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思辨美學與主客關(guān)系: 以安東尼奧尼與貝克特為例

2021-11-11 16:37:48
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5期

陳 暢

客體導向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的提出者哈曼(Graham Harman)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德里達這位過于風格化的后現(xiàn)象學人物已不再適合領(lǐng)導歐陸哲學,因為歐陸哲學正開始轉(zhuǎn)向一種比以往都更為明確的實在論。”(Harman, “Art and OOObjecthood” 106)哈曼口中這一更為明確的實在論是于近十年發(fā)軔并逐步成為當今歐陸哲學中堅力量的思辨實在論(speculative realism)。這一思潮內(nèi)存在眾多互相牽引的分支,如存在明顯分歧的梅亞蘇(Quentin Meillassoux)的思辨唯物主義(speculative materialism)與哈曼的客體導向本體論,但這些分支協(xié)力反抗梅亞蘇所定義的康德“相關(guān)主義”(correlationism)在人類思維與物的存在之間建立的雙向捆綁,極力解放西方哲學史上被囚禁于主體認識之中的客體,轉(zhuǎn)而探問主體認知框架之外的客體本身。簡而言之,思辨實在論探尋在人類思維框架之外卻仍舊可思的實在,因而其采取的路徑是“思辨”的,同時它還原物的純粹與自主存在,因而是一種比哲學史以往的實在論都更為明確的“實在論”。

在思辨實在論的輻射下,近五年西方美學界也出現(xiàn)了諸多思辨實在的美學討論,催生了思辨美學思潮。除去思辨實在論的領(lǐng)軍人物所涉及的美學分析——如哈曼斷言“美學成了第一哲學”(Harman, “On Vicarious” 221),夏維洛(Steven Shaviro)在《物的宇宙》(

The

Universe

of

Things

)中提出思辨美學(Shaviro 134-156),以及莫頓(Timothy Morton)在《實在的魔力》(

Realist

Magic

)中以思辨實在視角論述藝術(shù)、文學及音樂——諸多從事文藝理論與藝術(shù)批評實踐的學者也圍繞思辨美學展開了多路徑的闡發(fā),成果匯集于2014年的《思辨: 21世紀的美學》(

Speculations

V

Aesthe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2014年的《思辨美學》(

Speculative

Aesthetics

)及2015年的《實在論唯物主義藝術(shù)》(

Realism

Materialism

Art

)三本文集中。

然而,雖然國內(nèi)學界已于近幾年陸續(xù)引介思辨實在論思想——郝苑、孟建偉在《實在論的“思辨轉(zhuǎn)向”——當代歐陸哲學視閾下的思辨實在論》中,大致梳理了思辨實在論的興起背景與多條理論進路(郝苑 孟建偉 99—105);藍江在《從自然物到思辨實在論——當代歐洲對象理論的演進》中,重點厘清了思辨實在論對對象理論的激進更新(藍江 18—25);在《物的引誘與替代因果: 論哈曼的客體詩學》中,謝少波則在介紹思辨實在論的基礎(chǔ)上深入完整地論述了哈曼客體導向本體論的理論面向并反思其不足(謝少波 34—49),但對思辨美學的介紹仍舊較為零星且往往專攻單一的藝術(shù)種類,如楊北辰的《電影與物: 是否存在一種以客體為導向的電影理論》、姜宇輝與鄭艷的《白噪音、黑噪音與幽靈之聲》、唐勝偉的《思辨實在論與本體敘事學建構(gòu)》。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xiàn)對西方思辨美學整體生態(tài)的系統(tǒng)論述及推進。因此,本文嘗試鋪展西方思辨美學的發(fā)展面貌并予以評價。

思辨美學對當今美學研究的意義不容小覷。不得不承認,“思辨實在論與美學的結(jié)盟令人困惑[……]鑒于思辨實在論的首要論點是取消人類經(jīng)驗的中介作用”(Mackay,Pendrell, and Trafford, “Introduction” 1)。不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觀賞者,人在美學討論中似乎必不可少。古希臘以降的眾多美學理論都著重闡釋人作為主體的創(chuàng)作法則與審美經(jīng)驗,即便是近現(xiàn)代嘗試超越藝術(shù)自身,從而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及存在的本體探問的美學思想,仍舊采取人與藝術(shù)共聯(lián)的基本框架。例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挖掘藝術(shù)作品客體與作為主體的人如何在身體的力與感覺中完成開放的共振(姜宇輝,《德勒茲》 128—166);海德格爾在《藝術(shù)作品的起源》(“On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中論說作為藝術(shù)家與藝術(shù)作品的本源的藝術(shù)如何生產(chǎn)存在者無蔽狀態(tài)的真理;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則在《心與眼》(“Eye and Mind”)中闡釋人在藝術(shù)作品中實現(xiàn)的與世界的肉性交織。因此,當美學與探問客體如何脫離人的主體經(jīng)驗而自主存在的思辨實在論結(jié)盟,思辨美學范式便不僅涉及且激進更新了美學史上對主客問題的持續(xù)思索。因此,本文旨在以思辨美學何以談論人類思維框架之外的藝術(shù)——即其如何以全新的方式解決藝術(shù)的主客關(guān)系問題——為線索,厘清思辨美學思潮內(nèi)部各條分支間的張力與互通,并以此為基礎(chǔ)嘗試挖掘另一潛在的思辨美學批評范式作為補充,并輔以例證作為檢驗。

梅亞蘇的思辨唯物主義與哈曼的客體導向本體論引領(lǐng)了兩個針鋒相對的陣營,它們構(gòu)成了思辨實在論思潮內(nèi)部的根本分歧,前者力圖以人類思維框架之外的科學語言獲取關(guān)于客體實在的絕對知識,而后者認定前者的科學語言無法達到客體的本質(zhì),這一本質(zhì)實在如黑洞般無從把握,永恒撤離(withdraw)。這一分歧自然也輻射至思辨美學思潮,且首要體現(xiàn)在梅亞蘇與哈曼兩人對美學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上。梅亞蘇認為,只有能夠被科學語言描繪的客體性質(zhì)才是客體自身的性質(zhì),美學上的感官再現(xiàn)性質(zhì)只是客體第二性的性質(zhì),根本上與人類感知相關(guān),因此屬于相關(guān)主義范疇(Meillassoux 1-8)。而哈曼以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中客體導向的潛勢為起點,區(qū)分了客體實在的四重張力: 感官性質(zhì)(sensual qualities)、感官客體(sensual object)、真實性質(zhì)(real qualities)、真實客體(real object)(Harman,

The

Quadruple

20-50)。他論證,真實性質(zhì)與真實客體處于永恒的撤離狀態(tài),只能通過感官性質(zhì)與感官客體的中介才能與其他真實性質(zhì)及真實客體發(fā)生他定義為“替代因果”(vicarious causation)的關(guān)聯(lián)。“替代因果”關(guān)聯(lián)基于感官性質(zhì)與感官客體,因此在根本上是美學的,因而美學不再僅限于人對客體的感知,而是所有客體實在相互作用的根本路徑,哈曼于是申說“美學成了第一哲學”(Harman, “On Vicarious” 221)。

梅亞蘇與哈曼在美學上的不同立場在藝術(shù)批評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必然的回響。杰克遜(Robert Jackson)將兩人之間的分歧與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和弗雷德(Michael Fried)的現(xiàn)代主義審美取向及藝術(shù)批評相勾連。他論證梅亞蘇引領(lǐng)的思辨唯物主義的美學結(jié)果是格林伯格與弗雷德所激烈反對的極簡藝術(shù)的“實在主義”(literalism):“實在主義”突出物性,強調(diào)社會文化語境而貶抑純粹的審美經(jīng)驗,因而與旨在革除人類主體經(jīng)驗的思辨唯物主義相合。杰克遜繼而指出,哈曼似乎與格林伯格、弗雷德的現(xiàn)代主義批評天然結(jié)盟,因為兩方都認定藝術(shù)作品自身帶來的本質(zhì)的審美經(jīng)驗無法被社會因素、分析還原或科學推理取代(Jackson 324);且正是因為哈曼所論證的真實客體那永恒撤離的神秘,觀賞者才會陷入藝術(shù)之中,產(chǎn)生弗雷德所推崇的“專注”(absorption)體驗。因此,杰克遜也將梅亞蘇與哈曼間的分歧在藝術(shù)領(lǐng)域的輻射總結(jié)為非擬人化與擬人化間的分歧,梅亞蘇及非擬人化藝術(shù)偏向人類思維與審美之外的實在呈現(xiàn),而哈曼及擬人化藝術(shù)則仍舊重視觀看者的主體審美經(jīng)驗。

