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君 崔雪紅 張興華
【摘要】隨著全球化大數據、物聯網以及語音識別等相關技術的興起和蓬勃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也展現出來迅猛發展態勢。人工智能翻譯的出現和發展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今00后一代已經逐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他們更加喜歡用智能化的方式去獲取翻譯資源,但翻譯是一種語言的應用能力,不單純是用來表達語義,同時他還承載著情感、文化甚至是某種意境的功能,因而完全依靠翻譯軟件是不可取的。而且就當今的翻譯技術能力來看,人工智能翻譯還有著諸多缺陷。基于這樣的背景,大學英語教師應與時代同步,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翻譯技術,根據學生英語學習的特點探索出新時代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人工智能翻譯;英語教學;優點和不足
【作者簡介】朱文君(1980.07-),女,山東萊州人,山東科技大學,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及跨文化交際;崔雪紅(1980.04-),女,山東即墨人,山東科技大學,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張興華(1966.11-),男,江蘇揚州人,山東科技大學,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科技大學優秀教學團隊建設計劃資助。
一、人工智能機器翻譯發展的現狀
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大踏步地向我們走來。人工智能技術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最突出的影響就是智能手機的使用。現如今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上的翻譯軟件也幾乎成了英語學習者的必備工具。最初機器翻譯只能對單詞進行簡單的翻譯,卻不能翻譯出完整的句子意思。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翻譯的句子能夠達到符合基本語法的要求,現如今,機器翻譯句子邏輯性逐漸加強,譯文的正確性和可讀性都有了很好的提高。加入了深度學習技術的人工智能機器翻譯實現了對前文進行回顧,深入對句子理解的特點,而且目前的人工智能翻譯還具有成本較低、容易控制、速度快的特點。
然而與人工翻譯相比,人工智能翻譯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眾所周知,人與人在進行交流的時候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會產生種種誤解,缺少了感情介入的機器翻譯也難免會這樣。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多義詞的使用、語義表達方式的不同以及詞語語境意的理解在我們的交流中尤為常見,對于這樣的語言使用,機器有的時候看起來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對某些文化術語進行翻譯的時候,機器翻譯盡管能保證正確性,但譯文的可讀性和流暢性還有待提高,而對某些專業性或者技術性比較強的語段進行翻譯的時候,人工智能翻譯的文本的也明顯地顯示出了它的短板,較之人工翻譯遜色不少。此外,語言除了通過字面意來傳達意義之外,常常也會產生言外之意,我們總是從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圖。機器翻譯缺少了人類的認知和聯想能力,所以要求其具有人類一樣的共情能力目前的技術還是達不到的。
二、人工智能翻譯的運用與高校英語教學情況的分析
1.與英語學習密切結合。筆者是山東省屬重點高校的一名英語教師,所教的學生是大一新生,于2020年來我校讀書,大多數孩子都是在2000年左右出生,可以說是典型的00后。00后的孩子與我們比起來已經算是互聯網的原駐民了,他們英語學習的工具書已經不再是厚重的字典,也很少再會使用我們80后上大學時候用到的電子詞典。現如今幾乎每個學生都會用翻譯軟件來查閱單詞。通過交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筆者得知,目前學生們使用最多的翻譯軟件是有道詞典、百度翻譯、谷歌翻譯、騰訊翻譯君。有道詞典的手機版是學生們最喜歡下載使用的。學生們使用翻譯軟件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樣:遇到不認識單詞的時候,大多數學生喜歡手動輸入,直接將單詞打到翻譯軟件里,還有的學生會選擇語音識別的方法。遇到較長翻譯內容的時候,除了打字錄入之外,現在智能手機還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功能,將所要翻譯的內容用手機拍照,通過軟件對文字進行識別,便可以獲得文本翻譯。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不會被時代阻擋,面對這樣的趨勢,英語教師應發揮它對英語學習的促進功能,同時也讓學生們意識到不足,從而根據實際情況來完成授課內容乃至最后的評價手段。
2.英語學習態度的轉變。隨著人工智能翻譯軟件的出現,學生們學習英語的態度相應地發生了改變。一直以來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很多學生們完成大學英語學習的一項主要目標,但有些學生學習基礎差,課堂上不能很好地跟上老師的進度;還有些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認為英語學習只是為了達到應試目的;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和英語關系不大,以后的工作不太會用上英語,智能翻譯足以幫助他們解決英語學習的任何問題。這些對技術的依賴性使得他們降低了英語學習的動機和熱情。
3.當前學生英語學習主要模式。目前大學英語學習的主要方式還是以老師講授和學生課下自學為主。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得各種英語手機App成為了學生們學習的好伙伴,但大多學生僅用手機來下載單詞學習軟件,在英語其他方面用到相關軟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真正利用手機來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因此目前大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模式依舊主要依賴老師的教學。
三、人工智能翻譯影響下高校英語教學途徑的探索
1.了解學生常用英語翻譯學習軟件的特點。筆者正在教授的教材是上海外語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標大學英語2》,以學生們最常用的有道詞典手機版為例,節選出第六單元Text A的幾個典型例句為翻譯對象來做一下比較。選取的第一個句子出現在文章的開頭:“When I got off the bus in a little town in the isolated mountains of southwestern China, I discovered myself in what bills itself as the paradise of James Hilton's 1933 novel ‘Lost Horizon.。”有道詞典翻譯的譯文為:當我在中國西南偏遠山區的一個小鎮下車時,我發現自己置身于詹姆斯希爾頓1933年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的天堂之中。譯文正確地表述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在英漢地點表述的語序上也做了調整,具有可讀性。
