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7月19日上午7時40分,在謝家路村的綜合智慧室,25個監控視角組成的偌大視頻畫面中央,突然彈出一個紅色提示框。點開提示框,工作人員發現一條小河的河面上漂浮著一些樹葉、垃圾。幾分鐘后,這條信息被處理成一份事項單,快速流轉給了責任片區的網格長。當天,河面就被清理得干干凈凈。
類似的場景從去年底開始,已成為謝家路村數字化治村的日常。自2019年國家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以來,鄉村整體智治的探索風潮席卷廣袤農村。如何以微成本提升基礎設施,如何讓數字化建設接地氣,真正對接上農民的需求,成為此中不能不破的命題。為此,謝家路村立足村委會與村民之間的關系和需求,緊扣鄉村治理中的熱點、難點,巧借力量,實踐出一條小投入大聯動的新路。
總體框架:立足村需 “小板凳”全面升級
謝家路村位于余姚泗門鎮,曾因“小板凳群眾工作法”聞名全國。在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共有近200家企業,生活著1763戶家庭,有4700多名常住人口以及3000多名外來人口。轄區面積大、企業多、人口密集帶來的種種問題貫穿了謝家路村治村的始終。
這些問題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疫情防控之初,寧波市提出‘十嚴要求‘六道防線,外來人員是重點防控人群。當時,村里關閉了所有出入口,只保留了一個檢測點進出,但由于謝家路村轄區面積大、大小道路四通八達,仍然有個別外來人員趁半夜從小路進來。后來,村里不得已與房東簽協議,在出租房門上貼封條,要求撕毀封條必須報告,才實現了有效管控。”泗門鎮黨委副書記、謝家路村黨委書記杜海軍說。雖然疫情防控的效果較好,但村里為此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人力、精力,讓有著眾多光環的老牌先進村開始反思并重新審視自己的治理方式。“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海戰術不高級,與現代文明村莊的治理要求格格不入,‘小板凳群眾工作法迫切需要升級。”杜海軍笑言道。
但路該怎么走?圍繞“紅旗在謝家路村怎么飄得更高更好?”“什么樣的鄉村才是振興的模板?”“如何創新才能滿足新時代新型農民的新需求?”等問題,謝家路村兩委班子進行了一系列走訪和調研,總結得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之一是要厘清村委會與村民的關系,找準村民最直接的需求。
“經過反復論證,我們覺得目前謝家路村必須滿足的群眾需求主要包括村民對居住環境和居住品質的提升需求,村民辦理各類證件、手續的服務需求,以及面對各類矛盾問題時的解決需求。而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滿足這三大需求必須靠智慧化、信息化的手段來推進。”杜海軍說。
從去年開始,以三大需求為著力點和出發點,謝家路村不斷探索村莊智治模式,打造“小板凳群眾工作法”2.0版——“智慧板凳”,建起“村莊大腦”。
“村莊大腦”由綜合智慧室、大數據庫和智治閉環流程三部分組成。綜合智慧室是整個村莊的智慧樞紐,它鏈接了黨建智慧平臺、“e寧波”管理平臺、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臺、網格管理平臺、平安村居、即時呼叫系統等多個市級平臺、子平臺以及智能設備,事關村莊的任何數據都可以流轉到這里進行處理。
大數據庫的搭建與綜合智慧室同步。謝家路村開展了一次全方位大調查,排摸全村的房屋、人員、企業、道路、河道等基本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和來自政府各部門的數據全部導入綜合智慧室的數據池,為以后進行分級管理做準備。
此外,謝家路村還升級打造村民客廳、便民服務中心、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服務點,構建智治管理閉環服務流程,解決綜合智慧室和上級部門流轉、群眾反映的各類事項,全面提高村莊智治水平。
基礎細胞:突出重點 數字化助力破難
7月20日,在謝家路村一處出租房門口,外來務工人員吳以霞從口袋里掏出手機點了點,門就自動開了。“村里大部分出租房都裝了智能門鎖。有了這個鎖,租房不用找房東,出門不用帶鑰匙,省了很多麻煩。”吳以霞一邊進門一邊介紹道。
針對2020年疫情防控中的痛點,謝家路村委托轄區企業開發智能門鎖,解決外來人口管理精準化問題。以智能門鎖為基礎,謝家路村搭建了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是一個管理平臺,同時也是一個租房中介平臺,謝家路村80%的出租房源都能在這里找到。