在梅亞蘇引領(lǐng)的思辨唯物主義的影響下,部分當代藝術(shù)實踐的確轉(zhuǎn)向了非擬人化的藝術(shù)形式,其特點是汲取思辨唯物主義所倚賴的實在與客觀的科學理性,將之視作藝術(shù)方法、形式及內(nèi)容的綱領(lǐng)。麥凱(Robin Mackay)、彭德雷爾(Luke Pendrell)以及特拉福德(James Trafford)在《思辨美學》的序言中指出:“[這種藝術(shù)]與思辨實在論的部分特性相平行,它嘗試克服再現(xiàn)的既有力量,轉(zhuǎn)向可以避開這些力量的科學性與實在性[……]它在方法與形式上模仿科學客觀性的立場,以追尋一種不被中介的(非相關(guān)主義的)圖像的幻影。”(Mackay, Pendrell, and Trafford, “Introduction” 3-4)這一以科學理性為金標準的藝術(shù)綱領(lǐng)與主體的審美經(jīng)驗拉開了極大距離,它的極端形式甚至將藝術(shù)定義為知識。例如,馬力克(Suhail Malik)在《摧毀當代藝術(shù)的理由》(“Reason to Destroy Contemporary Art”)一文中倡導瓦解以主體闡釋與經(jīng)驗為訴求和條件的當代藝術(shù)范式的整個體系(Malik 188),并以一種對審美經(jīng)驗漠不關(guān)心的“理性知識的藝術(shù)”(art of rational knowledge)取而代之(Malik 189)。他論證:“‘知識’在這里意味著,如果有經(jīng)驗產(chǎn)生,那這經(jīng)驗不僅是由連貫的邏輯和理性創(chuàng)建的,更要服從預測性的和生成性的理性運用,即物質(zhì)、思想和經(jīng)驗的全新組織形式。”(Malik 189)里巴斯(Jo?o Ribas)更是在《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實在論如此不同并有吸引力?》(“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Realism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一文中論說藝術(shù)可被視為一種思辨形式的科學(Ribas 350)。因此,藝術(shù)是超越人類經(jīng)驗的科學實在知識的展示與更新場域,這一立場也是《思辨美學》文集的主旨——探索如何通過“象征形式主義”(symbolic formalisms)以及“科技手段”(technological devices)處理感性材料,從而挖掘新的認識形式(Mackay, Pendrell, and Trafford, “Introduction” 6)。

此類當代藝術(shù)實踐案例眾多。例如,美國當代藝術(shù)家比奇(Amanda Beech)名為“終極機器”(Final Machine)的項目通過三面視頻裝置還原莫哈韋沙漠不同角度、不同音效下的狀貌,旨在反思“藝術(shù)是否可能成為實在的場域,供我們摧毀我們心知肚明是壞習慣的藝術(shù)與政治信仰”(Beech, “Final Machine”);英國當代藝術(shù)家布拉納根(Ben Branagan)、彭德雷爾與費爾赫芬(Eva Verhoeven)名為“被淹沒的領(lǐng)土”(Submerged Territories)的項目則圍繞道格蘭(Doggerland)這片于9 000年前葬入海底的神秘土地展開,潛水艇科技的進步使這一未解之謎的碎片信息浮出水面。“被淹沒的領(lǐng)土”便就此從考古學、宇宙學、科技與迷信等角度鋪展開知識的嶄新呈現(xiàn)方式。這類藝術(shù)作品被賦予了超越自身、指涉知識狀況的目的性意義,的確帶有明顯的弗雷德意義上的“實在主義”色彩。并且,這些藝術(shù)作品所帶來的知識已不再是梅亞蘇嚴格意義上的科學知識——如數(shù)學或技術(shù)科學知識,而是基于科學理性所得出的包括社會經(jīng)濟文化狀況在內(nèi)的廣義知識。這樣的非擬人化藝術(shù)范式所生產(chǎn)的理性知識是否符合梅亞蘇的思辨唯物主義前提暫且不論,但它著實更新了現(xiàn)有的藝術(shù)概念,以理性勘查取代感性表達與闡釋,以確定性取代混沌、神秘與矛盾。

這樣看來,思辨唯物主義所催生的非擬人化藝術(shù)范式在剝離人類主體審美經(jīng)驗的同時,對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似乎提出了更高的規(guī)定性要求。一方面,此類思辨實在的藝術(shù)需要基于科學理性推測與更新知識,如思辨實在論學者沃爾芬代爾(Peter Wolfendale)反思藝術(shù)對思辨實在哲學的意義時所說,“藝術(shù)是關(guān)于超出(excess)的[……]它的價值在于超越期待”(Wolfendale 40);而另一方面,藝術(shù)家在推測與更新的同時也必須時刻警惕自身的直覺與聯(lián)想對科學理性的侵入,規(guī)避相關(guān)主義趨向,準確定位跳脫出人類感性框架的藝術(shù)形式。因此,這類思辨實在的美學悖論性地抬高了人的能動創(chuàng)造作用,如麥凱、彭德雷爾以及特拉福德所總結(jié)的:“思辨美學重申審美與人類創(chuàng)造性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但采取的概念框架拒絕將任意一方讓渡為不可言喻或一成不變。”(Mackay, Pendrell, and Trafford, “Introduction” 7)人依舊不可避免地成為藝術(shù)與實在間的中介,只是這一中介所倚賴的不再是主體的審美經(jīng)驗,而是扎根于科學理性的創(chuàng)造。

哈曼的客體導向本體論引向的是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模式。實際上,客體導向本體論似乎在當代藝術(shù)中得到更多運用。正如科克斯(Christoph Cox)、賈斯基(Jenny Jaskey)與馬力克所指出的:“雖然麥凱等人鼓吹與布拉西耶(Ray Brassier)及梅亞蘇相關(guān)的更加堅定的理性主義思辨思潮,當代藝術(shù)整體上更注重由哈曼發(fā)起、布萊恩特(Levi R. Bryant)及莫頓發(fā)展的客體導向哲學。”(Cox, Jaskey, and Malik, “Introduction” 27)杰克遜也認為:“思辨實在論在藝術(shù)世界的接受壓倒性地與客體導向本體論結(jié)盟。”(Jackson 330)這其中的原因,一是“客體”一詞是藝術(shù)界更加熟悉的用語;二是當代藝術(shù)在語言學轉(zhuǎn)向的語境下開始關(guān)注人感知的局限性,嘗試解構(gòu)人類中心主義視閾,而客體導向本體論實際以全新的角度大幅推進了這一宗旨(Cox, Jaskey, and Malik, “Introduction” 27)。如前所述,美學在哈曼眼中不再僅限于人對藝術(shù)的感知,而是擴展至非人客體間的替代因果關(guān)聯(lián),人被放置在了與非人平等的客體位置上。正如杰克遜所論證的,美學效果可以發(fā)生于“貓與貓薄荷間、鈉與氯化物間、檸檬汁與三文魚肉間、小麥與火焰間以及藝術(shù)作品與觀賞者間”(Jackson 357)。沿襲此思路,客體導向本體論的另一位領(lǐng)軍人物伯格斯特(Ian Bogost)提出異形美學(alien aesthetics),將目光投向異形、機器,甚至數(shù)字運算等非人客體脫離人類把控而自主感知其他客體的機制。例如,他論證美國攝影家溫諾格蘭(Garry Winogrand)不加區(qū)分地隨性拍攝的快照所呈現(xiàn)的并非人類眼中的世界,而是相機眼中的世界(Bogost, “Seeing Things”);他舉例的藝術(shù)作品《畫面機器》(Tableau Machine)則更為極端,這一由機器自主生產(chǎn)的抽象藝術(shù)作品對于人類受眾來說根本無從理解(Bogost, “The New Aesthetic”)。在客體導向本體論的作用下,當代藝術(shù)陸續(xù)產(chǎn)出了演繹物的自主感知與操演的藝術(shù)作品(Cox,Jaskey, and Malik, “Introduction” 28-29)。

