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琴
在中華文化中,“氣”是一個重要概念,陽明《傳習錄》百余處“氣”的思想,不但可以從心性修養、精神能量、良知體認等角度去分析理解,還賦予了其心學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
《中庸》首章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作“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作“和”。在陽明看來,“未發之中”是體,是良知,“已發之和”,是用,是“致良知”,由此達至內在心性與外在的中和。
“氣亦性也,性亦氣也”,不可離開“氣”談“性”,喜怒哀樂是“性之情”,私欲客氣是“性之弊”。
“沖漠無朕,萬象森然”是天地萬物的“未發之中”;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和“發而中節”,是普通常人的“中和”境界。從華夏文明中成長的一個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中和”的價值理想。
正如陽明所說,“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如何成就每個人心中的“圣人”呢?撥開重重雜氣的氤氳,隨事就物“復其性之本體”,涵氣正心,是一條光明大道。
涵氣正心也是抵達“致中和”的道路。存養明達于心的精氣、定氣、正氣、浩然之氣,讓心之本體歸正,就像用清水洗去“迷住”眼睛的沙塵,讓沙塵隨著淚水涌出去。還要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養來,要“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要向內凝聚,存養夜氣,“勿忘勿助”,還要在日常問辨思索、存省克治中“一以貫之”,方能“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而“致中和”。
一顆中正平和的心,是培壅蓊郁大樹、養其生意暢達的土壤,也是一個人道德建設、情緒管理、修身養性的實踐氣場。涵氣正心并非偏安一隅守靜不動,而是把自己敞開在生動的日用常行中,檢視自己,提升生命,在“事上磨煉”,以“應變不窮”。陽明先生正是秉持“暗室一炬”的良知說,“靜亦定,動亦定”,成就了自己裁成輔相、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