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為一位樂理、合唱的年輕音樂教師,希望使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以便在課堂上吸引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打破許多學生認為所謂的音樂課堂僅僅是一個陳舊而乏味的環境,將傳統的音樂教學課程演變為一個引人入勝、令人興奮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并學會珍惜他們的課堂經驗,并促進對其他課程的學習。目前在學術界將音樂作為教學內容的工具這一領域的研究相對短缺,本文將淺析一項新的研究領域,以證明音樂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其他文化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087-03
【本文著錄格式】王雅瓊.淺析音樂教學對文化課的促進意義[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87-88,91.
前言
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時發現,早在1999年美國著名學者施密特對美國眾議院教育核心小組的一份聲明中說到,“全國學校委員會協會支持提高學生成績,我們知道音樂可以做到這一點。 參與音樂的學生可以獲得更高的成績,并在標準化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1]當時人們對此言論爭論的焦點在于什么才是“參與音樂?”以及“音樂能讓你變得更聰明嗎?”對這兩個疑問,筆者注意到在更早的1993年,美國學者Raucher在研究中發現,簡單地聽音樂可以提高一個人執行更復雜的認知任務的能力,有過音樂指導和培訓經驗的學生在提升學業成績、主觀能動性、以及推理等方面要優于其他學生。[2]
對當前環境的中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動機會在青春期出現螺旋式下降,鑒于此趨勢,筆者注意到在中學階段,讓學生積極參與并受到啟發是至關重要的,讓他們在進入高中時知道自己能取得成功。[3]為了激勵學生取得好的成績,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什么能吸引他們。在眾多吸引學生校外的娛樂活動中,音樂是其中之一。在一項調查中發現,超過八成的中學生表示在教室外使用的休閑方式為聽音樂,這個比例甚至超過了看視頻和玩游戲。目前急需解決的是盡管許多中學生對音樂的使用達到很高頻率,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很少使用音樂進行教學。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音樂學習能否達到促進文化課成績的目的,通過研究實現該目的,打破人們對音樂教學僅僅是興趣愛好這一誤區。
二、研究方法
筆者連續利用兩個寒暑假的時間,通過義務幫忙某一專門針對中學生的培訓機構,對其進行專項研究。研究對象是20名不同學校的初二的學生,并且為了研究更有說服力,該20名中學生都是此前并沒有學習過音樂,且該20名學生的學習成績接近。將20名學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作為對照組,該組別學生僅學習文化課程,另外一組作為實驗組,該組學生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也在該機構學習手風琴課程。研究目的在于學生的物理文化課成績的變化幅度。本研究涉及兩個目的:
(1)以音樂為基礎的教學能提高理科成績嗎?
(2)音樂教學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文化課的動機?
其中第一個問題需要對學生們進行了由相同問題組成的測試,用成績的變化進行直接的定量分析。第二個問題是讓學生回答關于音樂能否激勵他們學習。由于研究的限制性,需直接聽取學生對動機問題的反應。筆者進行了一系列后續訪談,以增強其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涉及下列問題:
(1)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什么樣的活動能激勵你?
(2)在這一年的文化課學習和音樂培訓過程中,音樂是如何激勵你的?
(3)你是如何記下這一年所學的手風琴琴譜的?
(4)音樂+文化的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嗎?
本研究采用兩種方法收集資料,學習成績檢測(連續測試的平均成績)、每個學生與教師訪談,采用定量和定性綜合方法支持最后的研究結論。
對實驗組,通過分析三個基于音樂的試點研究,從該理論框架揭示了以音樂為基礎的教學過程。
第一個試點研究是在該培訓機構的音樂教學,主要是手風琴的學習。適用于定量(學習成績)分析和定性分析。
第二個試點研究(音樂心理)是學生和老師之間持續合作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主要用于研究結束后定性分析。
第三個試點研究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一首手風琴曲的簡單創作,曲名為《前行》。適用于定量(學習成績)分析和定性分析。
三、研究過程
在3項試點研究中,學生們全程保持了專注,每當音樂響起時都會參與進來。首先是手風琴的學習。在初始階段,筆者開始表演手風琴樂曲時,每個學生都安靜地坐著。他們要么翻閱曲譜,要么仔細聆聽歌曲的節拍、和弦和旋律。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現在的“00后”學生其實很少接觸手風琴,更多被鋼琴取代,盡管有的學生在視頻中看到,但第一次親眼見、親耳聽足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其次,筆者所選取的歌曲基本符合當前中學生習慣聽到的現代音樂結構,即使有學生們以前從未聽過這首歌,他們認識到這首歌的結構,并能將這種感覺與其他結構相似的歌曲聯系起來。在試驗的中程階段及以后,伴隨著手風琴的教學的深入,學生們通常會做三件事中的一件或者幾件:(1)觀察學習曲譜;(2)跟著哼唱;(3)環顧教師看誰在哼唱。無論如何,當音樂響起時,學生們都全神貫注??梢钥隙ǖ氖?,學生們對音樂感到很舒服,盡管過程比較枯燥乏味,但大家都能全身心的投入。毫無疑問,手風琴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左右手的協調,激發大腦與肢體之間的配合。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畢竟背著一件20千克左右的樂器并非想象中輕松。