除此之外,哈曼客體導向本體論還以另一種方式深刻影響著思辨美學的探索。哈曼認為“替代因果”的根本發(fā)生方式是“引誘”(allure),且“引誘”的運作形態(tài)之一,是可感的感官性質(zhì)與撤離的真實客體間存在著的一種張力,它使隱藏的真實客體得以間接顯露(Harman, The

Quadruple

103-104)。無獨有偶,同為客體辯護的鮑德里亞也曾撰述與“引誘”頗為相似的概念——“誘惑”(seduction),它是客體為表達自身而引導并消解主體的策略(Baudrillard 98-118)。但是,鮑德里亞論證“誘惑”源于客體的平面性、游戲性與表象性,以對抗主體的深度(Baudrillard 53-59),哈曼則恰恰相反,他主張“引誘”產(chǎn)生于表層感官性質(zhì)之下真實客體的絕對深度。這一論證所產(chǎn)生的美學影響之一是,審美機制可被重新理解為審美主體在藝術(shù)作品感官性質(zhì)的“引誘”中替代性地一瞥作品可感表象背后深不可測、永恒撤離的真實客體。布萊恩特的機器導向美學(machine-oriented aesthetics)就是以這條路徑反思藝術(shù)本體的(Bryant 21-32),他論證藝術(shù)絕不應被理解為符號表達的載體——這是拘泥于柏拉圖所開啟的表達主義傳統(tǒng)——而應該被視作存在著并行動著的物質(zhì)性實體。藝術(shù)應是德勒茲與瓜塔里(Félix Guattari)意義上不斷生產(chǎn)著的機器,在與不同語境下不同審美主體的連接中輸出截然不同的生產(chǎn)結(jié)果,且這些能被感知的結(jié)果永遠只是不斷生成的感性表象,而藝術(shù)作品的真實實在無從把握、無從確定。這樣看來,與伯格斯特的異形美學不同,布萊恩特再次將人類的主體審美經(jīng)驗納入思辨實在的美學討論中,雖然主體的審美經(jīng)驗無法抵達關(guān)于客體的有效知識或本質(zhì)實在。但同時必須指出的是,即便伯格斯特異形美學的著眼點在于物所區(qū)別于人的感知形態(tài),這一感知形態(tài)的底層邏輯仍無法逃離人的中介。伯格斯特將這一底層邏輯稱為“比喻主義”(metaphorism),認為它為“異形現(xiàn)象學提供一種方法論,從而掌握客體如何在比喻意義上沐浴于彼此的‘音符’[即哈曼所定義的客體的感性性質(zhì)]之中[……]為描述客體的感知提供一種批判性的程序”(Bogost,

Alien

Phenomenology

67)。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以比喻性的語言取代描述性的語言,來訴說客體間相互感知的具體形態(tài)。然而,由于比喻是一種人類語言,客體間的關(guān)聯(lián)實際被賦予了擬人化的色彩。同樣,杰克遜也在哈曼的理論基礎(chǔ)上提出“同構(gòu)”(isomorphism)概念,用以描述客體間產(chǎn)生的感知關(guān)聯(lián)的基本形態(tài)(Jackson 314)。且正如哈曼以“引誘”訴說“替代因果”的具體產(chǎn)生方式,杰克遜也以“共情投射”與“專注”(弗雷德意義上的)等與“比喻”相似的人類經(jīng)驗來描述同構(gòu)的具體發(fā)生機制(Jackson 357-358),于是客體間的關(guān)聯(lián)再次被打上擬人化的烙印,人類的主體審美經(jīng)驗成為描述客體間的感知形態(tài)的參考系。因此,人類的主體審美經(jīng)驗雖然與真實實在脫鉤,走下神壇,不再是所有美學關(guān)注的焦點,卻仍舊在“異形美學”和“機器導向美學”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難看出,與思辨唯物主義催生的思辨美學一樣,客體導向本體論引發(fā)的思辨美學也難逃人類的中介,但相比于前者講求人類主體作為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造性,后者立足的是人類主體作為受眾的審美經(jīng)驗。

將思辨唯物主義美學與客體導向本體論美學兩派分別界定為非擬人化與擬人化美學模式的杰克遜認為,它們之間的鴻溝不可避免,因為兩者的結(jié)合必然重回相關(guān)主義的老路(Jackson 321)。然而,海勒(Katherine Hayles)的客體導向探問(Object-oriented inquiry)模式似乎隱含著兼顧兩者的可能。海勒在《思辨美學與客體導向探問》(“Speculative Aesthetics and Object-oriented Inquiry”)一文中辨認了以客體自身實在為基礎(chǔ)的美學與以人類感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美學間存在的傳統(tǒng)對立。這一對立在思辨美學的語境中可直接鋪展為倚靠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性抵達客體實在知識的思辨唯物主義美學與立足于受眾審美感知經(jīng)驗的客體導向本體論美學間的尖銳對立。但與此同時,海勒雖然并未表明消弭這一對立的可能性,卻提出了另一種主客兼顧、創(chuàng)造與感知并存的美學模式——即人類應以其想象力的投射在現(xiàn)有理性經(jīng)驗證明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地模擬客體自身體驗與感知世界,同時模擬的結(jié)果絕不應被視為客體的實在本身(Hayles 178)。一方面,海勒所提出的基于現(xiàn)有理性經(jīng)驗證明的人類想象力的投射與模擬,雖然與思辨唯物主義美學基于科學理性的創(chuàng)造并不完全對等,卻在主體以理性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性上與其達成了共識,并以此補充了哈曼客體導向本體論語境中未曾涉及的客體感性性質(zhì)的具體生成方式。另一方面,海勒同時強調(diào),科學理性并非如思辨唯物主義所說能直達客體的實在本身,她甚至表明,她作為科學家所反復經(jīng)歷的是客體對人類控制與理解的不懈抵抗(Hayles 168),因此科學理性仍舊是模擬客體實在的人類經(jīng)驗;這不僅與持有真實客體與真實性質(zhì)永恒撤離觀點的哈曼站在了同一戰(zhàn)線,也進而肯定了被思辨唯物主義美學忽視與壓抑的人類審美感知的重要性。海勒雖然并不能夠解構(gòu)和消弭思辨唯物主義美學與客體導向本體論美學間的根本對峙——即客體究竟是否能夠被思辨性地把握,但其客體導向探問模式在兩方對作者創(chuàng)造力與受眾審美感知、對科學理性與感知經(jīng)驗的分別側(cè)重中找到了聯(lián)結(jié)與兼顧兩者的一條線索。

