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 陳奕好 徐家鵬



摘?要:以易地搬遷前后兩個時間段為視角,基于2020年陜南安康市調研樣本,利用A—F法對樣本家庭的多維相對貧困狀況進行測度,并建立OLS和Logit模型對影響這一貧困狀況的主要致貧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易地搬遷政策是有效的,因為搬遷后樣本除在消費上有明顯缺失外,其他單維度貧困發生率均不低于搬遷前樣本,且無論臨界值k如何變化,搬遷后樣本的多維相對貧困指數都小于搬遷前;按照多維相對貧困貢獻率降序排列,搬遷前最大的維度是廁所、能源、住房、健康和飲用水,搬遷后則是健康、消費和收入;對搬遷前后均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是社會關系、培訓次數和信貸難易度,只對搬遷前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是村事務參與度,只對搬遷后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是戶主年齡。
關鍵詞:易地搬遷?多維相對貧困?A—F法?致貧因素
一、引言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要而艱巨的任務就是解決好貧困問題。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大力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開發式扶貧,幫助超過七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2015年中央提出,到2020年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的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自此,我國將面臨的貧困問題就從絕對貧困轉向了相對貧困。
我國雖然沒有提出正式的多維貧困政策,但2015年提出的“五個一批”扶貧策略和2019年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都是我國脫貧攻堅措施在“多維”方面的體現。作為“五個一批”之一的易地搬遷脫貧措施,在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脆弱地區脫貧工作中具有顯著的成效。陜西省是特殊的“三區疊加區”,即生態脆弱區、自然災害多發區和貧困集中區[1],因此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主要實施地之一。地處秦巴山區片區集中連片貧困帶,安康市從2011年也開始實行易地搬遷工程。但由于易地搬遷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搬遷對象識別不準、資源配置有失偏頗和部分貧困人口“搬遷未脫貧”而落入救濟陷阱等問題,易地搬遷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2]。因此這一扶貧措施的現實效果需要進行科學測度和評價,同時對影響農戶多維相對貧困狀況的因素也需建立模型進行推導和檢驗。
綜上,本文以陜南安康市為調查地點,利用A—F法對搬遷前后樣本家庭的多維相對貧困進行測度和分解,并通過OLS和Logit模型進一步探究影響多維相對貧困的主要因素,為實施易地搬遷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文獻綜述
多維貧困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阿馬蒂亞·森的可行能力分析:貧困是對人基本能力的剝奪,不僅包括收入維度,還包括其他各類維度對可行能力的剝奪,只有綜合所有維度剝奪情況后的實際境況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貧困狀態[3]。從引入多維貧困概念到國內外各學者開始拓展這一領域至今,在統計層面上多維貧困的測度方法已較為成熟,目前主要有三大類[4]:①公理化方法:當前最新進展為A—F法,它可以克服該類別中其他方法對貧困焦點定理的違背問題;②模糊集方法:通過構造隸屬度函數判斷個體是否屬于貧困人口;③信息理論方法:是信息理論在經濟學和社會科學上的推廣和應用,涉及到事件的先驗概率和后驗概率問題。綜上所述,經過理論分析后發現測算多維貧困最合適的方法是A—F法,當前大多數學者研究多維貧困問題也普遍采用該方法,如王小鵬、何啟明等基于參與式評估方法(PRA)和A—F法從農村家庭特征、戶主特征和村落地理位置3個因素對甘肅省岷縣東部山區農村家庭定量分析了其多維貧困特征和致貧因素[5],張丹運用A—F法識別和測度出山店水庫移民搬遷中隱性多維貧困的變化情況和剖析其在搬遷后出現的深層原因[6],劉偉、徐潔等利用A—F法對不同搬遷行為和特征的農戶所存多維貧困差異進行測度和判定并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易地搬遷政策的多維貧困影響進行實證分析[7]。
與多維貧困相結合討論得比較多的概念是“相對貧困”,根據最早的學者Runciman對相對剝奪概念的引入[8]到目前較為公認的說法是:它是指在一定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生產方式下,在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后,按照某一特定標準劃分的部分群體相對于社會平均生活水平仍處于較低水準的貧困狀態,這種狀態稱為相對貧困,這類小部分人群稱為相對貧困人口。目前在學術界關于概念中的“特征標準”還存在較大爭議,主要爭議點為兩個方面:①相對貧困標準的設定基數問題:楊洋、馬驍建議用總資產[9],程永宏、高慶昆等建議用人均收入[10],池振合、楊宜勇則建議用人均消費[11];②相對貧困標準的臨界比例值問題:沈楊揚、李實等建議按農村居民中位收入的40%進行設定[12],陳宗勝提出將農村人均純收入均值的40%—50%作為相對貧困線的設定范圍[13],席雪紅建議按照農村居民收入中位數的50%來設定[14]。諸學者基于各自視角上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雖各有一定道理但暫時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經過分析發現中位數比均值更能穩定衡量貧困的整體狀況且40%的臨界比例值也更適用于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情,因此本文在最終選取沈楊揚、李實等的建議[12]作為相對貧困線設定的參考依據。
目前,已有少部分研究開始探討易地搬遷政策與多維或相對貧困的深層關系,如上文提及的張丹[6]和劉偉、徐潔等[7]的研究,以及李聰等人基于易地搬遷背景探究勞動力外出務工對對多維貧困影響[2]或從不同視角層面探究其致貧因素[1]。但該理論仍處于尚不成熟的狀態,對易地搬遷政策問題的研究也存在數量較少、實證分析不足、新聞性報道較多等特點[15],亟待新的研究內容對該領域進行填補和充實。因此,為豐富該領域研究,本文構建以下四大研究重點:①以搬遷前和搬遷后兩個時間段作為新視角,對同一批樣本的貧困狀況展開對比性研究;②在易地搬遷視角下,不僅基于多維貧困理論展開分析,還將相對貧困概念引入其中,探討易地搬遷政策對農村多維相對貧困的影響研究;③以當前研究貧困測度問題的最新方法,即A—F法,作為測度搬遷前后樣本家庭多維相對貧困狀況的理論基礎;④在全樣本影響因素分析中采用OLS模型,而在維度分解的影響因素分析中采用Logit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