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居
當熹微的日光緩緩點亮東方的云層時,大地還沉睡在昏暗之中。遠處的樹林一片朦朧,隔著霧氣看不清楚。近處,幾棟簡陋的房子稀疏地散落在灌木叢邊,屋頂上隨意地生長著幾束野草,正在秋風中搖曳。透過這些微不足道的細小生靈望向天空,偶爾可以驚奇地發現一些不知名的鳥兒,或者結伴而飛,穿過細密的云層,或者獨自前行。它們的身后,是未被晨光染色的深青的天空。
忽然,起了一陣疾風,好像正是從那遙遠而晦暗的天邊過來的。風把那些野草吹得東倒西歪,有的被壓得彎下腰,眼看就要折斷了,卻又迅速、極有韌性地重新挺立起來。風吹過街道,卷起草葉和塵土,也使小賣部的廣告牌偶爾輕輕晃動幾下。
盡管是初秋時節,但在這個北國的小鎮,早晚時分的寒氣已使人們不得不添一件輕薄的外套,更何況今天早上還時不時刮來一陣涼風。走路的人還好,要是騎著自行車或摩托車起早去上班,那就更得加衣服。這時候,柜子里的大衣就派上用場了。如果需要的話,最好把抽屜里的手套也揣在口袋里,否則冰冷的把手還會帶給你不少麻煩。
房頂和街道兩旁有些積水,菜園里的土壤有一點潮濕。“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個時候的雨,不僅對農業毫無用處,而且還使得本就不好走的、狹窄的土路變得泥濘不堪。騎自行車的人只得下來推車,一邊吃力地前進,一邊搖頭嘆息。
但憂慮總是屬于大人的,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一切都可以想象成美好的藝術品。玩耍和創造是孩子的天性。小區里的孩子們三三兩兩地跑到這些“湖泊”附近,先是在“岸邊”用手腳試探,或者擲幾個光滑圓潤的石子。接著他們就急不可待地紛紛沖到水洼里,用力跺腳,把水濺到其他人身上,又趕快跑開,咯咯地笑著。有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點小沖突,但那完全不礙事,哪怕是大打出手,過幾天照樣和好如初。不過被家長抓到可就不妙了,先得罵一頓,然后給拽回樓上,說不定明天、后天都不能再出來“鬼混”了。
然而,現在小區里并沒有孩子,連大人都只是偶爾出現。畢竟時間還太早,上班的、上學的人們大多仍舊在睡夢之中。只有一些走街串巷賣東西的,大概已經出來準備了。等到天一亮,他們就要推著滿載貨物的“倒騎驢”,沿街叫賣,或者來到早市擺攤兒。
商販們的吆喝聲悠長而響亮,且每種行業都獨具特色。“老姜、大蒜、花椒、大料、味精、香油、各種調料——”末尾的幾個字,語調總要上揚才正宗。這里,聲調的作用就像調料對于菜肴一樣不可或缺。“黏——苞——米——新出鍋的熱乎黏苞米——”“熱乎”兩字,一定要重讀。戴一頂小圓帽的磨刀老頭兒,已在小區的破石凳附近擺好了攤兒:“磨剪子嘍,鏘菜刀!”他的長胡子已經斑白,隨著磨刀的動作而顫動。當然,少不了各種早餐:油條、豆漿、包子、餡餅、煎餅果子、豆腐腦兒……油膩膩的香味混雜在一起撲面而來,讓人無法抵抗這份誘惑。
太陽漸漸探出了頭,把附近的云彩照射得通紅。東邊的天空一點點亮了起來,地平線上,小樓和樹木的輪廓映入眼簾。
小鎮逐漸蘇醒了,遠處的大道偶爾傳來一兩聲鳴笛。從地面望去,一些樓房的窗子里透出了燈光。接著,窗簾也被拉開,這是那些起來做早飯的人家。過一會兒,就會飄出面食的香氣。仔細觀察的話,或許還能看見玻璃上的水珠,那是煲粥時電飯鍋冒出的蒸汽凝結而成。不過和炊煙的味道相比,這些就太微不足道了。
