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鶴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00)
本研究的目的以我校外院的16、17 級英語類學生為對象,針對他們對二外日語的學習具體情況、思想動態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學生對問卷的回答內容進行量化分析及兩屆學生的數據對比研究,在總結數據的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的日語二外教學經驗,來考察作為教師如何進行優化教學,以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同時通過此調查為同等背景的院校提供有效的相關研究的真實數據。
我校的外語學院的英語類專業的學生的二外課程目前均為日語,二外日語是我校外院的必修課程之一,鑒于我校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對雙語的要求不斷增多,學好這門課程可以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可以提高考研的升學率甚至可以促進留學,也為增加學校的綜合實力添磚加瓦。
1.調查對象:以廣東科技學院16、17 級的英語翻譯,商務英語,英語專業的學生為對象,其中16 級共計調查人數為227 人,17 級共計調查人數為272 人,兩個年級的調查內容是完全相同的。
2.調查時間:2019年5月,在此期間16級為二外日語學習的第三學期,17 級為二外日語學習的第一學期。
3.調查方式:使用問卷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為不記名調查。
4.調查內容:調查內容分為如下6 個部分。

充分的學習動機在第二外語教育中,是使學習者走向成功的重
要因素之一(Oxford 1996;D?rnyei 1996,1998);如果沒有充分的學習動機,即使擁有優秀的能力,也不能達成長期目標,即使受過優良的教育和接受過適合的課程,也不能保證目標能夠達成(D?rnyei%Csize)。
大約在1960 年前后,學者們始對第二外語教育領域進行學習動機研究,其中起到先驅作用,并且留下大量成果的是以R.C.Gardner 為中心的研究組。R.C.Gardner 一系列的研究是為了研究語言的熟練程度和學習者的心理因素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也考慮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守谷智美.2002),其中最著名的是“志向”理論,這個志向的意思就是理由的意思,并且把志向分為綜合性和工具性兩種,綜合性志向是指想更加了解目標語言者所在集團、文化和語言,并且想融入其中。工具性志向是指為了更好的工作或者更好的待遇,為了進入大學等實用性的目的而學習語言。并且R.C.Gardner 研究組以蒙特利爾地區以法語為第二語言的高校學生為對象進行了若干個研究,發現具有綜合性志向的學生,對語言掌握的程度會更深,但是對菲利賓的學習者為對象進行的研究發現具有工具性志向的學生對語言能夠更好地掌握。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學習者不論持有哪一個志向都有利于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語言。
關于日語學習動機具體內容本文在王婉瑩的日語動機調查表的基礎上,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動機項目共分為13 項(如下表),同時根據上述“志向”理論對,把學生的調查內容分為工具性志和綜合性志向。
關于二外日語學習動機具體內容: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占前三的動機兩屆學生都相同,分別是:1.提高就業競爭力,2.完成學業,順利畢業,3對中日兩國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感興趣。不同的是17 級是“提高就業競爭力”所占比例最高,為36.4%,次之為“完成學業,順利畢業”,而16 級數據剛好相反,“完成學業,順利畢業”比例最高占33.8%,次之為“提高競爭力”占24.6%,且對中日兩國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感興趣所占比率大體相當占5%左右。本調查報告是針對16、17級學生同時進行的問卷調查,16 級為二外學習的第三學期,17 級為二外學習的第一學期,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初學者希望提高就業競爭力,而經過三學期的學習,很多學生轉為只求順利畢業。數據上看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目的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是有所變化的。由主動學習變為被動,我們應該從這個變化中,找出原因(原因分析在后續內容中),適當進行調整。從數據中可以看出16 級學生的工具性動機占74.37%,綜合性志向占25.63%。17 級工具性志向占74.65%,綜合性志向占25.35%。可以看出16、17 級兩屆學生的志向比區別不大。對比16、17 級兩組數據,相差較多的除第1、第2 項以外,第11 項和第6 項的出入也比較大。第6 項“去日本參觀訪問用得到”16 級占9.86%,而17 級僅占3.68%。第11 項“想看日語版動漫、動畫和日劇”,16 級占4.23%,17 級占8.82%。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會希望通過參觀訪問等不同方式來擴大自己的見識,而不僅僅局限于通過動漫、動畫和日劇來擴大自己視野。
經過數據分析,對于初學者和已經學過3 個學期的學生都認為假名和單詞的讀寫、記憶是最難的(16 級占50%,17 級占57.7%),其次是句子的結構和句型。認為“假名和單詞讀寫、記憶比較難”的16 級在比率上略低于17 級。相差比較大的是助詞的用法,16 級的比率相對比較高,這和17 級學的內容比較少有關,由于17 級是第一學期的課,接觸到的助詞比較少。
關于假名和單詞的讀寫、記憶,及句子結構和句型。我校選二外日語的學生都是英語專業學生,日語單詞記憶其實和英語的學習方法大體相同,所以在記憶方面不會存在著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的態度問題。從根本上還是要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的要積極引導學生,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著講一些日本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假名是源于漢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感興趣就會積極地去主動學習。另外學好假名是學好文字和其他的基礎,很多學生之所以動機發生改變或者不愿學習是因為沒有過假名這一關,在以后的學習中受挫,所以在教學初期要在假名學習上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假名,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會輕松很多。
從兩屆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相差不大,超過2/3 以上的學生都認為專業設置是比較合理的。
目前我校是周課時2 課時,共學習4 個學期,從學生的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16、17 級兩屆學生都認可這一設置的學生最多,其次是周課時4課時共4 學期。從人類記憶規律和教學上來看,周課時4 學時即2 次課更適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目前我校的二外日語課程加上最后一學期的自選課一共為4 個學期,在課時和學分不變得情況下如果改為周課時4 學時,學習2 學期更能提高學生學習得效率。同時在現有課時和開課學期不變的基礎上可以在大三上學期就學完現有課程,為考研學生留出充分的學習考研所需的課堂教授以外的日語內容。
我校目前是從大二下學期即第四學期開始學習二外日語,從16、17級調查結果來看,兩屆學生均認為第一學期比較合理,本人也同樣認為,第一學期設置比較合理,大一作為一個新的開始,學生在學習上會更有積極性和動力,另外從第一學期開始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考研成績,目前我校的二外日語的教學內容還不能滿足學生考研的二外需求,早開課程有利于學生后續有充分時間補充考研所需內容,我校目前英語專業的考研率不斷增加,但是很多學生因為二外日語會選英語以外的其他專業,目前的教學設置下,學生課堂所學內容不到考研所需二外日語內容的1/2。為了考研,剩下的1/2 以上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學,在無法增加二外日語課時的前提下,大一設置課程,考研的學生就會有充分時間學習考研所需內容,會一定程度提高學生的本專業的考研通過率。
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兩屆學生的在課下學時間大部分都在1 小時以內(占比分別為16 級61.3%、17 級57.7%),其次是在2 兩小時以下,這項數據是和前面的幾個調查項目成因果關系的,課下學習時間過少,導致學生認為學習內容難,特別是假名、漢字這些不需要邏輯思維的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動機由開始的“提高競爭力”轉化為第三學期“順利畢業”主要原因,所以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課下學日語的時間,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通過對16、17 級英語專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通過對比研究,掌握學生對二外日語的學習情況、思想動態,可以及時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我們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