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醒
(河南輕工職業學院 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古村落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美學和經濟價值,是中華文明的瑰寶[1]。村落環境能夠直接反映農村生活環境質量的提升與改善,研究村落環境有利于改善鄉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水平。因各村落地理環境、氣候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歷史人文等相關要素的不同,其綜合作用下的村落自然空間則有其獨特的人文和歷史脈絡,加之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及發展水平,多樣化的發展因素在村落環境景觀規劃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村落環境景觀建設不僅是多要素的簡單疊加或者求最大公約數,而是從環境保護領域著手,在“以開發促持續保護,以保護促維持生態”的原則基礎上,以“新標準、新水平、新發展、新規劃、新氣象”的新農村建設要求下進行村落環境景觀質量的提升和改造[2]。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村落田園風光景觀規劃設計是對鄉村傳統村落環境及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傳承和更新,并重塑村民的歸屬感,提升居住環境的幸福感。
大金店鎮袁橋村距離登封市區約8 km,距離少林寺景區約20 km。全村以丘陵山區地貌為主,共300多戶將近2000人,耕地面積和林地面積均接近千畝,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北方古村落(圖1)[3]。
2.2.1 人文分析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近現代,“袁橋”人已經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了近6000年。這里有明代時期輝煌的袁橋村遺址,有頗具歷史文物研究價值的古樹名木和古建筑群落,有登封市一大會址,有千畝農業園等“袁橋”代表性的元素。在整個豫西地區,袁橋古村的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和農業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排在地區首位,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原始生態的村落布局。
2.2.2 自然條件
袁橋古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屬暖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2297 h ,年平均氣溫14.2 ℃,極端氣溫最高為40.5 ℃,最低為-15.1 ℃,年平均降水量614 mm。地區四季分明,溫差相對較大,降水也相對少。袁橋古村后方是少室山、前側的地方是潁水河,村莊以西的邊界上有207國道及S323省道穿插而過,民居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北側,南側和西側多是農田和山林。村里保存著許多的古柏樹,老樟木等具有當地特色的風水喬木。
2.2.3 歷史建筑
傳統歷史感的建筑在村落發展中被有意或無意的打破了其發展脈絡,新舊村落建筑在當下發展中沒有有機結合,存在很大的差異性[4]。大部分現有建筑都是一層或者低層的傳統磚混結構,由水泥、石灰泥、粘土或紅磚建造而成,與一般的農村建筑沒有多大差別。村落里遺留下的古建筑主要為“碉樓、古城墻、祠堂、四合院”等,其所在的周邊區域村民閑暇時在此進行一些文娛活動[5]。
2.2.4 景觀現狀分析
袁橋古村背有靠山,面前臨水,環境優美。
(1)古城墻。袁橋古村的古城墻,素以“南豹、北猴”而聞名。原寨子呈橢圓形狀,周長約750 m,分別在東南、東北和西南設3個寨門,被附近百姓譽為“登封小長城”。
(2)古槐。袁橋古槐據《袁氏家譜》考,明朝時,袁克誠為躲避戰亂帶領族人移民定居于此。為了紀念舉家遷徙之事,特命子女每人種下一棵槐樹,共種下9棵以示紀念,樹齡基本上在五六百年。
(3)古橋。明朝初年,袁克誠夫婦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到登封,因穎河擋住了去路,故在此修橋,稱為“袁橋”。
(4)古院落。整個村落民居院落高低起伏,一般由2個庭院和3個庭院組成。房子通常是石頭結構,墻體也是石頭造堆砌的,屋頂是木頭造的。庭院的墻壁由不同尺寸的石頭制成,隨處可見簡潔而莊重的美麗。