海勒的這一美學范式無疑為當代藝術(shù)實踐提供了較為綜合的思辨美學方法論,她既深諳客體在人類感知面前的撤離,同時仍盡力以科學理性探問客體,因此這一美學范式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兼顧了藝術(shù)家主體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受眾對客體的審美經(jīng)驗,另一方面兼顧了主體探問與客體實在。然而,其在藝術(shù)批評上的適用范圍似乎存在局限性。例如,相較于布萊恩特的“機器導向美學”,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并非對藝術(shù)本體定義的修整,因為不是所有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都是以科學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模擬客體的存在與感知方式。盡管如此,當以形式主義、結(jié)構(gòu)主義與解構(gòu)主義為主力軍的反意圖主義霸據(jù)文藝批評的中心,諸多藝術(shù)家開始主動反思自己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與藝術(shù)客體間的關(guān)系,即藝術(shù)客體——不論是作品作為客體還是作品所呈現(xiàn)的客體——究竟是否本體性地自主存在著,而這實際為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的應用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其次,海勒雖然并未舉出例子佐證其美學范式的具體運用,但她援引伯格斯特所挖掘的人眼與數(shù)字圖像傳感器在低光環(huán)境的不同感知方式,以求為自己的美學模式尋找支撐(Hayles 170),這似乎暗示著現(xiàn)代媒介藝術(shù)與“客體導向探問”模式的貼合性。這是因為,首先,相比于文字、顏料等傳統(tǒng)藝術(shù)媒介,現(xiàn)代媒介如相機、攝影機、留聲機是與最終的藝術(shù)作品客體分離的,它們以獨立客體的形式與人及藝術(shù)作品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因而展露出更為明顯的能動性與物質(zhì)性,受眾也得以通過藝術(shù)作品客體更加直觀地經(jīng)驗現(xiàn)代媒介自身作為客體的感知形態(tài)。其次,鑒于相機、攝影機、留聲機等現(xiàn)代媒介對客體的感知模式依賴物理原理,其生產(chǎn)的感性性質(zhì)雖然仍舊服從藝術(shù)家的操作,相比于文學、繪畫,卻與科學經(jīng)驗更為貼近。因此,現(xiàn)代媒介在人類想象與科學經(jīng)驗、人類創(chuàng)作與客體能動感知間起到了天然的中介與勾連作用。下文便將以意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電影美學與愛爾蘭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廣播劇美學為例,嘗試以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為視角,解讀兩位藝術(shù)家媒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理念與模式中的主客張力。選擇安東尼奧尼與貝克特的原因,一是兩人分別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主客問題發(fā)表過復雜而獨到的見解,二是兩人分別從視覺與聽覺兩個根本方面充分運用媒介的物質(zhì)性與媒介的客體感知完成了精妙的美學呈現(xiàn)。

安東尼奧尼曾在訪談中透露了一個貫穿自己電影藝術(shù)生涯的難題:“電影究竟是首先為回應作者的需求而誕生,還是影像拋出的問題注定是關(guān)于其自身的,它們以本體的方式存在?”(Tinazzi, “The Gaze” xxvii)一方面,安東尼奧尼對影像有著細致入微的控制與雕琢,例如,在《放大》(

Blow

-

up

)的拍攝過程中,安東尼奧尼要求將草坪粉刷得更綠,將紅色的道路粉刷為黑色,在街景里加入大塊的黑、紅棕或藍灰,甚至想說服居民更換房子外墻的顏色(Garner 177)。安東尼奧尼也曾在訪談中表示:“一幀影像中的每一個元素都必須服務于敘事,服務于一個獨特的心理瞬間,而只有當影像的每一平方厘米都是必不可少的,整幅影像才是必不可少的。”(Antonioni and Tinazzi, “A Conversation” 138)但另一方面,他本人在評論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大地在波動》(

La

terra

trema

)時又寫道:“也許只有在作者與環(huán)境、作者與人物間的這種主要的分離之中,才能找到如此動人的純粹效果。”(Tinazzi, “The Gaze” xiv)那么,安東尼奧尼作為電影作者,究竟如何協(xié)調(diào)主體創(chuàng)作與影像客體間的關(guān)系?海勒兼顧主體創(chuàng)造與客體實在的客體導向探問模式似乎可以為貫穿安東尼奧尼電影藝術(shù)生涯的難題提供一個思考視角。安東尼奧尼對其影像客體的態(tài)度與哈曼的客體導向理念有明顯的共通之處。具體就電影美學而言,哈曼曾在探討電影研究的客體導向范式時發(fā)問:“如果客體導向本體論的美學模式要求客體與其性質(zhì)間存在張力,那么該如何理解電影與電視這類似乎將客體與性質(zhì)、現(xiàn)實與表象融為一體的媒介?”(Harman, “Object-Oriented” 407)哈曼提供的答案是,影像所呈現(xiàn)的感官性質(zhì)背后時常潛匿著另一永恒撤離卻呼之欲出的影像的真實客體。例如,在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中,電腦哈爾(HAL)的靜止紅眼與平緩聲線所構(gòu)成的“引誘”表象下隱藏著可怖的深度(Harman, “Object-Oriented” 407),這是庫布里克通過塑造哈爾的感官性質(zhì)來間接顯露作為影像真實客體的哈爾那不可化約的復雜性。安東尼奧尼雖然沒有在影像所呈現(xiàn)的表象與真實間作出明確區(qū)分,他卻這樣表達:“我們知道在顯現(xiàn)的影像之下還有另一幅更忠于現(xiàn)實的影像,然后這一幅之下還有另一幅,接著又有另一幅,直到最后的真正的影像出現(xiàn),呈現(xiàn)從未有人見過的絕對的神秘的現(xiàn)實。”(Tinazzi, “The Gaze” xxv)安東尼奧尼在這里所說的顯現(xiàn)的影像、真正的影像和絕對的神秘的現(xiàn)實似乎正對應著哈曼所定義的影像的感官性質(zhì)、真實性質(zhì)和真實客體;正如真實客體永恒撤離卻呼之欲出,真正的影像的現(xiàn)實也是絕對神秘、從未有人見過的。因此,安東尼奧尼細致打磨的影像的視覺內(nèi)容正是影像的感官性質(zhì),其對“最后的真正的影像”和其內(nèi)部“無人見過的絕對的神秘的現(xiàn)實”的追尋也正是對藏匿于感官性質(zhì)背后的真實客體的探問。德勒茲曾以“客觀性”來形容安東尼奧尼的影像美學:“安東尼奧尼的美學視野與一種客觀性的批判是分不開的,而費里尼的視野離不開‘同情’,一種主觀的同情。”(Deleuze 6)德勒茲的“客觀性”指向的也正是安東尼奧尼的客體導向傾向,同時也道出了安東尼奧尼以何種手法完成這樣的客體導向的美學呈現(xiàn)。德勒茲在其兩本電影理論著作《電影I: 運動-影像》(

Cinema

I

Movement

-

Image

)及《電影II: 時間-影像》(

Cinema

II

Time

-

Image

)中追溯了電影史上的一場革命,即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電影所擁抱的感知-運動情境(sensory-motor situation)經(jīng)歷危機,并被新現(xiàn)實主義引領(lǐng)的純視聽情境(pure optical-sound situation)取代。德勒茲在《電影II》中點明,安東尼奧尼的電影美學正是純視聽影像的代表。他具體論證,在感知-運動情境中,環(huán)境的變化激發(fā)主體的感知,以此喚起情感,進而激發(fā)主體相應的反饋動作,這一過程催生的只可能是由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基礎(chǔ)與心理機制決定的刻板影像(Deleuze 20-21);而與之相對的純視聽情境與純視聽影像則打破感知與運動間的因果聯(lián)系,以客觀轉(zhuǎn)錄現(xiàn)實世界的純粹視覺及聽覺符號取而代之。德勒茲寫道:“一個純粹的視聽影像,不帶有任何隱喻,它真實地呈現(xiàn)事物自身,呈現(xiàn)其滿溢的恐怖與美麗,呈現(xiàn)其激進或無道理可言的特質(zhì),因為它不再需要‘有理’,不論好壞。”(Deleuze 20)安東尼奧尼以客觀轉(zhuǎn)錄現(xiàn)實世界的方式真實呈現(xiàn)事物自身,即他通過攝影機以最接近客觀經(jīng)驗的途徑模擬客體的真實存在,這實際上就與海勒的客體導向美學探問發(fā)生了關(guān)聯(lián)。然而,安東尼奧尼的電影畢竟不是科學紀錄片,他本人在影像空間與鏡頭運動等方面的視覺雕琢在客觀轉(zhuǎn)錄現(xiàn)實世界的基礎(chǔ)上添加了人類的想象力投射,而這也是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模式”對藝術(shù)家主體創(chuàng)造力的強調(diào)。但需要注意的是,想象力的投射必須以關(guān)于客體的科學經(jīng)驗為基礎(chǔ),這在安東尼奧尼電影美學的語境中,即以想象力投射的方式來模擬鏡頭如何自主客觀地經(jīng)驗世界。首先,就影像的空間而言,安東尼奧尼創(chuàng)造的電影空間拒絕充當感知-運動情境的敘事背景,而是聚焦于自身的物質(zhì)性與客觀性。例如,《放大》中的倫敦城市空間包羅各階層與潮流的真實樣貌: 既出現(xiàn)了由衛(wèi)兵把守的英國貴族建制的大本營圣詹姆斯宮,也出現(xiàn)了與建制派相抗衡的新聞工業(yè)的代表建筑物——《經(jīng)濟學人》現(xiàn)代主義辦公大樓;既有玻璃鋼鐵構(gòu)筑的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特色的辦公樓(Garner 176),也有同志情侶遛狗時光顧的重建中的荒涼街道,更有陰霾籠罩下散發(fā)著絕望氣息的收容所。安東尼奧尼以純視聽符號如實展現(xiàn)這座處于劇烈轉(zhuǎn)型中的城市的厚度,并不表露自己對任一階層或潮流的主觀偏向,模擬了一個脫離人類意識形態(tài)與心理機制僵硬把控的鏡頭自主游覽整座城市的過程。這一客觀的空間呈現(xiàn)方式并非《放大》所獨有,而是貫穿于《夜》(

