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貫徹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從內容、方法、途徑、考核四個方面入手,在資料完善、多樣化教學、實踐教學、評估等措施上著力,以探討如何采取有效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 :新聞學概論,思政課程,教學
一、完善教學資料,強化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教學資料是課程思政教學的基石。因此,《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要求完善資料,為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提供所需的資料支持,這就需要做好育人大綱的修訂的和資料庫建設。
1.修訂課程育人大綱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學概論》課程本身就蘊含豐富的思政內容,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具有明顯優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學的靈魂和核心,《新聞學概論》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統領課程教學。而《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則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定盤星,講政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講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風化人。由此可見,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是《新聞學概論》的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的共同目標。因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是《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核心內容,也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內容。如真實性原則和黨性原則既是知識要點,也是課程思政要點。因而,《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應發揮這些優勢,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做到優勢更優。這就要修訂育人大綱,在原有教學大綱基礎上,新增思政元素的內容和要求,這是落實思政育人理念的依托,也是實施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的指南。
《新聞學概論》育人大綱的修訂包括教學目標、思政要點、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四部分。其中,教學目標除了原有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外,新增育人目標。育人目標要求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鑄魂育人,培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者和創新者;思政要點根據每一章的知識要點,寫出思政要點;主要的教學方法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活動的措施;考核評價要求補充思政內容的考核和評價。
2.建設課程思政資料庫
由于《新聞學概論》是一門政治性、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如果缺乏有效資料的支撐,容易走向說教的窠臼,導致教學無感受、少活力。因此,要精心搜集資料,選擇案例,建成資料庫。用資料庫中真實的材料、鮮活案例來說理,讓學生在觀看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在思考中領悟,在領悟中提升思想水平、政治覺悟。資料庫的建設為課程思政教學輸送活力,需要完成下面的工作。
一是收集、整理資料和案例,使其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如為了讓學生理解媒體融合發展的意義,以新華社的報道《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引領媒體融合發展新作為》作為思政教學資料,組織學生學習。
二是編寫《思政案例》。目前《新聞學概論》課程統一采用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教師要在深入剖析教材、把握教學內容基礎上,為每一章編寫課程思政案例。每個案例由材料、育人目標、思政元素、案例思考四部分內容組成。材料要求能夠與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目標進行價值引領;思政元素是從案例中整理出育人元素;案例思考需要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思考案例中的核心價值。如“新聞宣傳”這章中的思政案例,選取的材料是“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新聞報道”;育人目標用抗美援朝精神涵育時代新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元素將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設置思考題:新時代如何繼承和弘揚抗美援朝精神?讓學生能夠從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精神養分和前行力量。
二、開展多樣化教學,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多樣化教學體現在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上。橫向要求采用合適的課堂教學法,這就需要優化課堂教學方法。縱向要求實施課前、課中、課后三者并重的教學,這需要開發課前、課后的教學方法。
1.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要求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思政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法是將思政內容寓于案例剖析中,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新聞學概論》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案例法常用的形式有:一是作品分析。如第三章新聞價值的教學中,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的時政報道為例,分析新聞的選擇標準,培養學生正確的新聞價值觀。二是作品討論。如第一章新聞本源的教學中,選擇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進行“新聞本源”的討論,使學生深刻理解用事實說話是新聞的本源。
2.開發課前、課后的教學方法
課前、課中、課后三者并重的教學是深化課程思政教學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思政教學中,不僅要優化課堂教學法,更要開發課前、課后教學法。《新聞學概論》課前教學法多采用自主學習法,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工具上傳視頻、文字等學習資料,引導學生自主觀看和學習,并解答學生學習中的疑問;課后采用總結法,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和總結,提交學習心得的文章。如在組織學生學習《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來自武漢抗疫一線的報道》中,課前上傳系列視頻,組織學生觀看、討論,課后要求學生撰寫觀后感。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老師深入講解、課后的思考,在思想上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理論優勢、道路優勢。
三、提供實踐教學,拓展課程思政的教學途徑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是知行合一,將思政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施課內與課外的教學是實現目標的途徑。由于《新聞學概論》是理論課,思政教學途徑偏重于課內知識傳授,缺乏課外實踐指導。因此,提供實踐教學旨在將思政教學途徑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可采用實訓課、第二課堂等教學的新嘗試。
1.開設實訓課
實訓課是將思政知識內化為覺悟,外化為行為的重要渠道。為此《新聞學概論》課程安排了一定課時的實訓課。實訓內容是根據教材每章的思政教育內容,設置相應的實訓項目。如新聞宣傳教學中,設置了“講好校園故事”的實訓任務。要求學生自組實訓團隊,拍攝《最美身邊人》短視頻,在課內匯報、播出,再由學生自評、教師點評。通過實訓,用一個個鮮活、感人的故事,宣傳了校園正能量,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開辟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指在課堂教學時間外,進行的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活動。開辟第二課堂為落實課程思政的教學提供新途徑。《新聞學概論》開辟了“走出去見學,請進來授課”的教學。走出去見學包括:一是參觀學習。組織學生參觀校內、校外媒體,如參觀融媒體,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二是參與媒體工作。與校內、校外媒體合作,組織學生參與媒體工作,熟悉媒體堅守的價值觀,提升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運用能力。請進來授課則是廣邀知名媒體人、專家學者走進課堂,如舉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題系列講座,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解。
四、重構評估體系,改進課程思政的教學考核
考核是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檢驗和評價。《新聞學概論》教學考核中要打破單一的專業知識考核,加入思政內容,建立多維度、多元化的課程思政教學考核和評價體系,以增加課程思政的影響力。這就要在過程性、終結性的考核和評價中做好下面的工作。
過程性考核增加思政評估內容。《新聞學概論》課程考試由40%的過程考核和60%的終結性考核構成。在40%的過程考核中應增加思政考核項目。考核項目應是多維度的,包括:一是自主學習考核。評價學生是否完成規定的學習量;二是實訓考核。評價學生在實訓中的團隊合作、實訓匯報等;三是第二課堂表現。評價學生態度、思想品德表現等。
終結性考核增加思政評估形式。《新聞學概論》作為考試課,期末試卷是課程終結性考核的形式。因此,試卷的內容既要體現專業知識和技能,也應體現思政考核內容,這就要求試題形式多元化,既要有理論知識題型,也要增加思政題型,如案例題、分析題、實踐題等,來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思想道德素養等。 PR
基金項目:浙江農林大學2020年度課程建設項目:《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課程(KC2020149)
參考文獻:
[1]何婧,謝卓華.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育人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聞論壇,2020(01).
[2]劉光明.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N].光明日報,2020-08-26(06).
(作者簡介:賀倩,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