(5)植物資源。村落植物豐富,自然植被覆蓋率較高,尤以竹林、梧桐林、槐樹林為特色。村內植被茂密。大樹成蔭,生長茂盛。
(6)街道小巷。村內有若干條規則式石頭街道,低矮的石頭院墻、草房和竹林時而圍合、時而開放。村莊的每一個角落不僅是串聯起村落的交通,更是一個獨特的村莊街道景觀。
袁橋古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擁有較好的原始布局。村落景觀規劃設計必須充分尊重和保護古村落原始生態的原則[6]。
3.1.1 保留古村,建設新村
古村規劃新舊兩部分,各有不同的功能。“舊”則是古村落保持著原有的古色生香的狀態,并把現代建筑進行仿古改造;“新”則是根據新農村建設標準新建移民定居地,安排從舊村莊搬遷的村民。通過新建和搬遷住宅,可以滿足村民的現代生活需求,保護古村落原有生境[7]。
3.1.2 順勢理脈,科學布局
在景觀空間的布局和具體內容上,為了充分利用景觀資源,根據具體的環境條件,對不同的功能區進行劃分。
3.1.3 保護開發,活化民俗
保護古代城墻和古代建筑,追求村落結構的合理化,復建古代民居,喚醒古老村落的生機,優化古村落的生態環境。論及傳統民俗活動,則盡可能多的保留,并創造相應的場所進行民俗活動的展示和創新[8]。
3.2.1 生態景觀先行,文化資源內行,兼顧系統性和總體性
鄉村發展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發展之路,維護大地肌理[9]。必須保護古村落形態的完整性,歷史文化信息的完整性。文化價值的差異是旅游活動的根本動力,文化景觀的保護是文化價值差異的證明。旅游開發改造與傳統村落環境保護的關系過于緊張,要滿足其雙邊共同發展的需要。
3.2.2 立足當地文化,打造田園特色空間
地域文化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規劃設計形象定位為“田園風光”。通過對文化的探索,以歷史和文化為其景觀特征。從“古”的角度,嚴格保護和修繕古代建筑,模仿古代歷史風貌,突出地域特色,展現出袁橋獨特的文化風貌;從“新”的角度,要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鄉村工業的改革和發展可采用“文化村、生態村、經濟村”的統一規劃方法。
3.2.3 以旅游項目為抓手,促進產業可持續
旅游項目的抓手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動力,袁橋古村是一個集地方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古村落,田園風光的規劃策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鄉土氣息,促進村落景觀資源合理開發[10]。
3.2.4 與周邊旅游資源共享,實現大區協同發展
傳統村落的獨特保護會阻礙其歷史脈絡的發展,為了實現協同發展,相鄰地區的景觀資源可以互相支持,以整體為單位繼承歷史記憶,保護傳統文化,改造措施,提升資源協同高效應用。
3.2.5 長遠規劃,分期建設,保障落地
傳統村落的規劃設計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必須按照分期規劃的方式進行階段性的規劃指導[11]。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初期,重要的建筑景觀節點要同步開展建設,打造村落文化精品景觀節點。盡可能的還原原始的歷史景觀,讓整個村莊的活力激發人們的文化凝聚力和創造力。
根據地理文化特點和田園風光規劃要求,將袁橋古村分為8個功能區(圖2),具體如下。

圖2 項目規劃總平面(a)和項目布局(b)
①公園休閑區。位于村落西側,是村落的次入口和游客集散地之一。②商業街區。位于村落北側區域,在原始村落環境基礎上改造成為集售賣、餐飲、網紅拍照等區域為一體的商業街區。③中心居民區。其主要功能是將商住兩用房融合為有機的整體,將現有的房子改造成舊的古建及場景設施,展現原有的建筑形式和民俗風情,解決村民就業和住房問題,滿足游客購物需求,保護和傳承當地特色文化。④服務中心區。位于主入口的北側,主要承擔游覽咨詢和導游等服務。⑤養老中心區。以健康養老和互聯網+為背景下進行養老社區的建設,方便當地村民進行健康醫療咨詢和就醫。⑥健身中心區。以各種場館和文體設施為主,以推動當地居民的健身文化。⑦文化遺址區。目的在于探討古村落文化、紅色愛國主義與教育。⑧種植觀光區。充分利用村內山地、丘陵原有的果園和林地,增加適合北方生長的果樹和觀賞樹木,讓游客體驗鄉村風俗。
4.2.1 公園休閑區
文化景觀的概念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文化景觀是通過人類活動轉化為人類文明的景觀表達方式[12]。公園休閑區位于袁橋古村西北側,水系與景觀相連,該區域建設不僅增加了鄉村旅游和農業文化,而且為鄉村發展和突出區域優勢提供了重要支持(圖3)。

圖3 公園休閑區(a)和中心居住區(b)
4.2.2 中心居住區
