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君 蘆欽

習近平總書記在《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一文中強調,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作為浙東紅色熱土,寧波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也是新時代紅色精神的實踐地。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張人亞黨章學堂、塘溪沙氏兄弟故居、鎮海海防歷史紀念館等眾多紅色景點,成為寧波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各方合作發力,兼顧保護和開發、傳承和創新,寧波正在將“紅色記憶”轉化為“紅色產業”,并初步形成了涵蓋游憩、演藝、影視、研學、民宿、康養,以及體育運動、直播電商等多業態的紅色文旅產業集群。
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
將紅色景點與當地知名旅游地標打包為旅游產品,受到國內游客以及文旅運營商熱捧。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通過該平臺預訂紅色景區門票的人數同比增長208%,較2019年上半年增長35%,其中“80后”“90后”占比達七成。除了打好情懷牌、風景牌,紅色資源的產業化也離不開“硬件”建設與“軟件”創新。
一方面,注重蘊藏紅色記憶的“硬件”建設。實踐證明,依托紅色文物來發展紅色旅游,可以有力促進紅色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增強地方文旅開發的內涵魅力。例如,今年文旅部、中宣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該線路連接起了全國大部分紅色景點資源。各地文旅部門也逐步從抓自然資源的開發轉變到重視紅色文旅的協調發展上來,形成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另一方面,注重重溫紅色記憶的“軟件”創新。開發紅色資源時,應注意其運營目標和價值導向,在注重經濟效益、挖掘歷史意義的同時,突出價值引領作用。目前,一些紅色景點存在著文化資源挖掘不徹底、平面化和同質化嚴重、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產品形式單一等現象,也缺乏新興媒介渠道和品牌特色競爭力。為此,必須立足于寧波整體紅色旅游資源,以紅色產業為“輪”、紅色記憶為“魂”,深挖紅色基因特征,創新紅色文旅產品,提升文旅資源開發層次,實現寧波紅色基因傳承者、宣傳者、踐行者的有機統一。
豐富業態品質推動產業發展
紅色產業的形成,包含紅色資源與紅色文旅兩大環節,兩者相輔相成。目前,寧波紅色景區的受眾以本地和周邊人群為主,他們對寧波革命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從中老年群體和研究者群體,逐漸擴大到家庭親子游、高品質深度游、“95后”“00后”“Z世代”青少年戶外游等具有特定需求的文旅消費群體。寧波紅色文旅的服務模式,呈現出多元化、時尚化、社群化、數字化的發展態勢。
以“紅色+文創”增強紅色文旅的參與感。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客群推出適合的產品,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紅色基因的傳承,使黨史教育可親可近,與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貼得更近。例如,華師大寧波藝術實驗學校學生用折紙制作河姆渡遺址全景;江北區慈城馮定故居的馬哲書局開辟專門展室,陳列由大學生制作的紅色主題文創產品,如刻著“青年的自我修養”字樣的徽章,中共歷次重大會議會址建筑造型書簽等。通過生活物品的方式呈現,用設計語言、鮮活色彩,對紅色資源和相關文旅元素進行“鏈接”“提煉”,既體現出紅色文化莊嚴厚重的特點,又和年輕人現代審美口味相契合。
以“紅色+研學”聚合紅色文旅的體驗感。研學旅行作為目前師生普遍參與的文旅載體,是活化紅色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為很多單位開展團建的首選節目。市文廣旅游局發布首批5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10處紅色旅游教育基地和10條紅色旅游線路,市總工會發布10條職工紅色走讀線路,市教育局推出首批8條研學精品線路,其中以“追溯紅色基因、探尋紅色印記”為主題的紅色精神之旅線路包括四明山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梁弄橫坎頭村、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同時,區縣(市)也推出豐富各異的紅色線路。例如,海曙舉辦“紅色走讀守初心、為民辦事踐承諾”活動;余姚推出首批22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包括丹山赤水紅色旅游基地等;鄞州推出22處紅色勝跡、8條紅色之旅精品線路,并啟動“童心向黨”學黨史主題實踐暨“致敬先鋒、紅色尋訪”研學活動,充分發揮紅色之旅精品線路資源優勢,開展“我與先鋒合個影”“黨史故事我來講”“我向黨旗敬個禮”等各校特色活動,汲取奮進力量。
