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雯
早在2015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等部門就已聯合發文,認定203家博物館、紀念館為研學實踐基地。2016年,國家文物局又委托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湖北等省文物局開展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升活動,要求建立各省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項目庫,推進博物館研學活動的開展。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相關文件,要求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規劃設計專題研學旅游線路。在頂層設計推動下,博物館研學從教育活動開展的物質載體,到課程內容的研發設計,再到“游”“學”合一、文旅結合,已基本進入軌道,成為博物館教育中的重要項目,亦是寧波市博物館未來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博物館研學概念梳理及其特征分析
博物館研學,是由教育和文旅等部門聯合發起,立足于博物館資源,讓中小學生以集體參與的方式,在博物館場所開展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教育活動。根據教育部2020年統計數據,“十三五”期間,已遴選出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開發出6397門研學實踐課程和7351條精品線路,其中約有220家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作為“學”與“研”有機融合的博物館研學,已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民眾參與的重要文化項目。
博物館研學在研學旅行體系中獨具特色。2015年施行的《博物館條例》明確指出,教育功能在博物館功能體系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而博物館研學教育的施教人員、受教群體、研學內容等均相對成熟。博物館宣教部工作人員負責施教,社會公眾尤其是未成年人是主要受教群體,教育內容以博物館展陳為主線,通過對主題陳列歷史脈絡的梳理和具體藏品的品鑒學習,傳播與弘揚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教育途徑則有現場講解、專題講座以及各類體驗性活動與互動交流等。博物館內的社教教室與活動區域、展廳空間等則共同構成了研學教育環境。通過各元素的組合,基本構成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同時,博物館研學教育還獨具優勢:體現教育的公平性,為社會公眾提供平等的共享文化資源的機會;內容豐富多彩,涵蓋社會歷史、藝術、自然科技、地域民俗等,并可隨著臨展、特展的引進常換常新;具有自由開放的教育環境,將教育與旅游有機結合,可在互動游覽中學習等。
寧波市博物館研學教育推行現狀概述
近年來,寧波博物館研學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果。2019年,寧波共有4家博物館成為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第一批),分別為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寧波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其中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和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均被列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此外鄞州區的雪菜博物館、慈溪市的徐福紅木博物館、奉化區博物館等被列為寧波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0年,寧波市教育局發起寧波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精品線路評選活動,設計出八條研學線路,其中天一閣、保國寺、寧波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上林湖越窯青瓷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等在其列。
在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研學課程分為四大板塊,通過參觀游覽、知識競答、搭建模型、拓展活動四個板塊的有機組成,讓學生在游覽中學習古建筑知識,在體驗中感受榫卯結構的智慧,在拓展中體驗研學的魅力與活力。保國寺古建筑博物館以獨具特色的研學課程,成為寧波市博物館研學教育的先行者。
寧波市博物館研學教育推進的策略分析
根據寧波市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目前全市備案博物館總數為57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總量為13家。但這些博物館中,已啟動博物館研學教育,且成效顯著的并不多。博物館研學教育的進一步提升發展勢在必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工作。
進一步豐盈博物館研學的主題和內容。通常而言,博物館研學的主題決定于其館藏資源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與價值。應進一步深入開展對館藏資源的整理研究、文化梳理,厘清不同的主題及其發展脈絡,為研學教育的開展提供理論基礎與謀劃方向。同時,館內引進的臨展和特展也可成為研學主題和內容的重要構成。臨展和特展展出周期相對較短,主題和內容相對靈活多變,是博物館研學教育的有益補充。
進一步加強研學課程的設計開發。研學課程的專業性、趣味性、參與度直接影響著博物館研學教育的質量。專業的研學課程更能體現博物館研學的教育屬性。建議研學課程的設計開發參照“前置課程+實地探訪+體驗式課程”的模式展開。緊密圍繞研學主題,做好前期知識儲備;以趣味性、參與度高的實地探訪,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認知;在體驗式課程中,進一步升華提煉,實現研學效果最大化。
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研學教育的外延。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展示與宣傳的重要陣地,其教育活動不應局限于場館之內,而應將全大市文物資源融進其研學教育體系之中。寧波市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寧波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行列;2016年,上林湖越窯遺址、永豐庫遺址、天童寺、保國寺被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點)總量達611處,其中國保單位33處、省保單位87處、市保單位10處、區縣(市)保單位481處,另有文物保護點1087處、“三普”(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6349處。各博物館應立足自身特色,梳理匹配相契合的文化遺產資源,將研學教育從館內延伸到館外,更好地推進城市文脈與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教育。
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研學教育隊伍建設。專業的施教隊伍是研學教育質量的保障。建議立足于博物館宣教和科研專業人員,組建和培養一支研學教育隊伍,既能開展生動的現場講解和參與性活動,又能開設專業的專題知識講座。同時加強施教人員的繼續教育,通過“導師制”“培訓制”“人才引進制”等系統提升措施,鼓勵施教人員鉆研業務、提升專業素養,以扎實的理論基礎、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開展優質的博物館研學教育活動。
進一步推進研學教育產品研發。結合研學教育課程,適時開發專題研學教材、模具、繪本、文創產品等,成為研學教育的有益補充,讓博物館研學課程更具特色與趣味,并通過代表性教育產品打響研學教育品牌,讓博物館研學教育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作者單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