“外來務工人員在平臺找到合適房源后,不需要聯系房東,只要按照平臺的提示輸入自己的身份信息和工作單位,然后把租金打入平臺公共賬戶,就能通過刷身份證或是手機藍牙開門入住房間。”杜海軍說。
租客出入方便不說,房東也省事,不僅免去了跑來跑去收房租的麻煩,租金也有保障,再也不會發生房客跑路租金泡湯的情形。更為重要的是,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臺將外來人口的數據共享給公安機關,實現了對外來人口的精準管理。可以說,實現了三贏。
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平臺是綜合智慧室的子平臺,類似的智治“基礎細胞”在謝家路村一共有12個,共同支撐起“村莊大腦”的運行。
設在村委會一樓大廳的村民客廳是“村莊大腦”的“接收系統”,所有綜合智慧室流轉,上級部門轉交,村民、黨員直接反映的問題,都必須經過村民客廳梳理分流,形成網上流轉單,然后進入智治閉環流程完成處理。
平安村居系統是“村莊大腦”的“智慧雙眼”,480個攝像頭遍布村莊的公共區域以及村民的庭院,一旦發現道路河流不干凈、占道停車、違規遛狗、聚眾鬧事等現象,系統的圖像識別功能就會自動彈窗報警,提醒綜合智慧室的工作人員及時處理。去年11月10日,90多歲的嚴幼姑在自家小院里摔倒,這一畫面被監控拍到后觸發自動報警,巡邏人員5分鐘內趕到嚴幼姑家中扶起了老人,讓外出打工的子女萬分感謝。
即將投用的智慧泵站是村莊的“防洪衛士”,它利用傳感器將水位信息接入綜合智慧室,全天候自動檢測預警并遠程操控泵站運行,在水位超界限時實現“一鍵排水”,大大提高了泵站的工作效率,也減少臺風天操作人員的安全風險……
如此大范圍的基礎設施提升花費高嗎?杜海軍告訴記者,目前所有的平臺搭建以及設備投入總共只花費了60余萬元,是真正的微成本、小投入。怎么做到的?“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借了力。”杜海軍說。比如,智能門鎖系統村里沒掏一分錢,企業的贏利主要來自租客每個月15元的服務費。平安村居的攝像頭以及平臺搭建也是免費的,村里多次與余姚市電信局對接,成為余姚打造“電信版”數字鄉村品牌的試點,電信局免費承辦了一切。包括剛剛完成的路燈改造工程,村里將主要道路的鈉燈全部換成節能燈,預計電費將下降2/3。改造前,村里就跟企業在招標合同中約定,改造費用和后續維修費用都由企業承擔,節省下來的電費村里跟企業三七分成。經過測算,這次改造全年能為村里節約電費和路燈維修費15萬元以上。
神經網絡:化解矛盾 打造和諧鄉村
如果說綜合智慧室、大數據庫和閉環服務流程是謝家路村鄉村整體智治的骨架,12個智慧化治理項目是血肉,那么網格就是神經系統。“如何讓智治為網格賦能,建立起廣域覆蓋、快速處置的智慧網格模式?我們做了三件事。”杜海軍說。
謝家路村原先有4個網格,但是每個網格過于龐大,管理難以跟上,這是農村網格化管理的通病。謝家路村根據實際情況,將網格數量從原有的4個細化為12個,使每個網格管理更細致、服務更高效、處理問題更快捷。村里為每個網格設置一名熟練掌握數字化設備的網格長,同時將對講呼叫設備、全域巡邏車配備進網格。一旦發現問題隱患,網格長可使用設備“一鍵呼叫”,巡邏車輛3—5分鐘內可趕至現場處置。“從去年底實行智治以來,謝家路村一共發生了16起突發事件,全部被及時處理。”杜海軍說。
以智治為理念,謝家路村同時對“小板凳群眾工作法”的說事形式進行升級。在線下“小板凳”說事亭的基礎上,謝家路村創新說事形式,支持村民通過掃描二維碼將圖片、音頻、文字等信息上傳至“紅鋒泗門”黨建平臺,實時上報矛盾糾紛事件,鼓勵村民對涉及鄉村管理、環境衛生、教育文化、鄰里關系、婚姻關系等方面的各種矛盾現象暢所欲言,實現隨時說事、隨處說事、大小矛盾皆可說事。此外,謝家路村確立每月10日為村民說事日,組織村班子、網格長通過視頻直播、語音交流等方式與村民共同討論重大糾紛事件,眾籌群眾智慧,化解群眾矛盾。
除了升級說事形式,謝家路村還進一步延伸“小板凳”的觸角,將“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實到企業和村民身邊。在原先為村民提供社保、計生、民政等代辦服務基礎上,謝家路村向上級爭取試點,增設廚余垃圾、醫保、建房、戶口遷移、老年證辦理、項目審批等農村高頻次事項辦理點,采取“代辦點+自助服務終端+網格員服務”模式,打通農村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使群眾“最多在村跑一次、跑一地”。
“在探索未來鄉村智治新模式中,我們有三點體會。”杜海軍說,一是鄉村實現有效治理必須堅持黨建引領,這樣才能凝聚起村級治理的強大合力。二是實現社區式的精準管理必須引入智慧化手段。這是新時代、新形勢下農村發展的趨勢,也符合新型農民的需求。三是鄉村治理要有體系標準,除了應該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中不斷總結經驗,更要在法律層面進行深入探討,形成制度合力。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