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棋
鄉村會“思考”,治理才高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伴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數字化時代給鄉村治理帶來重大發展機遇,推動了鄉村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在鄉村數字治理探索方面,寧波走在全國城市前列,像鄞州的“掌上智村”、寧海的“村民e點通”、余姚謝家路村的“智慧板凳”等,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有效提升了寧波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但和城市相比,數字信息在農村基層的應用依舊存在著不少障礙,理念轉變困難、信息基礎薄弱、內生動力不足等短板問題還較為突出。筆者認為要讓數字技術真正在鄉村落地開花,需要做到“四個新”。
一是樹立新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日前,國家網信辦發布的2020年《數字中國發展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到3.09億。數量如此龐大的網民群體,為開展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要學會打破思維定式,從封閉式管理走向開放式管理,從依靠經驗轉向數據分析,從被動處理轉向事前預測。同時,要增強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和本村事務的意愿與能力,引導政務“網上辦”、村事“網上議”、意見“網上提”,真正開啟“由下而上”的現代鄉村治理模式。
二是做好新基建。互聯網等新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數字治理的基石。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但相對于城市信息數字化發展腳步,鄉村數字資源建設呈現普遍滯后、資源利用率低下的狀態。2019年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到,到2025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加大對數字鄉村的經費投入,適當增加數字鄉村建設的硬件、軟件、服務等信息設施的投入比重。就寧波而言,鄉村光纖和4G網絡已實現了全覆蓋,達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標準,但像公共觸摸屏、信息公開屏等終端尚未廣泛配備。為此,要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圍繞鄉村公共管理、自治協商、綜合治理等場景應用,支持鄉村基礎設施與服務終端數字化改造,特別是對山區、海島的一些偏遠鎮村,按照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原則,重點給予政策扶持和資源配給。
三是培養新人才。人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素,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推進鄉村數字治理的關鍵。在一些村莊,不管人口結構如何,只要有一到兩個熱心的年輕人,就可以讓數字治理平臺實實在在為村民服務。為此,要做好“增量”,選派一批懂信息技術的青年干部,到鄉村幫扶數字化建設。通過深入實施“兩進兩回”工程,鼓勵青年人才、鄉賢人士等群體回村發展鄉村產業,帶動村民群眾共建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要做好“存量”,將數字化技能培訓納入村民培訓工作,發揮遠程教育、網絡社交平臺作用,培育一批具備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應用能力的新時代農民。
四是探索新模式。數字工具說到底還是工具,只有使用才能發揮效用。寧波的農村,大大小小,情況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有的村莊本身產業較為發達,有大量外來人口流入,數字化范圍就不僅是本村村民,還要涵蓋外來人口。像余姚謝家路村針對村里外來人口多,開發推廣“智能門鎖”應用,實現了對租房情況的監控,也減少了租房糾紛問題。而有的村莊人口流失嚴重,為避免資源投入浪費,數字鄉村建設暫時就不需要開發過多應用,能滿足現有村民基本需求即可。因此,應鼓勵各鎮村結合當地區域特點、人群特征、文化特色等因素,針對性地設計數字治理體系和治理內容。
“鄉村治,天下安。”數字化治理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在數字信息為鄉村治理賦能的道路上,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大基建投入,培育人才隊伍,發揮科技效能,使數字信息為鄉村治理賦予更多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胡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