La

Notte

)、《蝕》(

L

eclisse

)、《云上的日子》(

Al

di

la

dellenuvole

)等安東尼奧尼刻畫現(xiàn)代生活的諸多影片之中。

其次,在客觀呈現(xiàn)空間的物質(zhì)性之外,安東尼奧尼同時以打破主觀與客觀、真實與想象界限的方式凸顯鏡頭的自主運動。安東尼奧尼的多部電影中出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視線跳接手法,即通過剪輯誘導觀眾產(chǎn)生主觀鏡頭的印象,隨后在鏡頭移動中囊括主人公本人。鏡頭在模擬與深入主人公的主觀世界之后游刃有余地返回主人公所在的客觀世界,以自主的運動消弭了主觀與客觀、真實與想象間的壁壘。正如德勒茲在《電影II》中所論證的,鏡頭時常不再滿足于僅僅跟隨人物而運動,其自身的豐富功能與構(gòu)圖的全新概念帶來了主觀與客觀、真實與想象間的不可分辨(Deleuze 23)。安東尼奧尼的這一視線跳接手法與同為其標志性運鏡的反軸線運用一同打碎空間的完整性與視線的連續(xù)性(杜慶春 53),想象與模擬鏡頭作為獨立客體的自主感知,突破人類的感知框架。空間的物質(zhì)性呈現(xiàn)、鏡頭的自主性運動都是安東尼奧尼以其人類想象力的投射模擬鏡頭自主經(jīng)驗世界的具體形式,表明了安東尼奧尼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存在的客體導向趨向。

安東尼奧尼曾經(jīng)寫道:“事物本身正要求一種不一樣的注意,生產(chǎn)一種不一樣的意義。以新的方式觀看它們,我便控制了它們。當我開始通過影像理解世界,我也理解了影像,理解了它的力量與神秘。”(Antonioni, “Preface” 66)安東尼奧尼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為回應客體的能動需求而誕生的,同時以客體的神秘為結(jié)果。不論是《放大》中被三次成倍放大的顆粒狀截圖,還是《紅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里迷霧繚繞的工業(yè)圖景中的高聳煙囪,抑或是《扎布里斯基角》(

Zabriskie

Point

)中在沙漠荒原上飛揚翻滾的人與塵土,它們既是影像所呈現(xiàn)的感官性質(zhì),同時也透露著影像中的現(xiàn)實作為真實客體無可窮盡的厚重與深邃。安東尼奧尼打磨純視聽影像的空間與運鏡等感官性質(zhì)不單是為創(chuàng)造客觀疏離的影像美學風格,也是為了以其人類的想象力在模擬鏡頭自身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呈現(xiàn)客體的神秘的自主存在,且這一想象的結(jié)果并非對客體的曲解與征用,也絕非客體自身經(jīng)驗的完全還原,而是朝向影像真實客體的盡可能的趨近。這便是安東尼奧尼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客體導向趨向,它雖然并不一定是安東尼奧尼電影創(chuàng)作的核心機制,也不一定確實解決了貫穿安東尼奧尼電影藝術(shù)生涯的難題,卻的確為解釋其美學技法與理念的一個重要切面提供了方法論。與安東尼奧尼類似的,是貝克特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主客問題的獨到思考。在《新的客體》(“The New Object”)一文中,貝克特以主客關(guān)系視角重新理解繪畫史:“繪畫的歷史就是它與客體的關(guān)系的歷史,這一關(guān)系必然在發(fā)展,首先是在延展客體方面,之后是在穿透客體方面。”(Beckett, “The New” 878)他繼而論證,這一“舊有的主客關(guān)系”(Beckett, “The New” 880)已被塞尚(Paul Cézanne)以及范費爾德(Bram van Velde)的繪畫打破了,前者“似乎前所未有地將風景視作并呈現(xiàn)為一個絕對陌異的秩序的材料,與無論何種形式的所有人類表達均不相容”(Beckett,

The

Letters

222),而后者同樣深知客體對人類感知的抵抗與再現(xiàn)的不可能性,因此將創(chuàng)作依據(jù)轉(zhuǎn)向這一不可能性本身(Beckett, “The New” 879-880)。貝克特的這一美學上的主客觀念不僅限于繪畫體裁,在《近年愛爾蘭詩歌》(“Recent Irish Poetry”)一文中,他總結(jié)道:“年輕一代愛爾蘭詩人表現(xiàn)出對已發(fā)生的新事物的察覺,或者對已再次發(fā)生的舊事物的察覺,即客體的崩潰[……]主體崩潰[……]交際線斷裂[……]察覺了這一點的藝術(shù)家可以聲明,在他與客體世界之間尚有距離[……]稱之為無人之地。”(Beckett,

Disjecta

70)另一方面,與貝克特本人合作翻譯貝克特小說三部曲之一的《莫洛伊》(

Molloy

)的鮑爾斯(Patrick Bowles)卻這樣論證三部曲:“我們所感知到的存在并非冰冷的,而是暫時與我們相連,主體與客體間的關(guān)系牢不可破。”(qtd. in Addyman, Feldman, and Tonning 10)在貝克特研究界,相似的關(guān)于主客融合的論證早已不勝枚舉(Gontarski1; Tajiri 2)。那么,貝克特的主客斷裂觀念究竟何以最終引發(fā)了他主客融合的美學呈現(xiàn)?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美學范式為思考這一悖論搭建了通路。不難看出,貝克特對主客關(guān)系的思考有著較為明顯的哈曼客體導向本體論潛勢。貝克特表述客體對人類感知與再現(xiàn)的抵抗,與哈曼對真實客體永恒撤離的論述如出一轍;而他關(guān)于主客間溝通斷裂的論證更是與哈曼對真實客體間無法交流的論述高度類似——哈曼的客體本體論已將主體歸類于客體的一種。連貝克特的用詞表述也與當今思辨美學的討論極為相近。例如,他曾論證“風景在定義上是某種不可接近的異形(alien)存在”,也曾夸贊塞尚畫作所體現(xiàn)的“藝術(shù)家的去擬人化”(de-anthropomorphism)(Beckett,