我的小區在鎮子的邊緣,跟城郊只隔一條馬路,對面是大片的農家院。那些低矮的瓦房冒出的炊煙,順著風飄到這邊的居民區,進入每一戶家庭。
炊煙的味道妙不可言,它承載著人們共同的記憶。當感受到它時,內心總被莫名地觸動,讓你的思緒一瞬間回到某個遙遠而溫暖的時刻,一下子被眾多美好而豐富的情感包圍:比如曾經喝過的一碗熱氣騰騰的豆奶;比如放學路上在斜風細雨中飄搖的柳樹;抑或下大雨時看著院子積水處不斷冒出來的泡沫;或者是夜里走在土路上,后面開過一輛轎車,燈光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灑下金色的碎片……那些往事一直伴隨著你,只有當某種氣味或聲音意外地闖入你的世界,它們才被再次喚醒,并帶給你無窮的溫存與慰藉。
在小區兩排居民樓中間,是一個小花園。說它是花園并不準確,因為這里也種些蔬菜水果。附近的老人們喜歡過來打點它,因此,雖然沒有專人管理,但這里總是整整齊齊,討人喜歡。這些老人可能曾經就住在農家小院里,如今搬進了樓房,生活一下子變得空虛起來,沒有了日常的勞作,仿佛人生的意義也就失去了。還好有個園子,可以讓他們有點事可做,消遣無聊的時光,也在某種程度上重拾曾經的生活方式。
太陽已經完全升起來了,整個大地都被照亮。除了樹林和街區的角落,道路、房屋也看得清清楚楚。外面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上班、上學,以及下樓晨練、遛狗的居民散布在小區、公園各處。許多聲音此起彼伏,自行車鈴鐺聲、汽車喇叭聲、談話聲、叫賣聲、風吹樹葉聲、店門開閉聲、狗叫聲、鳥鳴聲交錯匯合,從大街的東端一直延伸到西頭。
交通不便,遠離繁華的都市群,這里的人們仿佛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經濟的落后讓這個寒冷的小鎮更像是一個文明的角落、文化的荒原。在這里,時間走得很慢,日子就像緩緩流淌的小河,從不拼搶爭先,總是默默前行。
小城規模不大,橫豎幾條大道就把全部公路串聯起來。晚飯后,你可以信步走去,甚至在夜色未至時你就已經繞了城區一周。夜里的燈光并不絢麗,只是幾棟百貨大廈和小廣場星星點點的霓虹燈罷了,但行走其間卻能給人一種安寧和舒適的感覺。
在去江南求學以前的18年的時光里,我始終生活在家鄉的小鎮,對每個角落都無比熟悉。我可以準確地說出拐角那家飯店老板的生平經歷,也能告訴你下一路口的紅燈需要等多少秒。小鎮的一切,從花草樹木到建筑歷史,都已經深深熔鑄在我的內心之中,與我同在。
我喜歡小鎮的慢時光,在這里一切都不慌不忙,人們似乎無欲無求。家鄉見證了我的出生,看著我的成長與變化。窄巷的磚墻上還保留著我兒時的涂鴉;那棵為年幼的我遮風擋雨的高大的槐樹,已被從路邊移到了廣場;一排瓦房前的河溝,是我的紙船啟航的地方;老城門外的石橋,我曾在這里跌倒,至今橋上的石子還讓我覺得突兀難行。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我的記憶,蘊含著我一路走來的情感與體悟,時刻喚起我對過往的追懷和對生命的思考。走在小城的老街上,路旁的房屋和樹木,乃至腳下的磚石,在我眼里都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標志著某個人、某件事。走累了坐在石階上,朝巷子的盡頭望去,仿佛那里就是傳說中的時光之門,可以讓我穿越過往年華,重新經歷昔日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