設(shè)如何與叛逆雙向溝通的主題等。
3.開展面向同類問題學生的團體輔導活動。針對離異家庭、留守兒童、外勞務工者子女和成績落后的學生的家長可以開展同一個主題的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有互相分享和研討、真實案例解析、方法技巧實踐體驗等方法。這樣的輔導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家長面對同類問題的孩子,有互相分享和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學習和嘗試新的教育方法來面對孩子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從而有效地幫助孩子解決心理與行為問題。
4.面向個體的心理輔導。根據(jù)孩子的情況,在尊重保密的情況下,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情況,并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做心理輔導。同時可以請學生對家長在家的親子訓練時間和言語鼓勵等教育方法進行反饋,根據(jù)反饋結(jié)果和家長進行單獨溝通,促使家長通過孩子的反饋和心理教師的建議及時調(diào)整教育方法和教育行為,確保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劉衍玲,臧原,張大均. 家校合作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2007,30(2):146-148
[2]劉平,左恩玲. 長春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模式初探[J]. 心理天地,2011(1):68-70
[3]沈貴鵬. 關(guān)于心育的幾點思考[J]. 教育研究,2002(5):52-57
[4]戴華炳.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lián)動模式的探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