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各種思想大量涌入,大眾的價值觀越發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市場經濟下,各種良莠不齊的文化正在潛移默化中侵蝕著青年一代的思想。毛澤東人生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其內涵豐富,意蘊深厚,對當代青年思想及其工作的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毛澤東人生觀;青年;啟示
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加速了價值觀的多元分化。回顧毛澤東的人生觀,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于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有所啟示。
一、毛澤東人生觀形成的理論淵源
毛澤東人生觀的形成不是憑空產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引領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毛澤東人生觀形成的間接理論淵源。毛澤東小時候在私塾念過幾年書,當時的先生教的還是傳統的《四書》、《五經》,后又外出求學,期間不斷學習,文學底蘊豐厚。他自幼就愛讀書,更偏愛讀史,常讀常新,在一遍遍的歷史回溯中汲取經驗教訓,把握時代發展的規律。詩詞、史書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滋養、浸潤著他,對其人生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2.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引領
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人生觀形成的直接理論淵源,毛澤東思想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深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影響,并與之相契合。第一次真正接觸馬克思主義并對其有了系統的了解是在1918到1921年期間的兩次北京之行中,期間他第一次讀到《共產黨宣言》,第一次接觸李大釗等一批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者,這對他思想的轉變和人生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后在不斷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體悟,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人生觀的內容。
二、毛澤東人生觀的主要內容
人生目的、態度和價值是評判人生觀正確與否的重要指標。毛澤東的人生觀內容豐富,意蘊深厚,從上述三個維度對其進行系統劃分,探尋毛澤東為什么而活、活著的意義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
(一)人生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人生目的回答了人為什么活著。千百年來,無數哲學家為此爭論不休,而毛澤東卻在革命和探索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答案,創造性的提出了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把它作為自己和全黨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宗旨,力求落到實處。他認為服務人民,就要深入基層,真正關心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毛澤東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而生,為中國億萬人民而活,終其一生,為后世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內涵。
(二)人生價值: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
人生價值揭示了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毛澤東把實現共產主義事業作為自己最崇高的人生理想,這是他活著的意義。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科學預測,它不是虛無縹緲的理論和空想,而是經過實踐了的、無數共產主義者們為之奮斗終生的偉大事業。古代中國早有“大同”一詞,儒家所講的大同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雖隔著地域與時間的差異,但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毛澤東把古人憧憬的“夜不閉戶”、“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與西方的共產主義有機結合,使共產主義事業在中國落地生根,并不斷在革命和實踐中探索,為實現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三)人生態度:奮斗進取
人生態度表明了人應該怎樣對待生活,是對待人生的一種基本態度。毛澤東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擺在個人利益之前,有一種民族擔當和強烈的家國情懷。不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建國前后各個時期,毛澤東始終以艱苦奮斗之志來要求自己和全黨各級同志。面對生死時,他依舊保持奮斗進取的人生態度,用積極樂觀、奮斗進取的人生態度書寫了一代偉人傳奇的一生,帶領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
三、毛澤東人生觀對青年的啟示
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各種思想良莠不齊,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廣大青年的思想。學習領悟毛澤東的人生哲學有利于當代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艱苦奮斗,身體力行
艱苦奮斗是毛澤東帶領全黨上下求索、銳意進取,在革命和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價值認同。革命時期,物資嚴重匱乏,全黨上下都穿著破衣舊鞋,靠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在武器十分落后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最終取得勝利。建國后,毛澤東仍然保持著革命時期的艱苦樸素之風,依然愛穿打過補丁的衣服和布鞋。出生在新時代的青年們,再難對那個年代有切身的感受,由于物質財富的充裕,奢靡浪費之風日益盛行,盲目攀比,肆意浪費食物等現象比比皆是。針對這一現象,政府、學校、社會應多方合力,注重加強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充分發揚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樹立正確觀念意識,自覺約束自身行為。青年正是意氣風發,艱苦奮斗的好年紀,需得珍惜時光,身體力行,不留遺憾,把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相結合,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大任而奮斗。
(二)努力學習,只爭朝夕
學習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重要途徑。不管是在物質匱乏的戰爭年代還是建國后的和平時期,毛澤東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和思考。正是有著這份對學習和讀書的熱愛,他才能夠不斷探索,開拓一番偉業。1963年,他在《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一詞中寫道:“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當今時代,虛擬空間支配著我們碎片化的時間,當代青年更愿意在網上沖浪,閱讀垃圾信息而不愿意利用空閑時間思考一個學術問題,靜下心來看一本書。毛澤東只爭朝夕、刻苦學習的精神對于新時代的青年而言,是榜樣與學習的動力,有必要繼承發揚。青年通過學習改變自身命運,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為實現中華之復興而努力讀書,是每個青年的責任與使命。
(三)堅定信仰,志存高遠
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時期最為關鍵,廣大青年必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仰,樹立遠大的志向抱負。出生于傳統農民家庭的毛澤東,為了繼續學業,追求理想,毅然離鄉,在不斷逐夢中探索出一條救亡圖存之路,并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為中國人民和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當代青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極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誘導,信仰缺失乃至信仰錯誤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青年信仰的科學引導。科學的信仰是“鈣”,了解和學習毛澤東的人生哲學,實際上是幫助青年人在思想上“補鈣”,樹立科學的信仰和高遠的志向,任前進道路上荊棘叢生,不改初心。
青年時期是人生的轉折期,逐漸脫離父母的懷抱,開始接觸社會,是價值觀和思想體系形成的關鍵期。因此,需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對于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思想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奠定基礎。重讀經典,探尋毛澤東的人生觀,對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開拓人生的寬度與深度,增添智慧,開拓境界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許屹山.青年毛澤東人生觀多維探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39(05).
[3]歐巧云,鄧集文.毛澤東詩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探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8,(01).
作者簡介
楊莉文(1997-),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