但是學生們會發現這些翻譯軟件并不能百分之百翻譯出完美譯文。翻譯的第二個句子為:“I prepared myself not to be impressed and gave little weight to our fellow guest's description of the dance as‘a local thing.”。有道詞典的譯文為:我做好了不被感動的準備,也沒有把我們的客人對舞會的描述當回事。通過對句意的分析我們發現機器翻譯的譯文表意不夠明確,句子的邏輯關系需要進行調整。結合上下文語境的理解,譯文可譯為:同去的游客說,這種舞蹈“頗具當地特色”,但我根本不以為然,心里還覺得肯定會很沒有意思。
機器翻譯有時也不能很好地表達作者的言外之意。來看這篇文章第三句話:“I joined the circle and followed the steps of those around me —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有道詞典的譯文為:我加入了這個圈子,并跟隨周圍人的腳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很明顯,機譯翻譯不能很好地表達作者的意圖,我們會發現作者的言外意思是:我加入了舞蹈的人群,跟著周圍人群的節奏,也還過得去(有時會跟上舞步,有時跟不上舞步)。
我們再來看有道詞典對文化術語的翻譯。例如:I sat down beneath the prayer flags that marked the peak and bit into an apple bought early that morning.有道詞典的翻譯為:我在標志著山頂的經幡下坐下,咬了一口那天早上買的蘋果。有道詞典很好地譯出了這一文化術語。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學生對經幡并不是很了解,人腦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而機器卻可以憑借龐大的數據庫輕松地翻譯出這些術語,結合機器翻譯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隨后進一步了解、查閱相關文化術語的解釋。
通過以上的譯文我們發現機器能夠便捷迅速地對文本進行翻譯,對于我們不是特別了解的術語,人工智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對于邏輯性較強或言外之意的情感表達機器又是不能夠勝任的,所以人工智能翻譯軟件普及的時代,我們還需要開展有效的教學方法。
2.發揮人工智能翻譯軟件的優勢,使其更好融入教學中。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大勢所趨,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合理使用相關翻譯軟件來輔助英語學習。有的學生背單詞的時候不喜歡結合例句或語境,這樣的學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單詞記憶效果不是很好。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曾提出“情景意義”的學說,強調了語境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與傳統單一的大部頭字典相比較,智能手機翻譯軟件提供的例句來源更多樣。還是以有道詞典為例,所給單詞的例句來自簡明詞典、牛津詞典、韋氏詞典和柯林斯詞典,還有網絡釋義,學生們在查閱單詞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于不同語境來了解單詞的意思,從而避免了機械背單詞的問題,這也彌補英語學習個性化的需求。由于互聯網具有強大實效性的特點,借助互聯網翻譯的學習還可以增加我們了解熱詞翻譯的概率,使得我們緊跟時代步伐。2020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是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的傳播。語言和文化之間始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通過人工智能翻譯軟件的學習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新時代的任務。
3.了解翻譯軟件的不足,明確具體的翻譯教學目標。通過課文中典型例句的機器翻譯,學生們了解到了機器翻譯的優點和不足。扎實的語法知識能夠使學生更準確地判斷句子語法正確性及邏輯關系正確與否,必要的翻譯技巧幫助學生們對機器翻譯的句子做出準確的調整和修改。所以語法和基本翻譯知識的掌握還是學生們學習英語翻譯技能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在這個被譽為人工智能的時代,培養人工智能技術不具備的能力也應該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我們要譯好中國文化就要更好地懂得我們的文化,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輔修與文化相關的課程。通過跨文化學習區分中外文化相似與不同,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提高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社會化學習的能力。
四、結語
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工智能翻譯技術目前在很多方面技能上都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我們首先應該鼓勵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下了解人工智能翻譯技術的優缺點,從而引導學生合理地使用智能翻譯軟件,英語學習應努力回歸到“學以致用”的自然規律之中。我們也會更貼近潮流訊息,與時俱進,更好了解前沿事實。與此同時,老師應該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更合理地利用好智能翻譯軟件,培養英語學習的興趣,完成學生們的個性化學習。在教學中我們也要幫學生們夯實英語學習的基礎,鼓勵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傳承中國文化、推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
參考文獻:
[1]陳奇敏.基于網絡翻譯實訓平臺的筆譯教學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1(2).
[2]岳晟婷.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筆譯實踐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4).
[3]郭鋒.淺談AI翻譯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