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磊
摘要:隨著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建筑行業的發展呈快速增長趨勢,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工程企業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重要保障,是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建筑施工過程中,對模板、鋼筋、混凝土、抹灰經常出現的一些質量問題,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關鍵詞:防治措施,建筑施工,防治,措施,施工,常見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房屋建筑工程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在整個土建施工過程中,目前有許多工序還是手工操作,由于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差異,難免會出現一些質量問題,直至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壽命。
一、模板質量問題及其防治
(一)構件尺寸位置偏差
現象:混凝土澆筑后拆除模板后,發現柱、墻、預埋件、預留孔洞實際尺寸及位置與施工圖設計有偏差。
防治措施:
1、施工放線時除放出柱、墻位置線以外還應設置模板控制檢查線,在施工線范圍內設置定位鋼筋,防止柱、墻根部移位
2、模板及其支架、支撐必須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澆筑的質量、側壓力以及施工荷載。
3、模板各連接點,各夾具、夾件要保證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經得起澆筑下料、振搗時的沖擊荷載和側壓力。措施一:柱、墻、梁背楞木方可與鋼管配合使用。措施二:夾具間距加密,為防振搗時螺母松動或滑絲,螺栓兩頭均用雙螺母。
4、安裝在結構中的預埋件,預留洞等按圖紙和變更不得遺漏,且安裝必須牢固,必要時用電焊或套框等方法將其固定。
5、模板成型后應認真仔細檢查,合格后報木工施工員檢驗,檢驗合格后依次報項目質檢員進行核定。
(二)模板變形
現象:由于模板支撐不牢靠,澆筑混凝土時出現脹模,使構件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現象,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間混凝土內,拆除困難。
防治措施
1、模板及其支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其支撐部分應有足夠的支撐面積。支撐底部如為泥土地面,應認真夯實,鋪放通長墊木,并有排水措施。對濕陷性黃土,應有防水措施,對凍脹性土,應有防凍融措施。
2、梁模與柱模連接處,應考慮梁模板吸水后長向膨脹的影響,下料尺寸應略為縮短,使混凝土澆筑后不致嵌入柱內。
3、鋼模板變形,特別是邊框外變形,要及時修整平直。
4、側向支撐必須支頂牢固,拉結和加固可靠,側模下口必須有夾條木,釘緊在支柱上,上口應用斜撐雙面支撐在支柱的頂部,以保證在混凝土澆灌過程中,側模不炸模。
5、模板安裝完后,應仔細檢查模板的平面位置,縱橫龍骨規格、數量、排列尺寸、夾箍的形式及間距是否和模板設計計算相一致,對拉螺桿、扣件的螺栓是否緊固。
(三)模板未清理干凈
現象:模板內殘留木板、浮漿殘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發現混凝土中有縫隙,且有垃圾夾雜物。
防治措施:
1、支模前混凝土與模板的接觸面應清除干凈并涂刷隔離劑。
2、在封模前,派專人用壓力水將模內垃圾清除干凈。
3、墻柱根部、梁柱接頭外應預留清掃孔,模內垃圾清除完畢后及時將清掃口處封嚴。
4、支完模板后,應保持模內清潔,防止掉入磚頭、石子、木屑等雜物。
二、鋼筋安裝質量問題及其防治
(一)箍筋位置不對或漏防
現象:在梁柱節點處由于鋼筋緊密,綁扎困難,沒按規定尺寸扎接或漏放。
預防措施:
1、圖紙會審時和設計人員研究采用開口箍對接,兩個箍搭接30d或單面焊接
2、綁扎時從側面嵌入柱主筋再轉到規定位置上,間距應符合圖紙設計要求。
(二)柱頂主筋位移
現象:下柱外伸鋼筋從柱頂甩出,由于位置偏離設計要求過大,上下柱鋼筋搭接不上。
預防措施
1、澆筑混凝土前,臨時加箍筋,臨時加支撐固定主筋,或者用鐵卡或木方卡好固定,必要時鋼筋電焊固定。
2、澆筑混凝土時注意盡量不要碰撞鋼筋,澆筑后立即由專人檢查并使鋼筋恢復到規定位置。
三、混凝土質量問題及其防治
(一)柱、墻根部混凝土爛根
