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曉
我們追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全面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文化是民生福祉,更是力量之源,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十三五”期間,寧波全面推進“名城名都”建設,“書香寧波”“音樂寧波”“影視寧波”“創意寧波”建設初見成效,獲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為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有力的文化支撐。但是對標經濟發展水平及在全國所處的位次,對標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寧波還存在城市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不相匹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等短板。
展望新的發展階段,寧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文明風尚進一步濃厚”“成為精神普遍富足的先行市”等目標任務,明確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寧波要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為全國、全省提供先行示范,就必須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著重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把寧波打造成新時代文化高地和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鍛造強大精神內核。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只有用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廣大黨員群眾,才能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凝聚起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的強大精神力量。鍛造強大精神內核,就要深入實施鑄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建立健全各級黨委政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工作機制,完善理論宣講體系,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心走實。鍛造強大精神內核,就要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寧波紅色資源豐富,擁有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園、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有“浙東紅村”橫坎頭村、北侖霞浦“初心小鎮”等大量紅色遺跡,形成了以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為精神符號的革命文化。因此,寧波應充分利用獨特的紅色資源,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講好寧波的紅色故事,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切實守護好紅色根脈。優秀傳統文化是寧波寶貴的精神財富,鍛造強大精神內核,還要傳承弘揚好“四知”寧波精神,宣傳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植厚誠信經營、勤勞致富、回饋社會、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蘊。
弘揚新時代文明新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市民文明素質決定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質高一分,城市的形象就美十分。城市文明程度是一座城市的內涵,是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保障。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首先應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弘揚新時代文明新風。其次應加強道德榮譽體系建設,打響“愛心寧波?尚德甬城”等寧波名片,推廣“道德銀行”等寧波模式,通過完善法規制度,切實維護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者的合法權益,給予烈士子女、道德模范等群體更多關心關愛,營造好人有好報的社會氛圍。寧波曾取得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好成績,并明確要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這說明寧波既有良好的基礎,又有更高的目標。因此,寧波要以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牽引,通過完善標準化常態化的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機制,開展文明好習慣養成行動,提升城鄉居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最后應加強輿論宣傳體系建設,擴大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持續推進網絡空間治理,加大正面宣傳引導力度,營造尊德崇善的輿論氛圍。
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當前,寧波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從文化娛樂消費情況看,2019年,寧波城鎮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2090元,在消費支出中占比為5.5%,而農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只有694元,在消費支出中占比為3%,離省里提出的2025年目標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縮小城鄉文化服務差距方面,重點要協調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禮堂、鄉村書屋等文化載體作用,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推動文化人才、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對照“市有五館一院一廳,縣有四館一院,區有三館一院,鎮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禮堂”標準,寧波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如非遺館建設,除鄞州區、象山縣外,市、縣兩級均沒有非遺館。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高標準規劃建設各類文化場館,并通過數字化、社會化手段,提升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在文化服務供給方面,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行動,打造覆蓋全域的“15分鐘高品質文化生活圈”,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和“一人一藝”全民普及活動,為城鄉群眾提供更多喜聞樂見、普惠可及的文化產品。在提升文化品質方面,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品質追求日益增長,要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積極培育引進文化高端人才,加大對寧波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的支持力度,鼓勵更多原創作品在本地轉化,爭取更多全國性文藝活動落戶寧波,以滿足人民群眾更加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
提升城市文化氣質。寧波人文積淀豐厚,歷史文化悠久,孕育了以河姆渡為中心的史前文化、以天一閣為標志的藏書文化、以王陽明為靈魂的浙東文化、以“寧波幫”為代表的儒商文化等,催生了方孝孺、王陽明、黃宗羲等重量級的歷史名人。建設新時代文化高地,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必須培育具有寧波標識的城市文化氣質。對標海洋中心城市,深入實施基因解碼工程,推進建設海洋文化基因庫,提升水下文物考古水平,深入開展海絲、海防、海港遺存研究,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海博物館、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國港口博物館等一批海洋主題場館,進一步鮮明寧波海洋文化特色。對標東方文明之都,深入挖掘河姆渡史前文化、陽明文化、彌勒文化、藏書文化等寧波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系統推進天一閣博物館新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等文化地標建設,培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持續提升“書香寧波”“音樂寧波”“影視寧波”“創意寧波”建設水平,進一步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對標寧波在全國的城市定位,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高標準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加大城市宣傳推廣的力度,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和美譽度。
責任編輯:姚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