第二個研究是持續合作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筆者特意選取這首較為大眾化的曲目,且該曲目節奏歡快,在教學過程中還能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為了達到試驗效果,該曲成為出現在試驗過程中頻率最大的曲目,持續的傾聽與演奏,不僅快速提升學生的手風琴演奏能力,更直觀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化的放松。在這一過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其有著很強的反作用效果,這也是研究的意外收獲,筆者很強烈的發現了新的教學熱情與激情。
第三個研究是譜曲《前行》。對一幫剛接觸手風琴的中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但筆者注重的過程,看似簡單的旋律需要反復打磨,過程中學生的創作能力得到提升。筆者又把10名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僅是告訴了題目,至于創作過程大家可以自由發揮。音樂的創作本身就是自由的,需要動靜結合,音樂的教學需要打破傳統的枯燥,畢竟面對一群有升學壓力的孩子們,需要解放其天性。
研究過程中,筆者多次發現讓學生唱或者演奏一些關于學術主題的歌/曲子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有趣、有效的交流方式。而對學生來說,把藝術項目和活動融入課堂,可以提供培養學生自豪感和滿足感的機會,用一句流行語表示就是迅速提升學生的存在感。
四、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將研究的結果應用到日后的教學課程,給予教師工作者以及中學生一種啟發,未來可以討論出以音樂教學為基礎的創新方法,為進一步的實踐和研究提出建議教學。
在學年結束的時候,筆者匯總了對照組和實驗組20名學生的物理成績,期間有兩次期中考試和兩次期末考試,以及平時的月度檢測,共計10次。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同學以每次的平均成績作為比較對象。以下是成績曲線走勢圖。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到,時間的推移,實驗組的學生在物理單科成績相比于對照組有了相對的提高,最開始略低于對照組,筆者通過詢問實驗組的學生,發現在最初接觸手風琴課程確實會占用一些時間導致分心,但隨著課程深入,實驗組的學生很快進入狀態,并沒有因為多學習一門課程而出現偏科的現象,數據基本上可以回答前文提到的第一個問題,把音樂引入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文化課的成績。
那么第二個問題,筆者在一個完整學年結束后,就上文準備的7個問題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分別進行了深入交談。匯總起來得出以下結論:
(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渴望被激勵,但除了每次的考試成績幾乎沒有其他途徑;
(2)文化課與音樂培訓并不沖突,樂曲的旋律很多,有時就像學生的知心朋友,有鼓勵、有安慰……
(3)熟記琴譜,開始階段確實枯燥,但這與化學周期表、枯燥的物理公式似乎有很多類似,相互能夠貫通的是記住琴譜可以演奏樂曲,記住周期表、公式可以解答出試題,都能讓學生得到滿足感;
(4)音樂與文化共同學習,學習音樂多了一種思維,拓展了學生們的視野,中學學習不僅只是枯燥的文化課,同時因為多加入了音樂的學習,在文化課的學習上會更有效率,這也是最直接的激勵。
五、本研究的不足及未來發展建議
從長遠來看,采用音樂教學法提升學生文化課的成績,需要注意覆蓋的有效時間長度,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的學習方式,使老師也能適應新的教學方法。為了能夠科學的提升教師和學生的良性發展,筆者認為對新的教學方法需要配以新的和創新的方法評估。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評估用以解釋音樂教學的促進效果,謹慎的對待試驗數據,畢竟學生的成績可以量化,而定性部分的研究似乎更加關鍵。本文只有教師對學生的訪談,未來的研究需要增加對教師的訪談,畢竟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需要兩方面同時發展改革創新。
但不可否認,本文的研究為音樂促進文化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后續的教學生涯上筆者會持續改進研究方案,注重音樂教學的課程分享,在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
六、結語
傳統的音樂教育需要改革,大部分學生上音樂課缺乏積極性、動機和參與度,長此以往會與實踐脫節。作為教師,不能只能拿著粉筆和投影儀進行所謂的高空作業。日后的教育需要持續開發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以激勵和吸引學生,引導其欣賞教育的價值。如果沒有這個價值觀,學生們將步履維艱。同時,給教師一些工具,使他們有能力并激勵他們采取行動改進教育理念。本研究在基礎上成功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尋找音樂的共同點并參與分享音樂教學的好處。筆者可以稱之為音樂教學傳遞內容的一種工具。以音樂為基礎的教學結果說明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文化課的激情。
參考文獻:
[1]葉長浩.論柯達伊教學法在高中音樂理論課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9(1):107.
[2]黎韓睿姿.淺析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培養的必要性[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5):71.
[3]王慧玲.淺談高中音樂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9):123-124.
作者簡介:王雅瓊(1990-),女,山西大同,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