以“紅色+劇場”創設紅色文旅的代入感。“劇本殺”、室內情景劇、先鋒戲劇等,通過結合紅色主題的情感沉浸和劇情推理,已經成為紅色文旅領域的新興產業業態。其中,《覺醒年代》《大決戰》等主旋律佳作推動全國掀起一股“紅色劇本殺”熱潮,“劇本殺”線下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例如,福州古城遺址公園《兵臨城下》、長沙圖書館《與妻書》等,以諜戰題材的陣營本或者紅色主題的情感本將家國背景和可玩性結合起來,形成當地文旅品牌。寧波也涌現不少“紅色劇本殺”活動,以及原創紅色話劇《張人亞》、原創先鋒戲劇《聽?見陽明》、校園民國話劇《四明銀行1938》《四明公所》等優秀作品,加深了民眾對寧波紅色資源以及歷史人文的感知度。
以“紅色+園區”構建紅色文旅的場景感。對紅色資源的集成式開發運營,既需要對歷史底蘊進行縱向挖掘推廣,也需要將其與周邊文旅資源或同城其他紅色文旅資源進行橫向聯動,通過全景式展現和技術支撐,形成紅色文旅的場景規模效應。例如,今年7月初,華東地區首座紅色文化高科技主題公園——方特東方欲曉正式開園。園區策劃六大歷史主題區域,通過AR、VR、高清巨幕、球幕等前沿技術,將紅色經典和英雄事跡打造成《巾幗》《鐵道游擊》《歲月如歌》等系列互動體驗項目,演繹中華民族尋求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的近現代歷史,讓游客全方位感受紅色文化。
盤活“紅色記憶”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今年6月召開的寧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是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設的第一程,“要著力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守牢紅色根脈,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建設全國文明典范城市”“要加強引導發動,形成共同富裕人人共建、人人有責、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紅色文旅產業起著引流量、聚消費的重大作用,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有效渠道。
樹立跨界思維,推動紅色資源與藍色資源有效銜接,發揮紅色文旅產業在融合寧波特色產業鏈中的內在作用。在寧波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的進程中,“紅色+”充分融入各行各業,對于提升城市軟實力、改善寧波國際營商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一要推動紅色文旅與都市旅游、工業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旅游融合發展,積極打造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二要嵌入制造、港航貿易、新材料等寧波優勢產業以及動漫、手游、電競、直播等新業態,推動紅色文旅的大眾化實踐。三要發揮旅游業穩增長、保就業、促消費作用,重點是發揮紅色文旅綜合帶動優勢,爭取將寧波紅色文旅線路整合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文旅產品體系,共塑品牌形象,共享市場流量,形成紅色文旅“集團軍”效應,使寧波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之一。
完善用戶思維,推動紅色資源與橙色資源有效銜接,發揮紅色文旅產業在嵌入城市未來發展中的時尚作用。要加強紅色旅游資源保護利用,將發展紅色文旅與寧波城市更新工作相結合,進一步探索城市特色街區改造與紅色文旅發展新模式,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例如,探索“紅色+歷史文化名街”,以老外灘、南塘老街等街區為載體,挖掘其文化要素、歷史要素、紅色要素,吸引更多民眾參觀學習。同時,基于全省數字化改革,紅色文旅的數字化轉型和大數據、5G、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為行業注入新活力。一要有效樹立盤活紅色文旅資源存量的平臺思維,擴大紅色文旅市場增量的技術視野,引導培育寧波云上文博、數字紅色博物館等新興業態的時尚社群,加強紅色資源和文旅IP開發的粘連度,用大數據建立激活紅色資源的反饋機制等。二要不斷提升紅色旅游景區能級,支持紅色旅游景區及場館運用數字全息、VR等技術發展全景旅游、沉浸式旅游,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打造紅色數字家園。三要鼓勵紅色旅游景區、場館推動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解決老年人參觀運用智能技術困難,打造“家門口的紅色好去處”。同時,考慮制定寧波地方的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建立與城市大腦協作的寧波“紅色資源名錄庫”,并明確政策保障。同時建立寧波紅色資源保護和文旅發展專項資金,在紅色文旅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紅色研學旅游、紅色旅游宣傳推廣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進而扶持紅色文旅產品創意和生產領軍企業、開發紅色文旅多層次IP等,以有效激活寧波紅色基因。
(作者單位:寧波市濱海城市文化研究院 寧波市體育局)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