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9)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汽車走進平民百姓家。汽車擴大了人們的出行范圍,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出現交通擁堵問題。交通擁堵影響著城市發展,小到出行不便,大到人身安全隱患。因此,政府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緩解和解決交通擁堵。
蘇州市姑蘇區周邊有吳中區、相城區、高新區、工業園區環繞,各區之間通過東西向干將路進行交通聯系,因此產生大量的穿越交通。干將路是蘇州古城的主干道,從東環路到西環路,中間有鳳凰街、人民路、臨頓路、廣濟南路等道路相會,全長共7.5km(其中穿越古城段為3.5km),連接東西兩側的高新區和工業園區,形成了“東園西區”。
根據高德地圖2017—2019年蘇州交通報告1~3季度交通擁堵情況,姑蘇區占據榜首,是蘇州最堵的區域,尤其是早晚高峰期(見表1)。

表1 蘇州姑蘇區早晚高峰期擁堵情況
由于城市地塊開發和大型項目建設伊始對交通狀況考慮不足,導致該區域主要道路上觀光景點過于集中、交叉路口設計不正確等,給后期交通管理增加難度。由于規劃設計原因,集中了全市的重點學校、優質醫療中心、大型商貿區,長期以來交通過于集中和飽和,人多車多,交通事故多發。
1)車流量與車道設置不匹配,排隊現象嚴重 目前,干將路上大部分的路口車道設置為1左轉(掉頭)、2直行、1右轉,基本為固定車道,可變車道設置較少。根據筆者觀察,在早高峰時段,干將路各路口車流主要以直行為主,2條直行車道排隊較為嚴重,左轉車道車輛較少;而在晚高峰時段,主要為左轉車輛較多,直行車輛較少,左轉車輛排隊嚴重。
2)人行車行混雜,降低交通效率 機動車時常占用人行道、非機動車行駛至機動車道,造成交通秩序混亂,形成惡性循環。此外,還出現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搶行、混行,且機動車的數量多、路面的占用率高,導致交叉口的通過率下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機動車數量增多,機動車停車難問題開始顯現,在本次研究范圍內的古城區片段尤為突出。古城的道路網是雙棋盤的格局,且大多數為狹窄的街道,在此基礎上修建或擴建道路十分困難。大多數街巷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同時匯集行政單位、學校、辦公場所、餐飲、賓館、農貿市場、醫院等大型公共場所,而在干將路上的集中停車場極少,誘發車主亂停車的行為,占用公共休閑場地或直接停在路邊,導致通行不流暢,交通堵塞。
1)路線集中在主次干路上,交通容量有限 古城的道路網結構延續了歷史結構,在此區域內的主干路只有干將路1條,與此相交會的道路從通行能力和路網結構來看都很難滿足該區域的交通需求。雖然目前公交路線大概有80%覆蓋此區域,但其路線資源都集中在主次干路上,而主次干道上的交通容量有限,并且如果居民的出行距離長,可能需要多次換乘,換乘過程的等待時間較長,會延長居民的出行時間。
2)公共交通與個體交通之間換乘困難 公共交通與個體交通之間換乘的問題還未解決,表現在公交站點及軌道交通周邊可停車區域太少,乘客下車后需走很遠的距離才能到達目的地,極其不便利。筆者在調研的過程中還發現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率低下,表現在公共自行車的站點常出現設備損壞或者沒有可借車輛的情況,導致借車換車不方便。
1)進行快速化改造,增加下穿通道 因干將路位于南北兩條快速路的中間位置,且南北環間距較大,為5.5km,遠遠超過能夠適應車流量的快速路間距,因此,建議對干將路進行快速化改造,對適宜的路口進行立交處理。考慮到干將路穿過古城區,為不影響古城風貌,立體交叉主要采用下穿的形式。部分路段因為經過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可考慮平交,并對路口進行改造。
2)增加可變車道 對于無條件或不適宜實施立交改造的路口,可對平交路口的車道進行改造,考慮到早晚車流方向不一致,應在各路口增加可變車道,早高峰時左轉車道可供直行,晚高峰時直行車道可供左轉。
3)增加展寬 因干將路右側車道為公交專用道,且干將路全線紅綠燈較多,公交線路密集,經常出現直行公交車擋住后側右轉車輛的現象,建議在干將路各路口增加展寬,增設右轉專用道,提高通行效率。
4)設置掉頭專用車道 因干將路兩側均為重要的商業設施和旅游景點,且斷面形式為四塊板,導致干將路掉頭車輛多于一般道路,車輛掉頭后車速降低,影響了對向直行車流的車速,因此建議在平江、觀前等商業密集區路口設置掉頭專用車道,待掉頭車輛車速提高后再行變道,盡量減少掉頭車輛對主線車流的影響。
1)增加停車供應 ①不斷推進公共停車設施的建設,通過立體停車位和機械式停車位等多種方式改善停車供應,減少停車供需矛盾;②盤活現有停車資源,積極開拓學校操場、開放空間等地下空間,優化創新政策,積極推進引導,最大限度地挖掘停車資源潛力。
2)增加人行地下通道,實現軌交+站點+地下空間互通 ①通過地下空間的站點、相鄰建筑的同步化,實現地下線路與地下空間的相互連接和網絡化;②城市地下功能要素,如地下廊道、地下物流通道、地下人行道等與軌道交通同步,實現相互融合、集約化和空間化;③地下的軌道交通、隧道、商業中心和地上的建筑、廣場、道路、綠地等空間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上同步進行。
1)加強管理,建立懲罰機制 加強管理并增加交通標識指導,防止車主違反交通規則。除電子捕獲裝置外,還應建立完善的懲罰機制,實現各節點各主要道路的道路交通管制,以便有效地運轉。
2)增加智能交通設施 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整合資源,創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大信息資源格局。不斷提升“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為依托,建設智能交通運輸系統。
3)實施公交優先戰略 堅持公交優先,加快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大型綜合換乘樞紐,有序推進公交首末站和公交停保場建設,并積極落實加氣站、充電站設施,打造結構完整、形式多樣、換成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加快公共交通專用道網絡建設,推動公交優先信號建設,保障公交優先運行,提升公交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4)建立出行時間和出行方式調整的政策引導機制 在古城區片段實行“時段式”機制,在一定時間內將通行權分配給公共交通。目前,蘇州市已實現公交車的“三優”措施。另外,需布局公共汽車專用路線,安裝專用信號燈,比社會車輛提前5~10s予以放行。
針對蘇州市姑蘇區干將路擁堵問題,筆者分析了其產生原因并提出一系列的解決方案。交通擁堵問題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動態問題,需要不斷學習借鑒國內外大都市的整治解決經驗,因地制宜,結合城市自身的特點,通過基本的交通整治方式并實事求是,方可不斷完善道路系統,解決交通擁堵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