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生態農業是以經濟學、生態學原理為基礎,通過高新技術實現生態管理的農業類型。和傳統的農業類型比較,生態農業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理念,它是一種全局性的、多樣化的農業管理思路,能夠帶動農業和副業共同發展。而綠色防控技術具有同樣的優勢,將二者結合起來將會取得更加突出的應用效果,因此綠色防控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研究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綠色防控技術;生態農業;應用
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農業類型,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農業環境友好程度。如果能夠將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到生態農業中去,其優勢將會更加突出,農業產品質量、產量及收益將大大提高。
1.綠色防控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重要性
1.1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率
綠色防控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防控技術、物理防控技術、農業防控技術,結合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生長規律、生長特點及生長環境等,并對農作物的營養元素進行分析,從而保證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順利進行,使作物的生長需求得到滿足,進而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率。
1.2彌補傳統植物保護技術的不足
傳統植物保護技術主要是通過噴灑農藥的方式對農作物進行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雖然能有效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但卻不利于后期的食品質量安全,會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威脅,同時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而綠色防控技術綜合運用了多種技術,在促進農作物生長的基礎上,還可以實現農業生態化及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效彌補傳統植物保護上的不足之處。
1.3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中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減少病蟲害對農作物的為害,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提升農作物產量和產品質量,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節約水資源、節省人力物力、最安全有效的減少病蟲害損失的。只有將綠色防控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才能確保綠色生態農業的實施,只有降低農民防治病蟲害的成本、解放勞動力,才能最終使更多農民樂于接受綠色生態農業,從而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2.綠色防控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具體應用
2.1防蟲網阻隔技術
防蟲網隔絕技術是一種通過物理學方式截斷蚜蟲、粉虱、薊馬等害蟲的入侵。例如:在設施農業生產中,作物定植前,將溫室大棚封閉,用化學防治或高溫悶棚措施,對棚內進行消毒處理,消滅棚內殘存的白粉虱、煙粉虱、蚜蟲等小型害蟲,然后在溫室大棚上、下通風口和門口安裝40-60目防蟲網,阻止棚外的白粉虱、煙粉虱、蚜蟲以及棉鈴蟲、煙青蟲、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害蟲傳入。
2.2黃、藍板誘殺技術。
利用白粉虱、煙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薊馬等害蟲對黃色或藍色的趨性,在田間設置黃色或藍色粘蟲板,誘殺害蟲。定植后將黃色或藍色粘蟲板懸掛在蔬菜田間的行間、株間,具體做法是每畝20片,掛在距作物10~20厘米的高處,并隨作物的生長向上提升粘蟲板的高度。當板上粘滿蟲子時及時清除或更換。
2.3光誘技術
光誘技術是殺蟲最常見的技術,主要根據害蟲的趨光性,對光波長短和光波顏色的趨性進行設計殺蟲燈等誘殺設施。比如光感應頻振式殺蟲燈,通過光吸引害蟲,在撞到燈網的瞬間產生高壓電,電死害蟲,進入收納袋,達到殺蟲效果。這種殺蟲技術不僅殺蟲性能比較顯著,而且能急速吸納和殺害大量害蟲。同時大大降低殺蟲劑的使用率,從而減少作物的農藥殘留。光誘技術可增進生態環境的調控,減少害蟲的爆發。目前推廣的主要有光感應頻振式殺蟲燈、高空攔截燈、高空殺蟲燈、高空測報燈等,對控制害蟲種群和數量具有一定的效果,對發展生態農業具有一定的意義。
2.4性誘劑技術
性誘劑誘殺害蟲技術是近年國家倡導的綠色防控技術,其原理是通過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釋放出一些稱為性信息素的化學成分,吸引田間同種尋求交配的雄蛾,將其誘殺在誘捕器中,使雌蟲失去交配的機會,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減低后代種群數量而達到防治的目的。性誘技術應用的優勢有:一是選擇性高,每一種昆蟲需要獨特的配方和濃度,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對其他昆蟲種則沒有引誘作用。二是無抗藥性問題。三是對環境安全,不產生污染,與其他防治技術有100%兼容性。四是顯著提高農產品質量。例如:對蘋果蠹蛾、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甜菜夜蛾等的監測就是利用性誘技術。
2.5高效施藥器械施藥技術。
目前推廣的高效施藥器械主要有無人機施藥技術、熱力煙霧機施藥技術、軌道式無人施藥車施藥技術等。其中無人機施藥技術在生態農業中應用較廣,每臺無人機日作業量近千畝,比傳統人工施藥節省農藥60%以上。同時節約人力資源,減少用水量和用藥量,最快速度減輕病蟲害發生程度,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
2.6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技術。
在病蟲害發生程度達到防治指標時,在田間施藥選用合適的農藥,例如:蔬菜病蟲害防治適用的有21%噻蟲嗪、10%多抗霉素、丁子·香芹酚、四霉素、甲維鹽、納米農藥、三保羅藤-5%魚藤酮、阿維菌素等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鏟除,降低病蟲害發生基數。對土傳病害要選用辣根素、棉隆、威百畝、石灰氮等土壤消毒劑。
2.7農業生態控制技術。
利用農藝措施,調控溫度、濕度條件、光照和氣體條件,使之利于作物植株生長,不利于病害發生發展,對霜霉病、灰霉病、疫病、黑星病、玉米大斑病等流行性病害發生發展進行抑制,減少化學藥劑應用。主要包括清除田間雜草通風、適量澆水、地膜覆蓋、膜下滴灌、增施二氧化碳肥等措施。例如霜霉病生態調控,高畦、覆膜或滴灌栽培:高畦覆膜降低濕度,減少棚頂及葉面結露和葉緣吐水,減少病害侵染機會。發病初期,采用高溫悶棚:棚室黃瓜,發現霜霉病葉時,可于晴天下午澆好水,第2天,關好門,拉開草簾,使棚溫上升至45℃,黃瓜苗大的,可升至47℃,溫度表掛在黃瓜龍頭上。持續2小時,緩慢降溫。及時摘除病葉,減少菌源:及時清除病葉,減少保護地菌源,改善溫室大棚生態環境。
3.結束語
越來越多的綠色防控全新技術將廣泛應用于生態農業,其類別和區域將不斷發展、多元化和縮小,并可通過綠色防控全新技術予以維持。通過技術的逐步完備,提升植被的壽命,最大有效地展現其潛質和意義,特別是增加現代的殺蟲劑體制,具備遼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綠色生態農業線路。在此條件之下,全新的綠色防控技術獲得了更普遍的運用。它對農業發展、和農村復興都有很大的優點,生態農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目前,綠色防控全新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生態農業行業。同時,全新技術主要遵從自然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準則,精確融合當前農業發展,創意全新的保障技術方式,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農業產業化。
參考文獻
[1]雷星梅.如何使綠色防控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發揮作用[J].農家參謀,2020(14):92.
[2]向中倫.綠色防控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0,43(5):171-172.
[3]葛應蘭.引入綠色防控新技術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探討[J].現代農業研究,2019(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