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方
(上海市閔行區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103)
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在臨床中的占比較高,主要是指患者牙齦、牙骨質、牙周膜等支持組織出現疾患,進而對牙周組織健康及口腔健康帶來一定的威脅[1]。此類疾病的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該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步提升,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2]。相關研究顯示,導致中老年牙周病患者的主要因素為口腔衛生相關知識掌握不足、日常口腔護理習慣缺乏等[3。為將此問題進行有效改善,采取正確的口腔衛生宣教工作,并通過反復教育指導的方式,使患者認知程度能夠不斷提升。現報道如下。
2019年6月—2020年12月,選擇我中心就診的90例中老年牙周病患者,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組,一組為干預組(n = 45),組內包括男性20例,女性25例,平均(56.32±2.65)歲;另一組為對比組(n = 45),組內包括男性21例,女性24例,平均(56.28±2.6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診斷符合牙周病患病標準;年齡50~70歲;沒有接受過口腔衛生宣教以及牙周治療;對研究內容知情,并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標準:無法正常溝通交流,存在認知功能障礙;依從性差,中途退出研究。
兩組患者在接受初診時,均采用相同的診治方法,包括常規清潔治療、常規口腔衛生宣教等。對比組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均應用常規健康指導方法。而干預組患者應用強化口腔衛生宣教措施,內容具體如下:在初診時,指導患者正確使用牙間隙刷、牙線,并告知患者在生活中應當如何正確刷牙,常見刷牙方法包括Rolling法以及Bass法,按照每日三次的頻率進行操作,同時每次的刷牙時間需要控制在3 min左右。初診后1周告知患者需來中心復診,若患者依然存在齦下牙石或牙齦紅腫的情況,則對其施以牙根平整干預以及齦下刮治術,并為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健康知識手冊的發放,而后按照每周一次的頻率對患者實施隨訪工作,并在通話過程中逐步強調口腔衛生護理的重要性,使之認知程度能夠逐步提升,另告知其如何正確開展口腔護理工作,并將疾病的危害性、嚴重性不斷強調,使患者自我管理意識能夠逐步提升。
針對兩組患者在不同階段的牙齦指數變化做出比較分析,評價時間為初診、干預1周、干預1個月以及干預3個月。針對兩組患者在不同階段的菌斑指數變化做出比較分析,其評價時間與牙齦指數一致。針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對于疾病的認知度做出比較分析,具體內容包括疾病知識、口腔護理方法等,該指標內容主要通過自制問卷調查表匿名填寫的方式獲取,每項內容的最高分值均為100分,分值高,說明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程度更高。針對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作出評價和分析,同樣運用自擬滿意度調查表填寫的方式獲取,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每部分內容評0~25分,總分值為100分,若患者評分結果0~59分,則評價結果為不滿意;若患者評分結果60~89分,則評價結果為基本滿意;若患者評分結果90~100分,則評價結果為十分滿意,總滿意度按照基本滿意率+十分滿意率的原則進行計算。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初診時,牙齦指數評定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兩種不同干預方法后,干預組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階段牙齦指數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不同階段牙齦指數變化情況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初診 干預1周 干預1個月 干預3個月干預組 45 2.37±0.28 0.16±0.03 0.17±0.04 0.20±0.06對比組 45 2.35±0.30 0.38±0.11 0.62±0.31 1.02±0.41 t 0.3269 12.9436 9.6576 13.2750 P 0.7445 0.0000 0.0000 0.0000
初診時兩組患者菌斑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不同階段評定結果,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階段菌斑指數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不同階段菌斑指數變化情況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初診 干預1周 干預1個月 干預3個月干預組 45 4.38±0.21 0.41±0.11 0.43±0.10 0.46±0.08對比組 45 4.40±0.19 0.87±0.20 1.23±0.34 2.01±0.37 t 0.4737 13.5190 15.1426 27.4672 P 0.6369 0.0000 0.0000 0.0000
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的疾病認知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完成干預后再次評定,二者均有上升,干預組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疾病認知度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疾病認知度變化情況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疾病知識 口腔護理方法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組 45 62.48±2.98 93.54±2.24 63.07±2.44 93.25±2.71對比組 45 62.52±2.79 86.65±2.82 63.12±2.52 85.98±2.66 t 0.0657 12.8338 0.0956 12.8428 P 0.9477 0.0000 0.9240 0.0000
護理干預后,干預組總滿意度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總滿意度統計情況比較[n(%)]
導致牙周病產生的因素類型較多,屬于口腔疾病中極為常見的一種,該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比較多見,由于其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不足,自我管理行為較差,因此會造成臨床診治效果不佳等問題的出現[4]。為進一步改善這一問題,需實施有效的口腔衛生宣教工作。
在此次研究中,對于干預組患者實施了強化口腔衛生宣教工作,其產生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對其中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首先在患者接受臨床常規治療后,相關工作人員便開始指導其如何正確刷牙,并告知其在初診后再次復診的時間,從而確保患者能夠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5]。其次,當患者返回接受復診后,相關工作人員會通過不斷強調疾病知識、健康知識、口腔正確護理知識等方法加深患者印象,從而將其認知度不斷提升,再加上定期電話隨訪工作的聯合實施,能夠將其自我管理行為不斷強化,因此更加有助于診治效果的提升[6]。研究數據結果顯示,與對比組牙齦指數、菌斑指數相比,干預組均更低;與對比組疾病認知度、患者總滿意度相比,干預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在開展中老年牙周病治療和維護工作過程中,通過實施衛生宣教工作能夠對患者牙齦指數、菌斑指數良好改善,并且可以促進患者認知度的提升,因此對于改善患者滿意度能夠發揮積極作用,該方法具有可行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