現象:柱、墻腳澆筑混凝土時漏漿,拆模后混凝土出現蜂窩麻面、甚至出現空洞。
預防措施:
1、支模板前模板線上應有砂漿找平,模板安裝后應用砂漿嵌縫嚴實。
2、澆混凝土前應預先澆入10~15cm厚同配比(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水與砂的比例)砂漿
3、澆筑混凝土時振動模板跑模引起的漏漿,應及時堵嚴。
4、墻、柱較高時,應在模板中部一側留臨時澆搗孔,以便插入振動棒,使根部混凝土密實。
5、澆筑混凝土時,應經常觀察模板,堵縫等情況,如發現模板位移,應立即停止澆筑,在混凝土凝結前處理完好后再進行施工。
(二)麻面、蜂窩、孔洞
現象: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漿或有許多小凹坑與麻點,但無鋼筋外露現象。蜂窩是指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狀孔洞。孔洞是指結構內有空腔,局部無混凝土。
預防措施:
1、模板表面應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筑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濕潤,清洗干凈。
2、模板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涂刷要均勻,并防止漏刷。
3、混凝土攪拌時嚴格控制配合比,保證材料的計量準確。攪拌要均勻。
4、澆筑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離析。
5、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嚴防漏振,每層混凝土均應振搗至排除氣泡為止。
6、截面較小鋼筋較密的部位,宜用細石混凝土澆筑。使混凝土充滿模板,并認真振搗密實,機械振搗有困難時,可人工搗固配合。 7、采用正確的振搗方法,嚴防漏振。
8、防止砂石料中混有粘土塊及雜物,如有應及時清除干凈。
(三)構件缺棱掉角
現象:梁、柱、墻和洞口的直角邊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整,棱角有缺陷。
預防措施:
1、拆模時混凝土要有一定的強度,不能拆模過早。
2、拆模時不能用力過猛,撬棍不能以混凝土棱角作為支撐點,搬運模板時嚴禁模板撞擊模板。注意保護棱角。
3、木模板在澆筑前要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筑后要認真澆水養護。
4、加強成品保護,對于人多,運料通道處的棱角,要用欄桿加以保護,以免碰撞。
四、抹灰質量問題及其防治
(一)墻、頂板抹灰空鼓、開裂、開花
現象:抹灰過后,過一段時間往往在門窗框與墻面交接處,轉石與混凝土相交處,頂板四角、中部等處出現空鼓、裂紋開花情況。
預防措施:
1、抹灰前的基層處理是確保抹灰質量的關鍵,基層表面砂漿殘渣污垢、隔離劑、油污等均應清除干凈。
2、表面太光滑的基層要鑿毛,或用1:1水泥砂漿摻10%的107膠先薄抹一層(約3mm厚)。混凝土基層與其它材料基層相接處應鋪設金屬網。
3、抹灰前墻面應澆水,磚墻澆水兩遍,加氣混凝土墻澆水3~4遍,混凝土墻澆水1~2遍。各層抹灰之間相隔時間長,抹上一層砂漿應把下層澆水濕潤。
4、抹灰砂漿應有一定的和易性,并具有一定的粘結強度。
5、底層抹灰砂漿的強度標號不能高于墻體,中層標號不能高于底層,以免在凝結過程中產生較強的收縮力,破壞強度較低的基層。產生空鼓、裂縫、脫落現象。
(二)接槎有抹紋、色澤不均
現象:抹灰完工后,離遠看,墻面有抹紋印痕,且顏色不一樣。
防治措施:
1、抹面時要注意接槎部位操作,接槎部位留的分格條處、陰陽角處、水落管處等處應采用反貼八字尺的方法操作。
2、抹灰面積較大地方,水泥砂漿墻面應做成毛面,不宜抹成光面,在用沫子抹面時,要做到輕重一致,先以圓圈形搓抹,然后上下抽拉,方向要一致,否則會出現色澤不一,起毛紋現象。
五、結束語
土建施工過程中,只有加強過程控制,提高施工技術水平,對一些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方面,預先做好常見質量問題的防治,制定科學有效的施工方法,加強控制力度,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證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孫涯軍.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裝飾裝修未地, .2016,7
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中國北京 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