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華
(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嘉定區中心醫院麻醉科 上海 201800)
全身麻醉是臨床常見的麻醉方式,當全麻起效時,患者會暫時失去全身疼痛感受,骨骼肌相對松弛,利于手術操作。但在術后麻醉藥物會被代謝或逐漸排出體外,患者神志及各種反射會逐漸恢復,這一過程通常稱為全麻后蘇醒期[1-2]。而蘇醒期后,患者會由于各種因素而對其心理、情緒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容易產生蘇醒期躁動行為[3]。蘇醒期躁動不僅影響患者心理狀態,同時也容易對手術傷口愈合、引流、睡眠與飲食等造成不良影響,從而會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康復效果、療效等[4-5]。所以臨床應采取積極有效地措施,盡量預防和減輕全麻患者術后躁動的發生。本研究將介紹從提升護理干預質量的方式改善全麻患者蘇醒期躁動及滿意度的應用方法和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全面手術治療的患者120例。所有入選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選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7.25±14.37)歲;胃腸道手術17例,肝膽手術15例、泌尿系統手術13例,婦科手術8例,其他7例。對照組患者共60例,男性29例,女性31例;患者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6.81±15.09)歲;胃腸道手術19例,肝膽手術16例,泌尿系統手術10例,婦科手術10例,其他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病情明確,且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均同意采用手術治療方案;②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手術類型符合全麻適用范圍;④年齡為18周歲以上,具有獨立行為能力;⑤既往無手術史;⑥精神正常;⑦未參與過類似臨床研究。病例排除標準:①因病、先天因素等無法正常溝通交流;②肝腎功能異常;③合并嚴重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④合并有呼吸、循環障礙;⑤凝血功能障礙;⑥依從性差;⑦病灶部位位于腦部等危險區域;⑧肌肉、神經功能障礙患者;⑨有其他手術禁忌證情況的患者;⑩實驗中轉他院治療患者;○ 11死亡病例;○ 12護理依從性差;○ 13因其他因素終止治療;○ 14術中發生嚴重呼吸循環障礙等突發情況;○ 15術中、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在術前了解患者病情、病史、過敏史等相關情況,對患者進行手術及麻醉風險評估,指導患者術前充分休息、根據具體術式進行相應的腸道準備。專業手術室護士配合手術醫師完成相應手術操作。術后及時將患者轉移至蘇醒室。常規應用心電監護儀,密切關注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全程細致化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具體方法:術前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勸解,指導患者及時排解相關不良情緒。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積極與患者語言交流,幫助患者擺放合適體位,指導患者放松身心,調整呼吸。術后及時將患者送入到蘇醒室觀察。注意調整蘇醒室溫度、濕度、光線等,保持蘇醒室內環境舒適。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躁動情緒,在出現情緒不穩時應及時溝通交流,盡量避免躁動行為發生。待患者麻醉蘇醒后,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水平時再將患者送入普通病房內。
根據患者蘇醒期躁動表現為患者進行蘇醒期躁動評分:若患者整個蘇醒期內均無任何躁動表現時評為0分;若患者蘇醒期整體較為安靜,偶爾發出喊叫、翻動行為或在有刺激時出現躁動為1分;若患者蘇醒期在無任何刺激情況下出現喊叫、拔管等躁動行為時為2分;蘇醒期在無刺激情況下出現強烈躁動行為為3分[6]。躁動評分結果為1、2、3分時均認為發生蘇醒期躁動。觀察統計患者蘇醒期躁動持續時間。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蘇醒期躁動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持續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持續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躁動持續時間/min觀察組 60 5.72±1.34對照組 60 7.44±2.05 χ2 5.4400 P 0.0000
蘇醒期躁動是全麻手術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表現為興奮、躁動、定向障礙等,可出現肢體無意識動作、無理性言語、哭喊、妄想等不恰當行為[7]。而引起全麻患者蘇醒期躁動的因素較多,比如術前用藥如東莨菪堿、阿托品類藥物均可引起全麻蘇醒期躁動[7-8]。術后一些不良刺激也可以導致躁動發生,如術后疼痛、氣管導管刺激、心理應激、制動不當等[9-10]。術后呼吸不暢,血氧指標降低也容易導致躁動發生[4]。而因蘇醒期躁動的發生,患者容易無端指責醫護人員,提出無理要求,也是引起護患矛盾、護患糾紛的常見因素[11]。
大多數情況下全麻蘇醒期躁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預防和干預。為降低全麻手術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本文觀察組在患者圍術期實施了全程細致化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明顯降低,躁動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由此可見,對于全麻手術患者在圍術期給予全程細致化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能有效改善患者蘇醒期躁動問題,降低躁動發生率的同時縮短躁動持續時間。
綜上所述,根據蘇醒期躁動的相關引發因素給予針對性的全程細致化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結合臨床常規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全麻手術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縮短躁動持續時間,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