The

Letters

223)。如本文第一部分所示,“異形”“擬人化”都是思辨美學頻繁涉及的詞匯。這樣看來,貝克特的主客割裂美學觀相比于其同時代的藝術(shù)思考是激進與超越的,甚至可被視為哈曼客體導向美學觀的先導。但與此同時,相比于哈曼對“替代因果”和“引誘”的相關(guān)闡發(fā),即強調(diào)在感官性質(zhì)中一瞥永恒撤離的真實客體的美學機制,貝克特似乎將重心更多地放置在對真實客體的相互撤離及對這一撤離狀態(tài)本身的美學呈現(xiàn)上。他曾這樣自問自答:“如若客體的本質(zhì)即逃離再現(xiàn),那還有什么可以再現(xiàn)?”(Beckett, “The New” 879)他的答案是:“還可以再現(xiàn)的便是那逃離狀態(tài)本身。”(Beckett, “The New” 879)貝克特以多種美學形式呈現(xiàn)客體的逃離狀態(tài)本身,例如以數(shù)學排列組合式的無意義語言代替自然描述語言(Culik 131-151),以極簡主義與沉默揭示再現(xiàn)的不可能性等(Chesney 637-655)。貝克特對數(shù)學與極簡主義的吸收看似采取了與思辨唯物主義美學相似的路徑,但其根本訴求,即表達客體的不可再現(xiàn)與不可感知,顯然是與客體導向本體論結(jié)盟。然而,鮮有批評家注意到貝克特還有另一至關(guān)重要的呈現(xiàn)客體逃離狀態(tài)的形式,它相比于其他技法有著更為明確的客體導向趨向。如前所述,現(xiàn)代媒介展露出前所未有的能動性與物質(zhì)性,受眾因此能夠直觀地經(jīng)驗現(xiàn)代媒介作為獨立客體的感知形態(tài)。貝克特在其媒介劇——尤其是廣播劇中——便敏銳地把握了媒介作為獨立客體的獨特物質(zhì)性,凸顯媒介與人類感知之間的差異,以此突出客體的陌異感,從而達成了對感知主體的解構(gòu)。貝克特的第一部廣播劇《跌倒的人》(

All

that

Fall

)的音景由動物叫聲、汽車聲、腳步聲等各種鄉(xiāng)村背景音構(gòu)成。在1957年的BBC原版錄制過程中,音效設(shè)計師布里斯科(Desmond Briscoe)采用諸多電子化的實驗手法——如加減速、回聲處理、重組拼貼等——將BBC音效庫里聲音的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基調(diào)剔除(Esslin 276)。同樣,當1986年版《跌倒的人》的導演弗羅斯特(Everett C. Frost)在錄制前向貝克特表示如今的制作手段已十分先進,可以生動如實地再現(xiàn)鄉(xiāng)村音景氛圍時,貝克特表示這種方式是他無法接受的(Frost, “From One” 130)。然而,貝克特同時對1957年版的導演麥克溫尼(Donald McWhinnie)使用人聲來模仿動物叫聲的做法很不滿意,他要求1986年版的導演弗羅斯特為劇中鄉(xiāng)村環(huán)境里的幾種動物聲音特別錄音(Frost, “Fundamental” 365)。這說明貝克特拒絕以擬人化的手法達到反現(xiàn)實主義與反自然主義的效果,而是要求突出非人聲音客體自身的性質(zhì),并凸顯這性質(zhì)在媒介作用下與人類自然感知經(jīng)驗的相異,從而營造反自然主義氛圍。貝克特的第二部廣播劇《余燼》(

Embers

)與《跌倒的人》有相似的境遇。《余燼》音景中的海浪聲在1959年的BBC原版中是一種電子的嗡嗡聲,但貝克特對此并不滿意,建議1989年版的導演弗羅斯特去他曾經(jīng)駐足的福克斯羅克邊的淺灘錄制鵝卵石被海浪沖刷后產(chǎn)生的“抽吸”聲。這說明相比于“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的提出者謝弗(Pierre Schaeffer)著重于聲音獨立于其源頭而可被編輯與改造的可能性,貝克特更傾向于呈現(xiàn)非人為創(chuàng)造的自然聲音客體本身的性質(zhì)。不過《余燼》中的“抽吸”聲由特殊的麥克風錄制(Frost, “Fundamental” 368),仍舊與自然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真實感保持距離。這意味著貝克特聲音美學的重要訴求之一,是利用媒介的物質(zhì)性呈現(xiàn)出聲音客體自身脫離人類自然感知時可能具有的形態(tài)差異。也就是說,正如海勒強調(diào)以科學經(jīng)驗盡力探問客體,貝克特通過媒介物質(zhì)性的中介,以最接近科學經(jīng)驗的方式模擬著聲音與媒介客體的自主存在與感知。貝克特凸顯客體自主存在的目的在于通過客體的陌異感,為聽眾營造非自然的幻覺般的觀感。他曾這樣解釋《余燼》的反現(xiàn)實主義調(diào)性:“《余燼》是建立在模糊性上的: 劇中的人物是幻覺還是真實?場景的寫實會破壞這一模糊性。”(qtd. in Poutney 270)布里斯科也表示他以實驗性手段錄制《跌倒的人》音景效果的初衷,是它們“尤其適合營造事物在一種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情形下略帶幻象的感覺”(Briscoe and Curtis-Bramwell 18)。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在《留聲機、電影、打字機》(

Gramophone

Film

Typewriter

)中論證,不依賴符號或圖像的留聲機對應拉康三界理論中的真實界(Kittler 17),話筒與麥克風取消了錄音與耳朵間的距離,聲音像是從口中直接以自我感知的方式傳入耳道,使幻覺成為真實(Kittler 37)。但貝克特顯然翻轉(zhuǎn)了基特勒的論證邏輯,將重心放在了錄音媒介的物質(zhì)性所帶來的真實的撤離上。在他的廣播劇中,恰恰是聽眾對真實的撤離的直觀經(jīng)驗——即聲音客體在媒介的中介下所呈現(xiàn)出的相異于人類自然感知經(jīng)驗的性質(zhì)——使真實成為幻覺。深知客體在再現(xiàn)面前永恒撤離的貝克特,沿著幻覺的方向踏上了他所形容的范費爾德的內(nèi)在場域(champ intérieur)之路(Beckett,

Disjecta

125),并越走越為極致。描畫主人公腦海中一個獨立于外部現(xiàn)實的內(nèi)在幻象世界,是貫穿貝克特藝術(shù)生涯的關(guān)鍵主題之一,但這個世界并非一個簡單的主體性的想象結(jié)果。主人公似乎時常處于非人狀態(tài),不僅沒有穩(wěn)定的意識結(jié)構(gòu),甚至也沒有穩(wěn)定的物理形態(tài)。早在《莫菲》(

Murphy

)中,主人公就曾沉入腦海,想象自己是不斷生成與解體的純形式所構(gòu)成的宇宙虛無中的一粒塵埃(Beckett,

Murphy

103);在《無法稱呼的人》(

The

Unnamable

)中,主人公更是以拓撲的方式不斷變換構(gòu)型。主人公不再是主體性地想象幻象世界,而是尋求自身的解構(gòu)以融入宇宙虛空。這一帶有明顯叔本華意志論色彩的愿想背后自然也是與叔本華同脈的超越生死的視閾。貝克特曾在訪談中表示,“唯一的罪孽就是出生的罪孽”(Gruen 108);他不斷訴說自己在母親子宮中的記憶;且多部作品中荒涼、虛無與抽象的世界都帶有他最愛的《神曲》中身后世界的意味。因此,內(nèi)在幻象只是表象,貝克特實際是在想象一個融入宇宙、超越生死的非人客體的感知經(jīng)驗。但貝克特的藝術(shù)想象并非完全天馬行空,而是著實以科學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據(jù)貝克特的出版商卡爾德(John Calder)透露,貝克特曾為一個科學實驗著迷,兩個被砍頭的犯人仍能通過眼瞼有意識地回應外界(Calder 12)。因此,貝克特的諸多小說與劇作都以單獨的頭顱(skull)為主人公,模擬著介于生死之間的似人又非人的客體的異形意識,他因而再次基于科學經(jīng)驗模擬了又一客體的自主存在形態(tài)。然而,這個異形客體的具體感知形態(tài)無人能夠確切知曉,所以其呈現(xiàn)手法只能如海勒所說,倚賴于以科學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人類想象。貝克特敏銳地運用現(xiàn)代媒介客體非人的感知方式與物質(zhì)性,為受眾模擬了他所想象的這一異形意識的具體形態(tài)。例如,廣播這一現(xiàn)代媒介以短暫而無形的方式從虛無中來,又回往虛無中去,貝克特便借助廣播非具身化的這一性質(zhì),模擬出了一個解體的、彌散的、非生非死的意識在宇宙虛空中聽見似真似幻的環(huán)繞聲響的飄浮之感,這在貝克特中晚期的作品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跌倒的人》與《余燼》這兩部貝克特的早期劇作相比于他中晚期更加抽象與極簡的作品,現(xiàn)實主義暗流仍較為明顯,而中晚期的貝克特雖然沒有再創(chuàng)作廣播劇,卻將廣播劇的形式雜糅進了其他體裁中,且將現(xiàn)實主義痕跡擦抹得一干二凈。例如,《是如何》(

