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樓
摘要:造林技術作為一項對抗土壤沙漠化的關鍵技術,在我國的林業發展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本文從幼苗管理、造林前做好整地工作、容器苗造林、覆膜造林、貯匯水資源五個角度探討了抗旱造林的相關措施,希望能為有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研究
林業工程的抗旱造林技術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在改善生態環境、凈化空氣和防洪抗旱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作用。為確保抗旱造林技術順利發展,降低我國土壤沙漠化程度,本文結合了目前抗旱造林工作的現狀,對現狀進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一些改進工作內容的建議。
1、幼苗管理
在進行樹苗播種之前,需要對樹種進行甄選。在選擇種苗的時候需要對實地的土壤、氣候、水文的具體情況進行考察,選擇合適當地具體情況的樹種,不可盲目選擇大眾化的樹種。并且在正式種植樹種前需要做好對林木種子的驅蟲和防疫工作,以免樹種受到疾病和寄生蟲的侵害。由于植樹任務主要在風沙較大、土壤較為干旱的地方進行,所以樹種的抗旱防風功能也是選擇樹種時應該注重的因素。在干旱地區進行植樹造林,幼苗播種時不可將幼苗直接栽種到種植穴中。由于樹木的幼苗還較為脆弱,對干旱氣候的土壤不是十分的適應,直接栽種很可能導致幼苗枯萎死亡。需要在種植前對幼苗進行撫育,讓樹苗種子發芽,并對其進行一定時間的培育,待幼苗健康成長,可以適應當地干旱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之后,再把幼苗栽種到種植穴中。采取幼苗撫育后栽種的形式能夠提高林木幼苗的成活率,從而提高抗旱造林工作的工作效率。
2、造林前做好整地工作
在樹苗的正式播種之前,需要對當地的土壤進行整地翻新,對土壤中的蓄水情況和含肥力進行改善,來創造出適合林木幼苗的生長條件。一般來講對土壤的整地工作在播種之前的5-6個月之間進行最佳,如果當地有旱季和雨季,建議整地工作在雨季時進行,來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和有機物質的含量。整地工作的重點是對土壤的土質進行改善,加快熟化速度,使原本貧瘠的土壤肥力能夠支持樹苗的正常生長。在進行整地操作時,可以在土壤中增添一些肥料,以氮磷鉀肥為宜,考慮到環境保護的問題,在條件允許下也可以使用生態肥。在當地土壤缺水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在進行種植穴挖掘使可以采取中魚鱗坑的方式,這種種植穴對土壤中水分的保存量較好,比較能滿足樹苗對地下水的需求。
3、容器苗造林
在土地較為干旱,土壤中養分含量較少的種植地,可以采用容器苗造林的方法來保證林木幼苗的成活率。容器幼苗的培育方法是指將林木幼苗放置于容器中然后進行培育,待樹苗進入種植坑之后,在種植坑上覆蓋一層薄土,來確保幼苗根系的發育。適合采用容器苗造林的樹種有其固沙能力強,但對土壤內營養的需求量較高的特點,多為資源類樹苗或者觀賞類樹苗。如側柏、樟子松等。另外,在把樹苗放入容器中進行培養的階段,可以在容器內部放置營養液,滿足幼苗對水資源和營養的需求。幼苗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后便會自動脫離容器,轉為正常的自然生長發育。提前在容器內部放置營養液,可以有效防止幼苗因得不到足夠的澆灌而出現根系萎靡、甚至枯死的情況,也可以保證幼苗的營養吸收,為后期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4、覆膜造林
覆膜造林是我國在沙漠地帶進行樹木種植的一種常見方式,具體操作方式是使用塑料薄膜在需要進行造林的土壤上方進行覆蓋,使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能夠保持,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從而增加土壤的聚水固土能力,長期以來,會對當前土壤的土質起到一個改善的作用。在林木種植方面采取覆膜造林的方式,能夠有效固定住幼苗種植區域的土壤與水分,使幼苗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增加林木幼苗的成活率。在較為干旱的地區,覆膜造林的工程更能發揮其作用,因為干旱地區天然降水少,加上地下水含量低,蓄水設施和水井的安裝較為困難。在建造蓄水設施的時候應當從長遠的發展考慮,利用當地基礎設施來汲取周圍水源對幼苗進行灌溉,以覆膜的方式來確保地表水分不被蒸發,從而為幼苗的生長提供較為濕潤的條件,使幼苗能夠吸取到足夠的水分,有利于其生長發育,能夠提高林木幼苗的成活率。
5、貯存水資源
需要進行抗旱工程的地區一般都較為干旱,降水稀少,地下水水位較低,土壤的含水量較低,無法對樹木的種植地區進行大范圍的灌溉。所以為了保證林木在種植時能夠吸取到足夠的水資源,需要對當地已有水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和貯存。考慮到自然地理環境限制了水資源的獲取,可以發展林木根系自身的儲水功能。比如在林木根系包裹保濕材料,材料本身具有儲水功能,可以吸取土壤中存在的水資源,和林木自身蒸發的水資源,從而起到為林木的成長提供水源的作用。另外,在某些地區,會對林木投放“保水劑”“聚水劑”。該用品是一種高分子的樹脂類物質,具有反復吸水、防水的作用,在林木根系蒸發出水分時會吸取水分,林木需要水分時則放出水分,由于其是在土壤中進行的水分交換,所以蒸發度也很低。該產品對樹木的根系沒有傷害,而且具有其方便循環再利用,對水分的利用率高,減少水分蒸發的優點,在目前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