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陽城縣人民醫院手術室 山西 晉城 048100)
下肢靜脈血栓是手術治療當中常見并發癥,主要是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期間,靜脈壁受到損傷,靜脈回流速度變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等因素造成,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較大。為此,在手術治療過程當中,為有效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就需結合手術治療的特點,來采取相應的預防護理措施,提升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為其取得最佳預后。在此次研究過程當中,為探討手術室預防性護理在擇期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當中發揮的臨床效用,以我院2019年4月—2020年12月患者展開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擇期手術患者,將其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此間,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納入實驗組實施手術室預防性護理。參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5:15,年齡28~78歲,平均年齡(46.39±14.61)歲。實驗組患者當中,男女比例為26:14,年齡29~80歲,平均年齡(45.48±14.6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經血管檢查發現患者血管壁有明顯損傷;③患者及家屬知曉并同意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①排除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異常,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②患者臨床資料缺失,各項指標不符合本試驗標準;③合并血管病變以及血栓史的患者;④服用影響凝血指標藥物的患者以及易過敏體質的患者。
對于參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實驗組則在參照組護理基礎上采用手術室預防性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首先在實施過程當中要盡量以患者上肢靜脈穿刺為主,穿刺期間,要讓具備豐富經驗的穿刺護理人員來展開穿刺工作,以此來有效避免在下肢穿刺過程當中,患者下肢長時間活動受限引發下肢靜脈血栓。如果在治療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對下肢靜脈穿刺,在穿刺期間應盡量選擇大隱靜脈為主,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復穿刺過程當中引起患者抵觸心理。(2)對于下肢靜脈血栓,造成此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導致。為此,在臨床治療期間,如果手術治療造成患者血液流失量過高,患者在血液不能及時得到補充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凝血,纖溶系統紊亂,提升血液黏度,致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為此,在手術治療過程當中,護理人員要時刻觀察患者失血情況,及時做好血液補充,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1]。(3)在護理期間,還需注重患者心理疏導,調整患者存在的負面心理,提升患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認知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帶動患者各依從性與配合度,保證護理方法更好的實施。(4)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要及時為其佩戴間歇式充氣壓力儀,分別放置在患者大腿以及小腿位置處,并配合相應的壓力指數,使用兩小時讓患者休息30 min,保證患者下肢靜脈完全排空后再進行充盈[2]。(5)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間,平臥過程當中,要指導患者適當抬高下肢,保證關節處于彎曲狀態。依次對患者大小腿進行推拿按摩,配合間歇式充氣壓力,直至手術治療結束。(6)在患者完成手術治療過程當中,要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結合患者病情變化特點,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干預方法,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3]。
分析在不同護理模式應用下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概率。護理質量:評價項目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專科技能、應急操作以及護患交流來進行比較,得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滿意度:分析不同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下患者對整體護理效果的滿意度指標,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好。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健康教育、專科技能、應急操作以及護患交流得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健康教育 專科技能 應急操作 護患交流實驗組 40 86.53±4.75 86.54±3.81 88.29±4.41 83.24±3.41參照組 40 76.22±4.23 79.82±3.23 80.42±4.54 77.45±3.42 t 10.251 8.508 8.043 7.582 P 0.000 0.000 0.000 0.000
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實驗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概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n(%)]
在臨床手術治療過程當中,造成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較多,其中,患者下肢長時間活動受限,保暖工作沒有落實、靜脈穿刺、手術麻醉等均會增加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在疾病發展過程當中,患者主要癥狀體現為下肢腫脹、疼痛、靜脈曲張的現象。如果采取的治療方法不及時,在病情持續發展過程當中,還會誘發腎靜脈堵塞、肺雙塞、下肢深靜脈功能喪失等現象,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4]。臨床研究顯示,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集中在手術治療過程當中,為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就是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過程當中,正確對存在的風險隱患展開評估,予以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加強風險因素的管控,實施相應的預防處理措施,以此來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在本次研究當中,通過予以患者不同的臨床護理干預措施,研究數據表明,在手術室預防性護理的應用下,基于手術室預防性護理的實施,從健康教育、專科技能、應急操作以及護患交流來進行比較,實驗組患者得分顯著高于參照組,患者護理質量更佳;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指標,相比于參照組,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更高;實驗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概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此次研究過程當中,通過手術室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在擇期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當中的應用,正確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過程當中存在的各類風險因素進行評估,以此綜合患者之間的個體化差異來為其提供相應的預防措施,從根本上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5]。
綜上所述,在擇期手術患者當中通過手術室預防性護理干預的應用,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滿足了患者臨床護理需求,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在護理期間為患者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滿足患者護理需求,配合手術治療方法,為患者取得最佳預后,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