How

It

Is

)曾經(jīng)被貝克特形容為一個“麥克風文本”(Addyman, Feldman, and Tonning 14),主人公在一個非生非死的泥土世界里爬行,總是聽見頭頂另一世界的喊聲,他懷疑是不是有人裝了擴音器(Beckett,

How

93)。文中對擴音器的指涉立刻為文本營造出了廣播劇中的似真似幻、非生非死之感。不僅是小說,擴音器同時也成為貝克特后期戲劇作品的標配。例如,在《那一回》(

That

Time

)中,一個懸浮在黑暗中的頭顱聽見分別來自三個方向的擴音器的錄音聲,似乎正是模擬了科學實驗中的介于生死之間、飄浮于宇宙黑暗中的頭顱那彌散的、幻覺般的意識與感知形態(tài)。因此,在現(xiàn)代媒介物質(zhì)性的中介下,貝克特利用人類的想象力——即藝術(shù)感知,同時基于科學經(jīng)驗——即人頭落地仍有意識的實驗結(jié)果,以及媒介客體相異于人的物理感知方式,才得以模擬融入宇宙并超越生死的非人意識形態(tài)。

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范式兼顧主體感知與客體實在,前者指向貝克特作品的人類受眾對聲音客體的自然感知,后者則對應貝克特作品中的聲音客體在脫離人類自然感知狀態(tài)下的陌異存在及一個非生非死、似真似幻的非人客體的感知形態(tài)。在此觀照下,我們得以一窺貝克特跳脫出人類視閾探問客體真實的努力。同時,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范式兼顧科學經(jīng)驗與人類想象,前者指向貝克特對媒介物質(zhì)性的運用與對科學實驗的參照,而后者根本關(guān)乎貝克特的藝術(shù)感知。在此觀照下,我們得以揭開貝克特探問客體實在的具體機制。最為關(guān)鍵的是,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范式兼顧主體創(chuàng)作與受眾審美,前者指向貝克特藝術(shù)家的主客斷裂美學觀念,而后者體現(xiàn)為貝克特作品的主客融合美學呈現(xiàn)。在此觀照下,我們得以揭示貝克特在深諳客體的撤離之道后,選擇通過呈現(xiàn)陌異的客體感知來解構(gòu)與非人化人類主體,并將之放回宇宙的洪流之中,任之無形地飄散,主客的斷裂因而如此悖論性地造就了主客的融合與消解。

結(jié) 語

縱觀思辨美學近五年來的發(fā)展,眾多縱橫交錯的分支從各方各面觸發(fā)了現(xiàn)有美學范式的轉(zhuǎn)型: 有的勘查以科學理性為標桿的美學語境,有的訴說科學所不能抵達的美學視閾;有的為當代藝術(shù)創(chuàng)作提供切實的思辨實在方法論,有的從客體視角出發(fā)重思藝術(shù)本體與藝術(shù)批評;有的關(guān)注藝術(shù)家思辨實在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原則,有的探論受眾客體導向的審美經(jīng)驗之維。筆者認為,海勒的客體導向探問模式以兼顧主體創(chuàng)作與受眾審美、兼顧科學理性與人類想象、兼顧客體實在與主體探問的線索串聯(lián)起了思辨美學縱橫交錯、相互牽引的眾脈絡(luò),是當前思辨美學包容性、適用性與指導性都較強的范式,有利于細致思考與解剖例如安東尼奧尼與貝克特矛盾、復雜和錯綜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作品。尤其是其與媒介研究的結(jié)合值得更多的關(guān)注與闡發(fā)。本文雖僅以兩個經(jīng)典藝術(shù)家的現(xiàn)代媒介創(chuàng)作為例佐證海勒的思辨美學范式,但在當今數(shù)字媒介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其潛力仍有更多的拓展空間。同時,本文對思辨美學的梳理及對海勒范式的闡發(fā)表明,思辨美學并非旨在完全取消與驅(qū)逐人類的位置,而是力圖超越人類中心視閾并真切體現(xiàn)藝術(shù)家、藝術(shù)作品與受眾間主客平等共生的聯(lián)結(jié)。在科技主宰的21世紀,思辨實在視角的美學思考是不可回避的趨勢,國內(nèi)學界若持續(xù)保持敏感,可為這一理論轉(zhuǎn)向作出獨特貢獻。

注釋[Notes]

① “雖然梅亞蘇與布拉西耶曾與聲音及噪音藝術(shù)家合作,且哈曼也斷言美學在哲學中的中心地位,這些哲學家總體上在藝術(shù)及文化實踐方面所言甚少。”(Cox,et al., “Introduction” 26)因此,文藝理論與藝術(shù)批評實踐者就哲學家們的理論所延展出的美學闡述是思辨實在美學討論的重要部分。

② 馬力克認為,科學在思辨實在論語境中具有多種形式:“對梅亞蘇來說,是狹義上的數(shù)學組織形式的科學;對布拉西耶來說,是廣義上的自然主義的技術(shù)科學;而對于拉呂厄爾來說,是思維與真實的交織,但并不傾向于前者。”(Malik 188)

③ 本人曾當面提問海勒對梅亞蘇思辨唯物主義方法論的看法,即其究竟是否能夠思辨性地把握客體的自主存在,海勒回答,她對梅亞蘇沒有足夠的了解,無法評斷,但是她認為其實并不存在客體的自主存在這一命題,因為人類中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擬人的基礎(chǔ)上規(guī)避人類中心主義。

④ 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風格之一。

⑤ 這直接促進了BBC廣播工作室(BBC Radiophonic Workshop)的誕生。

⑥ 最典型的例子如短篇散文《結(jié)局》(

The

End

)、《為了再次擺脫》(

For

to

End

Yet

Again

), 劇作《戲》(

Play

)、《那一回》、《什么哪里》(

What

Where

)。⑦ 《呼吸》(

Breath

)、《那一回》、《腳步聲》(

Footfalls

)、《一段獨白》(

A

Piece

of

Monologue

)、《乖乖睡》(

Rockaby

)、《什么哪里》中都用擴音器播放了錄音。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Addyman, David,et al. “Introduction.”

Samuel

Beckett

and

BBC

Radio

A

Reassessment.

Eds. David Addyman,et al.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7.1-20.Antonioni, Michelangelo. “Preface to Six Films.”

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 Eds. Carlo di Carlo, et 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57-70.Antonioni, Michelangelo, and Giorgio Tinazzi. “A Conversation with Michelangelo.”

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 Eds. Carlo di Carlo, et 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133-140.Askin, Ridvan, et al. “Introduction.”

Speculations

V

Aesthe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 Eds. Askin Ridvan, et al. Brooklyn: Punctum Books, 2014.1-6.- - -, eds.

Speculations

V

Aesthe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 Brooklyn: Punctum Books, 2014.Barthes, Roland.

Writing

Degree

Zero.

Trans. Annette Lavers and Colin Smith.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0.Baudrillard, Jean.

Seduction.

Trans. Brian Singer. Montreal: New World Perspectives, 1990.Beckett, Samuel.

Disjecta

Miscellaneous

Writings

and

a

Dramatic

Fragment

. Ed. Ruby Cohn. New York: Grove Press, 1984.- - -.

How

It

I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09.- - -.

Murphy

.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09.- - -

.

The

Letters

of

Samuel

Beckett

1929-1940.

Eds. Martha Dow Fehsenfeld and Lois More Overbe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 “The New Object.”

Modernism/modernity

18.4(2011): 878-880.Beech, Amanda. “Final Machine.”

Amanda

Beech

. n.d. 5 Jul. 2019. 〈http://amandabeech.com/works/final-machine/〉.Bogost, Ian.

Alien

Phenomenology

or

What

It

s

Like

to

Be

a

Thing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2.- - -. “Seeing Things: Video and Transcript of My Talk at the Third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Symposium.”

