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鵬忠
【摘要】當今時代,隨著媒體發展,很多的新聞節目采用“說”的方式來報道,大家對于這樣的非傳統播報形式有較強的新鮮感,對于受眾來說,他們希望聽到看到貼近他們生活的新聞,比較關注民生新聞,主持人用“說”的方式來報道,受眾的感覺會比較貼近自己,于是便會去關注。作為主持人,面對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受眾,面對越來越多的“說”新聞節目,怎樣能夠給受眾帶來喜歡的新聞節目,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關鍵詞】新聞播音;“說”新聞;民生新聞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9.036
就新聞節目而言,當1998年陳魯豫在《鳳凰早班車》里開創了第一個“說新聞”的先河之后,很多內地電視臺也開始在新聞播報的方式上進行了大膽而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如在節目的內容和播報風格方面讓人耳目一新的央視二套的《第一時間》;在節目形態和主持風格上特別有人氣的山東電視臺的《民生直通車》,以及靠新聞主播而取勝的濱州電視臺《民生關注》等,都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這些節目之所以能“立”起來,關鍵就在于打破了陳舊式的節目形態和播報方式,走了貼近觀眾的路線。在眾多的創新播報方式中,“說新聞”似乎受到了人們的特別青睞,于是《第一時間》成為了“說新聞”的代表節目,一股“說新聞”風頓時席卷了大江南北;“說新聞”是一種超越了傳統的播報,加上許多電視臺為了追求高收視率,在選拔和錄用播音員主持人時往往強調“能說”、“會說”、“腦子靈活”的標準。于是,隨著廣播電視節目的市場化,對于正襟危坐的新聞播報方式,人們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厭倦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廣播電視中的“說”新聞應運而生。“說”新聞,就是將新聞的內容用口頭化方式講述,將新聞事件的內容形象的表達出來,“說”新聞,所指的“新聞”更多的是指民生新聞,本篇我將著重對于廣播電視的民生新聞如何“說”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新聞最核心的不是收聽率、收視率,新聞最核心的價值應該是促進人了解自我生存的世界,認識我們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幫助我們在生活當中做出正確判斷和抉擇。現在的新聞報道提倡人文關懷,以受眾為中心,加強服務意識。現在的受眾已經不滿足一個新聞表面簡單的信息,他同時還需要了解更豐富的相關信息使自己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比如新聞的背景、專家的解讀、民眾的反應等等。“三貼近”也好,親和力也好,都是重視人文關懷的表現。從播音的角度上講,“說新聞”給人明快新鮮的感覺,表現為語言口語化,語體結構松散,對語境依賴性強,“說者”個性鮮明,與受眾心理距離貼近,平等、交流感強,保持了他在人際交流中的傳播優勢。“說”新聞語言通俗而且生動、貼近老百姓生活,這樣的新聞報道方式會更加吸引受眾,使老百姓產生共鳴。這種“說”新聞的報道方式,其實就像是嘮家常,讓人有種親切感。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從廣義上說它屬于社會新聞,但在內容上主要關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民生新聞實際上是社會新聞在新時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求下的一種演繹。民生新聞以平民的視角選取題材,以平民的審美趣味觀察生活,用平民化的報道方式制作新聞,用新聞鏡頭勾勒百姓大眾的生活全景圖。
民生新聞具有平民化色彩濃、服務性強、報道領域寬、區域性強等特點,把民生新聞和以“說”的報道方式結合起來,能夠更好的發揮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
那么如何將民生新聞“說”好?“說”的讓老百姓喜歡聽,老百姓樂意聽?我覺得要說的生動和栩栩如生才好。這個栩栩如生就是在說清楚的基礎上,要說的生活,說的生動。
1. “說新聞”同樣要具備播音的基本功
說新聞節奏快、信息量大、情感變化多,更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口語化與字正腔圓在表情達意上并不矛盾。因此,只要是語言表達的工作,就離不開發聲吐字的基本功訓練,就需要有“讀而不板,說而不演”的播音基本功。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也就無法勝任本職工作。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堅實的基礎,只能是空中樓閣。而播音員的基本功就是吐字歸音和氣息的訓練,當然,首先主持人應當具備普通話標準的基礎條件。
2. 主持人要注重對稿件的再創作
“說”與“播”的區別,關鍵是一個無稿一個有稿,一個是照著稿子念,一個是用自己的理解說。“說新聞”的主持人,應該充分地理解稿件的精髓,弄清楚稿件到底想要說明什么事情或者道理。在理解稿件的同時也要和記者進行充分的交流,進一步了解事件,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意圖。在這以后,就應該徹底的扔掉稿件,把那些想要說明的信息或者道理變成自己的語言來講給觀眾聽。
3. 在價值取向上為平民和百姓著想
我們先看一下一些電視臺新聞欄目打出的民生口號:“百姓零距離”、“關心群眾利益,服務百姓生活”等等。不難看出,其中出現最多、最能代表這些欄目特色和追求的是“百姓”二字,而這也正是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
4. 在精神境界上應體現出人文關懷
“說”的生動,不僅僅是在說的內容、說的方式上口語化、生活化,更要努力發覺新聞的感性因素。說新聞,也要點評。但說新聞的點評不是評論,而是感受。評論是義正詞嚴的,而感受是親切可人的。這就要求主持人善于把復雜乏味的新聞事件人性化。
5. 主持人要塑造自己的語言風格
我國說新聞的第一人《鳳凰早班車》的魯豫,北京電視臺《第七日》的元元,他們都有自己鮮明的語言風格,要想說好新聞,必須先搞清楚一個問題:我是說給誰聽的。從老到少每個人都愛看的節目是不可能存在的,作為主持人,我們就要想了,我在對誰說?我想說什么?看我節目的人喜歡什么風格?觀眾的年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他們關心的信息,他們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我們要知道,從新聞板塊中的新聞節目主持到說新聞,具有著質的變化,就如同念報紙與拿報紙說事兒,說新聞的人不再是替人說話的工具,而是有個性的鮮活的人,節目因為人也就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