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瀟
摘?要:碳達峰、碳中和是新發展階段我國重要戰略任務之一。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在我國推進“雙碳目標”進程中責無旁貸。我國現行財稅體系在推進碳減排中仍存在諸如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綠色稅收體系尚未形成、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模糊等問題。因此,應加大財政碳減排支出力度、建立綠色預算體系及綠色稅收體系、合理劃分碳減排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通過優化財稅政策更好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財稅政策
一、引言
“于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是我國于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出的莊嚴承諾,“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也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我國已經由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低碳環保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在助力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責任和作用不言而喻。“十三五”時期,在生態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碳減排、實現綠色發展的財稅政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當前我國碳排放距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應進一步發揮財政的基礎性作用,制定完善碳減排的相關財稅政策,推進產業結構及發展模式優化升級,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二、“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如圖1,改革開放初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我國碳排放量相對較小,遠低于歐盟、美國。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碳排放量開始呈現出顯著增長態勢,雖然個別年份略有降低,但當前總體仍處于增長當中,尚未實現“碳達峰”,而美國、歐盟、日本已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2019年,我國碳排放量已超過10000公噸,而從2008年起,美國碳排放量就一直低于6000公噸,日本、韓國碳排放總量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從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關系來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也相對較高。橫向來看,2019年,我國每單位GDP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為043千克,而美國、韓國、印度、日本該值分別為029千克、031千克、028千克和023千克,歐盟27國每單位GDP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僅為017千克,低于我國的二分之一,而俄羅斯每單位GDP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則高于我國,為050千克。縱向來看,2005年以前,我國每單位GDP所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處于上升階段,2005年更是達到079千克。但從2005年開始,該值開始呈現下降態勢,2012年,下降到065千克。黨的十八大以后,下降速度開始明顯加快,2019年已下降至043千克。
27國為66噸/人。數據來源:《全球碳圖集》。因此,從人均消耗量來看,我國碳排放量與歐盟國家相對接近,且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另一方面,則是經濟結構原因。改革開放以后,處于經濟發展初期,我國主要依靠冶金、電力等傳統高能耗制造業帶動經濟高速增長,進入21世紀,我國逐步承接世界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成為世界制造工廠,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節奏顯著加快。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則隨著工業化的實現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碳排放量開始逐年下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色發展理念及高質量發展政策的引領下,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量已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是,總體而言,與主要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整體碳排放水平仍然偏高。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降低單位經濟增長能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仍然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碳達峰、碳中和”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的機遇
首先,“碳達峰、碳中和”有助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轉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傳統高能耗、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適應現階段的發展要求,因此,不僅要看到“碳達峰、碳中和”對我國經濟增速帶來的壓力,更要看到其對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積極作用。從區域發展的平衡性來看,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結構仍存在較大差異,中西部地區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單位GDP能耗偏高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相關政策措施的引領下,山西、內蒙古等傳統能源消耗大省也明確提出碳排放達峰目標,實施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步伐。長此以往,傳統高能耗經濟增長方式將有效得到扭轉,全國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及經濟發展質量將顯著提升。第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雖會壓減傳統能源生產行業及鋼鐵產業等傳統行業產能,但放眼我國巨大的國內市場,“碳達峰、碳中和”將有效促進供給端、需求端兩側同時發力,激發高質量經濟增長新潛力。從供給端來看,在國家碳排放指標及政策引領下,水電、風電、光伏、新能源電池及相關儲能等行業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將有效激發企業創新及提質積極性,從而有效改善供給質量。而從需求端來看,在低碳環保理念、國家政策引導、企業產品提質等多方因素驅使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及其他新能源產品的需求量將顯著增加,進而對新能源產品創造更加強勁的需求。
三、我國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現狀及問題
從主流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高能耗、碳排放屬于經濟活動給社會帶來的負外部性影響,而治理、糾正負外部性行為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其中財稅政策則是政府解決負外部性影響的重要工具之一。經濟發展能耗過大及環境污染問題與我國經濟起飛與高速增長相伴而生。為有效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我國先后出臺過一系列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包括《可再生能源法》《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在此引領下,政府主要運用財稅政策工具從生產及消費兩個領域發力以促進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在生產領域,一方面,通過對企業實施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激發節能減排動力。例如,采取淘汰煤炭等高能耗落后產能補貼政策、新能源利用補貼政策、節能技術研發及利用補貼政策等措施,鼓勵企業清潔生產;另一方面,采取征收資源稅、環保稅等措施,提升高能耗生產成本,以達到逆向激勵作用。在消費領域,一方面,政府通過實施新能源汽車購買補貼政策、實施政府對新能源的保障性收購政策等,激發低碳環保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征收資源稅、消費稅及環保稅等提升高能耗產品的消費成本,降低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