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浙江省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0多年來,這片熱土不斷煥發出新的開放活力。
1984年初春,鄧小平發表關于對外開放和特區工作的重要談話。隨后,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決定進一步開放包括寧波在內的14個沿海城市,并實行10項特殊政策。這10項政策中,有一條就是允許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座談會甫一結束,寧波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戰略安排,并著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選址。市委、市政府及市有關部門負責人沿著北侖深水岸線,依次考察了大榭、鄔隘、高塘、梅墟等地,篩選適宜作為開發區的區域。經過多番篩選,最后定址老市區以東小港地區。
1984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復《關于寧波市進一步對外開放規劃的請示報告》,批準設立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確定其范圍為北侖小港3.9平方公里的區域,地域界線為:西起金雞山,東至牯牛嶺、門城山脊,南自烏巖山,北臨甬江口及金塘水道南岸。1984年10月22日,根據國務院批復,寧波市委決定成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抽調一批干部迅速展開工作。第二年農歷大年初一,由60多輛翻斗車、鏟車、起吊機、裝卸車組成的中國第十三冶金建設公司的施工隊伍從上海趕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此肇建。1985年3月,小港橫水山傳來爆破聲,千人大軍會戰“六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拉開序幕。1985年底,全長16.9公里、連接市區和小港的二級公路——江南公路竣工,大大提高小港通往市區的車輛通行能力。至1987年底,經濟技術開發區“六通一平”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同時,實行多項配套改革,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初步形成良好的軟環境。1985年6月15日,《寧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暫行條例》《寧波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土地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和《寧波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實施辦法》由浙江省六屆人大常委會十四次會議通過發布。之后,開發區管委會根據省人大授予的職權,陸續制定和公布了不少開發區的行政管理規定。寧波開發區地方性法規的陸續發布,使開發區投資有法可依,有力改善了開發區的投資環境。
1985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主持召開加快寧波經濟發展現場辦公會。時任市委書記葛洪升在會議上提出把整個北侖都作為開發區的建議。對此,會議予以積極回應。同年11月23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加快寧波經濟開發問題會議紀要》,要求國務院特區辦公室商經貿部等有關部門確定這個問題。同年12月10日,國務院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就寧波在開發建設中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作了協調,提出設立北侖港工業區的設想。1986年12月11日,國務院批準建立北侖港工業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區內興辦的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和外商投資企業享受開發區同類企業的優惠待遇。1989年,美國陶氏化學在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浙江太平洋化學有限公司,開創世界500強企業在寧波投資之先河。
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塑、印尼金光、韓國三星、寶鋼、吉利等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1992年10月,國務院再次批準將原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北侖港工業區的重點開發區域合并,統稱為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調整為29.6平方公里。
1993年,開發區管委會遷到寧波港畔,建設重點也移至港口腹地區域。依托大港的優勢,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廣受海內外矚目的投資熱土、中國對外開放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成為浙江省、寧波市改革開放和吸引外資的戰略重點。隨著境外大企業的引進,開發區逐步形成以石化、能源、鋼鐵、造紙、汽配、造船為重點的臨港產業集群。其中,石化工業成為支柱產業。外商的進入,帶來資本、項目、產業的融合力,驅動著當地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其間,開發區抓住推進大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兩個重點,設立有區域特色的各類工業小區,開發建設和吸引外資保持穩定增長。2000年以來,隨著重大項目相繼落戶,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取得重要突破,臨港大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迅速集聚。
2001年7月27日,市委專題研究有關開發區的重大問題,進一步明確開發建設目標定位。2002年底,市委批準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北侖區實行兩區融合發展體制,開啟新一輪大規模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呈現跨越式、突破性發展的勢頭,壯大了石化、現代紙業、汽車及零配件、裝備制造業等優勢產業規模,全面加快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良好的軟硬件投資環境,逐步孕育了較為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下一步,開發區將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材料、汽車電子等產業,努力發揮全省、全市對外開放的戰略重心和新的經濟增長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