中心居住區位于村內中央位置,是村民主要分布區和規劃改造區的一部分,對農村旅游和農村文化體驗起著積極的作用。完善袁橋村基礎設施,改造村容面貌,加強旅游產業的長期建設和改造,將部分村落庭院改造成酒吧、民宿及小型民俗展覽館等建筑形式和旅游業態;其次,以旅游業推動農業的二次發展,通過當地主要的梨、紅薯、核桃等農副產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村落解決就業問題并實現自我造血功能拉動經濟增長;最后,大力推動農業和旅游業良性互動,推進袁橋古村成為農業休閑旅游示范項目,實現農村振興(圖4)。

圖4 中心居住區立面改造
4.2.3 種植觀光區
種植觀光區位于袁橋古村四周,以當地的農產品種植居多,在此基礎上可以發展農業采摘和科學化種植體驗等活動。并聯合相關產區進行農產品二次加工的產業結合,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林業、旅游、農業等領域的合作發展。
水系設計是袁橋古村村落景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袁橋古村的現有水資源進行了科學引導,規劃了完整的水系景觀內容。
(1)水源規劃。以古城外的湖泊為水源的發源地,通過城內的重要景觀節點設施水景連接以此來盤活整個水系規劃。
(2)水系布局。在風水文化中,為了增加上水格局,往往在水系布局上以構筑“上善若水任方圓”為主要追求[13]。在水系布局階段,把景觀水系通過地下暗河和地表溪流等形式,使袁橋古村落形成了完整的景觀結構和水系。
(3)水體表現形式。規劃河流、瀑布、湖泊、溪流等不同形式,創造親水景觀。
(4)建筑與水系的結合。建筑以“整體水環、分流壓力和庭內水鄉”的形式體現親水性,營造親水性建筑景觀(圖5)。

圖5 種植觀光區(a)和水系規劃(b)
(1)保護原有植被。保護袁橋古村現存植物,主要是古樹名木及大量原有的喬灌草植被等。
(2)以適地適樹為原則。首先,是景觀觀賞性欠佳的地方進行植被的補充;其次,是增加鄉土植被,保護植物多樣性和原生態植被景觀[14]。
4.5.1 特色鄉土田園類項目策劃
(1)開發袁橋古村特色旅游產品,依托袁橋古村村落景觀、河流自然景觀改善現有的水系景觀資源,在村落外圍國道上種植樹木和時令花卉,創造一個詩意盎然的古老的傳統生態村莊。
(2)利用農業資源,開發不同季節和節氣可體驗不同的農業生產勞動活動,讓傳統農業文化在勞作體驗過程中得以體會。
4.5.2 文化旅游空間營造
(1)特色展示和活動空間。袁橋古村歷史文化博物館利用古祠堂及周邊建筑進行擴建,改善現有的老人兒童活動中心設施,促進周邊地區的文化和諧,構筑文化活動空間,以相關的組織活動作為袁橋古村對外展示的文化窗口。
(2)文化體驗空間。登封獨特的武術文化、寺廟文化與宗教文化相結合,形成了豐富的體驗式文化旅游產業。
(3)以古村落文化為基礎打造文化課堂。結合第二課堂的形式,主要內容包括自然生態、傳統工藝等農業活動和紅色教育等,打造以古村落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大課堂[15]。
4.5.3 “非遺”的傳承保護和創新
古村落傳統文化景觀反映了物質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要維護這些“非遺”的文化生命,必須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圍繞其展開傳承保護和創新。開發袁橋古村旅游產品,以傳統活動為依托,打造袁橋自己的“非遺”文化品牌影響。
4.5.4 和周邊景區協同發展
和周邊景區既少林寺、摘星樓景區形成良性聯動。袁橋古村可借勢周邊景點和少林寺的名勝古跡旅游圈,以古風村落、古代禪文化、少林寺武術文化為主題互動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要以正確的政策和方向為依托來解決國家和地區發展中的農村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必須保證村落生產經濟、村落農業活力、村落古樸生態和環境可持續多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并逐步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改善鄉村村落環境,讓鄉村規劃在多要素融合中發揮重要作用[16]。通過對袁橋古村村落環境的深刻認識和景觀規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等進行探索,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趨勢下,鄉村景觀規劃模式要更多的考慮景觀環境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在新時代下要跟上變革的腳步同步發展,建立具有強烈區域認同感的村落景觀環境的整體形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