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堅
摘要:概括能力始終是檢驗學生文字組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的重要基礎,在整個語文課堂上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貫穿于學生成長發展的全過程。正因為如此,本文也將以概括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立足于小學語文的課堂,分析高年級學生概括能力,培養的意義和價值,并列舉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希望能夠幫助教師打造更加生動的現代化課堂,引導學生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概括能力培養;實踐價值;改革方法
引言: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概括能力,是在對事物共同特點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對內容進行準確表述的技能,能夠透過現象挖掘本質,把具體的內容抽象為特定的結論。一般來講,概括包括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等較為基本的板塊,這也足以看出,概括能力在語文綜合能力素質中的占比是尤為突出突出的,是最為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技能,直接影響著學生后期的各種實踐活動,所以必須要獲得更高的重視和肯定。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概括能力包括理解力,表達力和思維力這些基本的要素。
一、分析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意義
首先,概括能力的培養能夠引導小學高年級學生展開深入閱讀。要想準確的用語言表達出深厚的意思,必須要先通讀文章,只有認識了文章中的字和詞,才可以為后期的解讀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果學生連字詞句都讀不懂,那么理解更是無從談起。同時,如果學生無法靈活的概括出舊有的知識,那么他們也無法用用新的方法去解讀文章,難以做到舉一反三和知識的遷移運用,也無法有條理,有邏輯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其次,概括能力的培養能夠提高學生表達的準確性和規范性。一般情況下,教師通常都會把文章的解讀分成不同的問題,設計出相應的板塊,然后讓學生來概括。雖然此時,部分學生已經閱讀了很多課文,已經對文本內容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可如果讓他們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進行概括,學生的談吐就會變得更加卡頓,甚至是顛三倒四,并不知所云。值得注意的是,概括課文內容并不是機械性的重復文章中已經存在的語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邏輯進行提煉,按照特定的需求表現出課文的精神實質,展現出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學生以課文內容為綜合體,以結構層次為脈絡。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要以概括能力的培養為切入點,只有讓學生具備了相應的技能,才可以讓學生明確自己表達的目標和重點,對內容作出有效的取舍,對語言進行整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概括能力的培養能夠全方位發展學生的思維,思維最為基本的特征就是總結概括。所以,這一技能的鍛煉,至少可以讓學生在兩個領域得到長足的進步。一個就是對文章內容的整體認知,原文中的字詞句傳遞的信息是尤為復雜的,所以學生在概括的時候也不可能一一展現出來,他們就必須要從整體認知出發,以此為基礎,得出個人結論,然后做出必要的取舍和濃縮。另一個就是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由于與概括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對原文的加工和提煉,這就已經融入了一些創造性的元素,學生在主要信息確定之后,就需要對語句進行排列組合,甚至是創造,不同學生對同一文本的概括是存在區別的,這也就更能體現出他們的創造性和個性差異。
二、分析小學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基本方法
(一)實現課題的延伸和拓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戶,通過題目學生往往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主要內容,抓住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主線。所以,在概括這類主要內容的時候,教師就應當借助特定的個體,先讓學生理解字面意思,然后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把課題拓展成完整的畫,并由此為基礎進行加工,添加更多的素材。同時,教師也應當緊扣課題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篩選出關鍵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創造和言語組織都具有明確的方向和主題,讓學生的語言庫能夠和文本語言庫有序銜接到一起,真正做到言之有物。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根據文本的敘述順序,行文結構,回答相應的問題,做到言之有序,保證學生的敘述符合一定的邏輯。還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課題直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所以學生也可以圍繞中心句,展開關鍵性的探究,課題的解讀變得更加豐滿且厚重,進而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這也就意味著,學生要想讀懂一篇課文,就必須要先聯想到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是對事情的發展進行介紹,必須要點名啟程轉合[1]。
(二)段意歸類
一篇文章本身就有不同的段落組成,而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再根據文章的內容做好主詞上的排序,舍棄掉那些次要的和重復的信息,把主題聯系到一起,由此就可以概括出中心點。在這里,一篇文章分成了不同的段落,學生應當從每一個段落中提煉出作者的主要意思。這也就意味著,文段的歸類和合并,并不意味著對所有中心的簡單疊加,學生在概括的時候要注意對重點的提煉,做到詳略得當,有所取舍。
(三)串聯核心要素
在不同的文體類型和文章要素引導下,學生要關注的中心點也是存在區別的,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因時,因地制宜。例如,在閱讀寫人敘事類文章的時候,教師就應當讓學生把重點放在起因,經過,時間,結果,地點,人物,事件上,只要弄清楚這些基本的要素,那么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可以靈活的把握[2]。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關鍵語句之間也往往透露著核心的重點,所以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把關鍵語句連接到一起。很多小學課文都具有典型的結構特性,包括總分總,總分分,先具體后概括等等,一些文章也會存在過渡句,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充分利用總起句,概括句或者是過渡句,讓學生可以按照關鍵語句的提示,做出更為精煉的總結和概括。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也要讓學生深入文章的語境,重點提煉文中的詞語,并運用這些重點的詞語,來潤色自己后期的陳述和表達。
三、結束語
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課題拓展法,段意歸并法,要素串聯法之外,教師也必須要根據課堂的重點知識,靈活的選擇實踐的方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根據概括能力的培養完善現有的評價機制和體系,要觀察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展現出來的積極性,分析學生的認真程度,讓學生能夠進一步肯定自己概括能力的發展價值,積累更多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
參考文獻
[1] 謝芳. 小學語文教學中概括能力的培養[C]// 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 2019.
[2] 張代果.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概括能力的培養[J]. 精品, 2019(6):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