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摘要:目的:就睡眠護理干預對改善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展開研究,旨在為臨床上更好的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睡眠質量提供依據。方法 隨機將上述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給與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與睡眠護理干預,干預相同的時間,觀察兩組研究對象的干預效果。結果 實驗組(96.43%)的護理質量要好于對照組(82.14%),兩組患者之間比較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88,P=0.03);結論 睡眠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病情康復,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應用性。
關鍵詞:睡眠護理干預;改善腦梗死;睡眠質量;
腦梗死又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常見腦血管疾病,主要是因為局部腦卒中缺血而發生的壞死所致的腦軟化,其主要臨床特征為突發性昏厥、半身不遂、言語智力障礙、不省人事等。分析其原因主要與多數患者存在意識障礙有關,同時大部分患者由于其年齡較大、長期臥床,可減慢血液循環,最終導致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且研究發現[1],多數腦梗死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和失眠等癥狀,甚至部分嚴重者會出現卒中后睡眠障礙(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該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卒中合并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優質的睡眠是疾病康復的需要,本文就睡眠護理干預對改善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展開研究,旨在為臨床上更好的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睡眠質量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1.1.1一般資料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間來我院神經內科治療的56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上述研究對象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齡在56-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3±3.8歲,病程在3個月-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5±1.8年。
1.1.2納入標準
(1)所有入選對象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
(2)患者為首次發病,且經MRI或CT予以證實;
(3)病程小于1個月;
(4)患者清醒,能夠配合醫生參與本次調查;
(5)獲得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愿意參加本次調查;
1.1.3排除標準
[1]卒中后患者病情嚴重、病情不平穩或者伴有意識障礙的患者;
[2]伴有明顯的失語、失用、嚴重智力障礙的患者;
[3]伴有嚴重心、肝、脾、肺、腎等嚴重疾病的患者;
[4]酗酒及藥物依賴者;
1.2研究方法
隨機將上述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給與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給與睡眠護理干預,干預相同的時間,觀察兩組研究對象的干預效果。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與常規護理,具體包括常規健康教育及指導患者采取有利于睡眠的健康行為習慣,具體藥物包括營養神經。改善循環、抗聚、調脂及降壓、降糖等原發病及基礎病的治療,必要時可以給與患者鎮靜催眠藥物,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藥物不變,系統康復治療包括偏癱肢體偏癱肢體功能訓練、手功能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針灸。上述所有項目每天一次,每周5天,一共需要治療4周。
1.2.2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在治療組的基礎上給與個性化睡眠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內容:
(1)疾病本身的護理:護理人員要認真的觀察患者的病情,及時全面的發現患者存在的不適,及發現可能影響患者病情的因素,并將結果及時告知醫生,給與患者相應的藥物治療及護理措施,為患者良好的睡眠提供條件,如對于肩手綜合征所致的肩痛、肢體疼痛者,可以給與患者止痛護理措施,必要時可以給與患者一定的止痛藥。
(2)心理護理:患病患病后,多數患者會產生焦慮、恐懼心理,護理人員要耐心接待患者,給與患者親人般的溫暖,使患者盡快消除對醫院環境和醫務人員的陌生感,多與患者溝通交流,認真傾聽其心聲,感受患者內心的痛苦,學會站在患者角度上考慮問題,采用疏導、心理支持、情緒轉移等方法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懼及不良心理,多向患者講述疾病發生的原因、診斷、治療及康復知識,盡可能發揮其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使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并使其建立重返社會的信心。
(3)睡眠環境護理:盡力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對患者健康的影響,保持病房內整潔,保持床單、被褥干燥。針頭柔軟,高度適中,保持病房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經常通風換氣,睡覺時不宜關閉全部門窗,減少病房內的噪音,夜間將監護儀、信號燈等報警器音量調至最低,病房隔音效果搖號,調整打鼾者的床位,縮短晚間家屬的探視時間,夜間巡視病房時要開夜燈,并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各項護理操作應集中在睡前或者患者清醒時進行,護士與醫生要積極配合,盡量減少夜間治療或護理,為了避免影響護理干預的實施,干預組和對照組的患者盡量不安排在相同的房間。
(4)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在非睡眠時間臥床,合理安排日間活動,包括康復治療和娛樂休閑活動,午睡時間不要太長,一般不能超過1小時,晚餐要盡量進食清淡,多食用一些易消化的食物,不可過飽、過晚等,晚間固定就寢時間,幫助患者采用舒適的睡姿,睡前做好個人衛生,指導患者進行促進睡眠的行為,常見的促進睡眠行為包括進食少量熱牛奶,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一些合適的讀物,傾聽輕柔、柔和的音樂,做肌肉放松訓練,按摩涌泉穴、百會穴、勞宮穴等穴位。
(5)合理使用藥物:對于睡眠嚴重的患者,可以合理使用藥物,常見的如鎮靜催眠藥物對于焦慮、抑郁的患者可以給與其抗焦慮、抑郁的藥物,在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的基礎上,建議醫生將刺激神經興奮的藥物盡量在白天的上午服用,避免刺激中樞神經,使中樞神經過于興奮而影響睡眠。
1.3 療效的評定
夜間睡眠>6小時,白天睡眠小于<2小時為顯效,夜間睡眠4-6小時,白天睡眠<6小時為好轉,夜間睡眠<4小時,白天睡眠>6小時為無效,總有效=顯效+好轉。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0.0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率或百分比進行一般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材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一般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為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96.43%)的護理質量要好于對照組(82.14%),兩組患者之間比較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88,P=0.03),具體見表1。
3.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一般不能徹底根治,患者主要表現為肢體癱瘓及運動功能障礙,同時部分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可對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由于腦梗死患者以老年為主,所以腦梗死患者常易合并睡眠障礙,所以適當的治療及護理對控制腦梗死患者睡眠障礙的發生尤為重要[3]。
本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96.43%)的護理質量要好于對照組(82.1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睡眠護理干預是一種基于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上為患者實施的護理措施,具體通過優化患者的生理功能,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優化患者的睡眠環境,同時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適當給與患者藥物治療,上述幾種方式聯合應用,最終達到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的目的[4],總之,睡眠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病情康復,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應用性。
參考文獻:
[1]Suh SH,Cloft HJ,Fugate JE,et al. Clarifying Differences Among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ale Variants Is the Artery Half Open or Half Closed? Stroke,2013; 44(4): 1166 -1168.
[2]中華神經內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3]宗艷紅 .5E 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J]. 河南醫學研究 ,2019,28(7):1325-1326.
[4]杜學慧 . 階段性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睡眠質量和負面情緒的影響 [J].醫學臨床研究 ,2016,33(4):8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