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人社部等八部門7月22日發布的《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平臺企業對勞動者權益保障應承擔相應責任。(7月22日新華社)
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權益保障問題卻一直成為制約發展的短板。新業態重新定義了工作和就業,勞動用工去雇主化、勞動關系靈活化的特征愈發明顯,從業者與企業、網絡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更加復雜,使得平臺從業者的權益保護面臨更多挑戰。一方面,快遞員、網約工、外賣小哥等與平臺之間通常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也就享受不到“五險一金”待遇。同時,一些平臺對于勞動者的休息權、勞動安全缺乏應有的重視。在系統算法與考核機制等多重壓力之下,外賣小哥往往爭分奪秒完成訂單,搶道、闖紅燈等違規行駛屢見不鮮,交通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對于這一問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7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以出行、外賣、即時配送等行業為重點,開展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等。近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出臺意見,要求各級工會聚焦解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建立健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
在有關部門切實履行職責,完善勞動保障法律制度體系,擴大勞動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的同時,也應厘清平臺企業責任,督促其保護勞動者應有權益。此次人社部等八部門發布的《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平臺企業對勞動者權益保障應承擔相應責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勢必引起廣大平臺對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重視,從而促使平臺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與公共服務形成完整閉環,共同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筑起權益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