Ian

Bogost

. 14 Sept. 2011.5 Jul. 2019. 〈http://bogost.com/writing/seeing_things_1/〉.- - -. “The New Aesthetic Needs to Get Weirder.”

The

Atlantic.

12 Apr. 2012.5 Jul. 2019.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2/04/the-new-aesthetic-needs-to-get-weirder/255838/〉.Briscoe, Desmond, and Roy Curtis-Bramwell.

The

BBC

Radiophonic

Workshop

The

First

25

Years.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83.Bryant, Levi R. “Towards a Machine-Oriented Aesthetics: On the Power of Art.”

Fakultet

za

medije

i

komunikacije

5(2014): 21-32.Calder, John.

The

Philosophy

of

Samuel

Beckett

. London: Calder Publications, 2002.Carlo, Carlo di, et al. eds.

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Chatman, Seymour, and Paul Duncun.

Michelangelo

Antonioni

The

Investigation

1912-2007

. New York: Taschen, 2008.Chesney, Duncan Mccoll. “Beckett,Minim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Postmodernism.”

Modernism/modernity

19.4(2012): 637-655.Cox, Christoph, et al. “Introduction.”

Realism

Materialism

Art.

Eds. Christoph Cox, et al. New York: Sternberg Press, 2014.15-31.- - -, eds.

Realism

Materialism

Art.

New York: Sternberg Press, 2014.Culik, Hugh.“Mathematics as Metaphor — Samuel Beckett and the Aesthetics of Incompleteness.”

Papers

on

Language

&

Literature

29.2(1993): 131-151.Deleuze, Gilles.

Cinema

II

The

Time

-

Image

. Trans. Hugh Tomlinson and Robert Galeta. London: Athlone, 2000.

杜慶春: 《空間中的建筑、自我及其世界: 成為米開朗基·安東尼奧尼》,《北京電影學院學報》5(2003): 52—61。

[Du, Qingchun. “Architecture, Self and the World in Space: Becoming Michelangelo Antonioni.”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5(2003): 52-61.]Esslin, Marin. “Samuel Beckett and the Art of Radio.”

On

Beckett

Essays

and

Criticism

. Ed. S.E. Gontarski. London, New York, Delhi: Anthem Press, 2014.273-291.Frost, Everett C. “‘From One World to Another’: Beckett’s Radio Plays.”

Samuel

Beckett

Today/Aujourd

hui

28(2016): 128-138.- - -. “Fundamental Sounds: Recording Samuel Beckett’s Radio Plays.”

Theatre

Journal

43.3(1991): 361-376.Garner, Philippe. “London: The Most Exciting City.”

Blow

-

Up

Antonioni

s

Classic

Film

and

Photography

. Ed. Klaus Albrech Schroder. Berlin: Hatje Cantz, 2014.172-178.Gontarski, S.E.

Creative

Involution

Bergson

Beckett

Deleuze

.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Gruen, John. “Samuel Beckett Talks about Beckett.”

Vogue

127.2(1970): 108.

郝苑 孟建偉: 《實在論的“思辨轉(zhuǎn)向”——當代歐陸哲學視閾下的思辨實在論》,《哲學動態(tài)》4(2017): 99—105。

[Hao, Yuan, and Meng Jianwei. “‘The Speculative Turn’ of Realism: Speculative Re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Philosophical

Trends

4(2017): 99-105.]Harman, Graham. “Art and OOObjecthood.”

Realism

Materialism

Art.

Eds. Christoph Cox, et al. New York: Sternberg Press, 2014.97-122.- - -. “Object-Oriented Ontology.”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Posthumanism

in

Film

and

Television

. Eds. Michael Hauskeller, et al.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5.401-409.- - -. “On Vicarious Causation.”

Collapse

2(2007): 187-221.- - -.

The

Quadruple

Object

. Winchester: Zero Books, 2011.Hayles, N.Katherine. “Speculative Aesthetics and Object-Oriented Inquiry (OOI).”

Speculations

V

Aesthe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 Eds. Ridvan Askin, et al. Brooklyn: Punctum Books, 2014.158-179.Heidegger, Martin. “On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Basic

Writings.

Ed. David Farrell Krell.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8.143-212.Jackson, Robert. “The Anxiousness of Objects and Artworks 2: (Iso)Morphism, Anti-Literalism and Presentness.”

Speculations

V

Aesthetics

in

the

21

st

Century

. Eds. Askin Ridvan, et al. Brooklyn: Punctum Books, 2014.259-311.

姜宇輝: 《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Jiang, Yuhui.

On

Deleuze

s

Body

Aesthetics

.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7.]

姜宇輝 鄭艷: 《白噪音、黑噪音與幽靈之聲》,《文藝理論研究》6(2016): 54—63。

[Jiang, Yuhui, and Zheng Yan. “White Noise,Black Noise, and Ghostly Sound: The Ontology of Noise in the Context of Deleuze’s Conception of Event.”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6(2016): 54-63.]Kittler, Friedrich A.

Gramophone

Film

Typewriter

. Trans. Geoffrey Winthrop-Young and Michael Wutz.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藍江: 《從自然物到思辨實在論——當代歐洲對象理論的演進》,《社會科學家》10(2018): 18—25。

[Lan, Jiang. “From Natural Things to Speculative Realism: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Object Theories.”

Social

Scientist

10(2018): 18-25.]Mackay, Robin, et al. “Introduction.”

Speculative

Aesthetics.

Eds.Robin Mackay, et al. Boston: Urbanomic, 2014.1-8.- - -, eds.

Speculative

Aesthetics.

Boston: Urbanomic, 2014.Malik, Suhail. “Reason to Destroy Contemporary Art.”

Realism

Materialism

Art.

Eds. Christoph Cox, et al. New York: Sternberg Press, 2014.185-193.Meillassoux, Quentin.

After

Finitude

An

Essay

on

the

Necessity

of

Contingency.

Trans. Ray Brassier.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8.Merleau-Ponty, Maurice. “Eye and Mind.”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 Trans. Carleton Daller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159-190.Poutney, Rosemary. “

Embers

: An Interpretation.”

Samuel

Beckett

Today/Aujourd

hui

2(1993): 269-274.Ribas, Jo?o.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Realism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Z”

Realism

Materialism

Art.

Eds. Christoph Cox, et al. New York: Sternberg Press, 2014.345-350.Shaviro, Steven.

The

Universe

of

Things

On

Speculative

Realism

.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4.Tajiri, Yoshiki.

Samuel

Beckett

and

the

Prosthetic

Body

The

Organs

and

Senses

in

Modernism.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唐勝偉:“思辨實在論與本體敘事學建構(gòu)”,《學術(shù)論壇》2(2017): 28—33。

[Tang, Shengwei. “Speculative Real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ntological Narratology.”

Academic

Forum

2(2017): 28-33.]Tinazzi, Giorgio. “The Gaze and the Story.”

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 Eds. Carlo di Carlo, et 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xiii-xxvii.Wolfendale, Peter. “Discussion.”

Speculative

Aesthetics.

Eds.Robin Mackay, et al. Boston: Urbanomic, 2014.35-47.

謝少波: 《物的引誘與替代因果: 論哈曼的客體詩學》,《文藝理論研究》5(2018): 34—42。

[Xie, Shaobo: “Allure of Things and Vicarious Causation: Harman’s Poetics of Objects.”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5(2018): 34-42.]

楊北辰: 《電影與物: 是否存在一種以客體為導向的電影理論》,《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2015): 56-60。

[Yang, Beichen: “Film and Things: Is There an Object-oriented Film Theory?”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2(2015): 56-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三级a| 91久久大香线蕉| 免费一极毛片|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中文字幕 91|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婷婷亚洲最大|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色婷婷在线影院|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影院|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91亚瑟视频| 全部毛片免费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美女免费黄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的|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天堂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男女精品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亚洲免费毛片|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性|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亚洲性影院|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91九色国产porny|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国产97视频在线| 成人小视频网|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天天综合亚洲|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天堂久久久| 精品福利网|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青青国产在线| 在线观看av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