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秀云


當我聽到孩子們敞開心扉地和我聊天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如果父母能耐心地“聽見”孩子,也許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先講一個小案例。曾經有一對父母帶著7歲的女兒來找我咨詢,這個女孩愛發脾氣,而且情緒很激烈,曾跑到窗戶邊威脅父母要跳下去。父母為此感覺心力交瘁,也很擔心女兒有一天真的沖動得做出了什么讓人后悔的事,所以趕緊帶她來進行心理咨詢。
沒被“聽見”的女孩
心理咨詢,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聽人說話。所以我很快就在咨詢中發現,女孩之所以出現過激的行為,是因為親子互動出了問題。女孩告訴我,她已經和媽媽說過很多次了,練琴的時候不要因為彈錯了馬上打斷她,可以等她彈完一段之后再跟她說,但是這位媽媽完全“聽不見”女兒的請求,每次練琴一出錯馬上就喊“停”!可能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導致女孩認為父母“看不見她”,也一直“聽不到她說話”,所以才會用越來越激烈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想讓父母真的看見她、聽見她。
還有一類孩子是不太容易表達情緒的,或者是不會表達情緒,一旦有情緒或者受到刺激,他是向內壓的,不表現出來,但是這樣的情緒擠壓久了,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接觸來進行心理咨詢的兒童時間長了,我就發現,很多時候孩子的表現比較嚴重,但其實原因卻非常簡單,就是父母沒能理解孩子。比如有些孩子因為玩游戲的事情和父母發生了嚴重的沖突,不是因為這個孩子特別喜歡玩游戲,或者玩游戲成癮,而是他在用玩游戲這種方式和同學交流,父母卻因為覺得孩子玩游戲耽誤學習或者擔心孩子游戲成癮而完全禁止孩子玩,影響了孩子的社交,使孩子感覺受挫,這其實就是沒有看到孩子內在的需求,沒能真正“聽見”孩子。
所以,我建議父母真正深入孩子的內心去理解孩子,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層面。因為工作的關系,當我聽到孩子們敞開心扉地和我聊天時,我深刻地感受到每個孩子的內在都是好的,只是父母有時候不理解孩子,或者對孩子的一些表面行為進行了負性解讀,讓孩子的感受很差。
如果孩子經常感受到自己不被理解,還經常被誤解,就會導致情緒積累,也會在家庭中產生比較多的親子沖突。
要做減壓器,別當施壓者
在我這么多年接診的兒童心理咨詢案例中,各種問題都有,有情緒方面的,比如發脾氣、歇斯底里;有行為方面的,比如游戲成癮或是有攻擊性行為;有人際關系方面的,比如和父母的對抗,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等等。但是疫情之后,有兩個問題特別突出,一個是孩子厭學,另一個是兒童抑郁。這引起我們這些專業人士的關注,其實也應該引起父母們的關注。
這兩個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和這個社會的高速發展、快速變遷有一定的關系,社會壓力的增加,通過層層傳導,壓到了孩子們的身上。
作為父母,我希望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對抗壓力,而不要再做施壓者。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我的建議是以孩子為中心。一方面是要理解孩子,“聽見”孩子,另一方面是看到孩子的差異性。人與人就是有差異的,考上名牌大學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也不是判斷一個孩子成敗的唯一標準。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卻有所長。身為父母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就是發現孩子的優勢,并且幫助孩子把這種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把自己的潛能完全地釋放出來。未來世界也是一個需要多元化人才的世界。當一個孩子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并能不斷地釋放潛能的話,他也會更加積極、樂觀地生活。
想讓孩子積極樂觀,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本身要有積極樂觀的狀態,那樣就會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孩子。
另外,還有兩點建議:一是父母要善于把一些問題正常化。比如把孩子考試失利后的情緒低落看成是一種正常的反應,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宣泄情緒,而不是想著馬上去除這種情緒。二是父母和孩子都去慢慢地練習一種積極的、成長型的思維方式,比如能從失敗中看到更多的機會,能正確地看待問題、找出癥結、解決問題。比如孩子情緒不好,是因為數學沒考好,而數學沒考好的原因是對某一部分的知識掌握得不夠好,那么可以通過掌握知識來真正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方式,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就不會再被問題本身“鎖死”,也不會被困在情緒里走不出來,他會習慣于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退一步講,如果這個問題真的解決不了,比如孩子就是在空間理解方面的能力弱,嘗試了不少辦法仍然無效,那么父母的態度就還是要回到最初我們談到的——接納差異性,坦然接納孩子在這方面可能就是有欠缺,那么可以幫助孩子去發現、發揮自己有優勢的一面。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斷接納自我,有助于孩子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父母也確實要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自己也有自己的問題,如果父母感覺自己尚處在需要心理援助、需要補充心理能量的狀態,可以先去求助,把自己的內在世界看清楚、理清楚,這有助于和孩子間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系,也有助于真正幫到孩子成長。
問問心理咨詢師
如何判斷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我認為心理健康最核心的一個因素其實是一個人的自尊心。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自尊心、自我的最高分限定為100分的話,可能分數最低的那5%~10%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一般來說,心態正常,情緒穩定,人際關系、學習等功能良好,可以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但其實這個描述也不絕對,因為有些孩子可能這些外在表現都很好,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就崩潰了;有些孩子雖然看起來沒有那么好,但是自我認可度很高,他可能經常遇到問題,但都能很好地度過。所以,以我這個兒童心理治療師的角度看來,我覺得心理健康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自我、自信心、自尊心。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夠不夠強大,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所以父母可以把養育的重點放在不斷地幫孩子建立自信,讓孩子的內在自我強大起來上,孩子的心理就會更健康,也會更積極樂觀。
我怎么知道需不需要帶孩子進行心理咨詢?
需不需要帶孩子進行心理咨詢,我想可能從兩個角度可以做一個初步的判斷。一是從情緒的角度,如果孩子的情緒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都特別不好,特別容易低落,或者特別不穩定,容易爆發或者容易哭泣,那么就需要父母給予重視了。另一個角度是功能問題。比如孩子說他上不了學了,可能連續幾天或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能上學,那肯定是需要進行專業求助了。
還要再補充一點,除了上述兩個角度之外,如果孩子還有其他很明確的癥狀,比如出現幻聽或者有嚴重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也需要引起父母的關注,及早求助,及早干預。
怎么找到靠譜的心理咨詢師?
父母可以把進行心理咨詢看得和去看病一樣,那么挑選的原則也和去看病時考慮的要素差不多,第一,選擇比較正規的心理咨詢機構。第二,可以考慮挑選從事心理咨詢時間比較長的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有研究表明,心理咨詢師的咨詢時數對咨詢效果的正向預測作用是顯著的。但是這并不是絕對的考慮要素。另一個我建議的是可以關注心理咨詢師的求學背景、受訓背景,看他是不是受過正規的心理咨詢方面的訓練,從見習、實習到有督導的訓練的體系是不是完整。第三,關注一些心理咨詢的專業平臺,比如“簡單心理”,通過查看“來訪者評價”挑選合適的心理咨詢師。
如果你所在的地區在心理咨詢這方面的資源不是很好,那么也可以考慮通過相對開放、專業的機構進行線上咨詢,雖然進行線上心理咨詢的效果不如線下好,但是也比不求助或不知道求助誰好,也許你需要解決的不是實際的某個問題,而是如何看待孩子、如何與孩子溝通,以及自己如何調整思維方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