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區委改革辦
近年來,江北區政協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民政協新定位,聚焦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高質量打造“委員議事”平臺,推進“委員議事”“一件事”集成改革,讓政協委員“既議大事、又議小事”,推動一批民生難題通過“委員議事”得到解決,為加快推進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凝聚強大合力。
從“細”處著手規范議事協商程序
規范平臺建設。江北區委發文《江北區政協開展“請你來協商·委員議事”平臺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區政協出臺《政協寧波市江北區委員會關于建立“雙周協商”“委員議事”制度的實施意見(試行)》和《江北區政協“委員議事”“一件事”集成改革實施方案》,按照“議”有主題、有主體、有平臺、有程序、有成效等目標要求,根據“一件事”集成改革流程,對“議題確定、調查研究、議事開展、成果報送、跟蹤問效、質量評價”等環節進行細化規范,構建全環節覆蓋、脈絡清晰的議事工作閉環。
規范選題擇事。議事主題由江北區政協專委會、聯委會、各界別等提出,特殊事項也可由委員或委員聯名提出,經主席會議審定,列入計劃執行,全年不少于35場次。截至目前,已開展85場次,切實解決了費市家苑12年未通天然氣、慈城北部山區6個村長期未能實現大管網供水、杜姚線二期沿線無路燈、老舊小區改造等一批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揪心事。
規范協商程序。堅持“不調研不協商”原則,在做好議事準備后,科學安排調研時間,針對性挑選調研人員,精心制定調研計劃,深入一線查實情、深入群眾聽民聲、深入研討出真知,形成推動議題解決的初步方案,并組織協商建言,經群眾、委員和多部門反復協調溝通后達成共識。如杜姚線二期沿線無路燈問題,因影響群眾夜晚出行安全,區政協專門安排委員實地調研,在與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衛健局、屬地街道等協商研討后,組織開展“委員議事”活動,一同為響應老百姓出行需求、改善出行條件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規范協商性質。“委員議事”協商活動,一方面體現了政協特色,充分展現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專門協商機構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能議事、能辦事,議得成事、辦得好事”的基層治理特點。如為破解老小區加裝電梯難問題,區政協委員各方奔波,多方協商,先后參與協調50多部電梯的加裝問題,使百姓切實感受到“政協很近、委員很拼”。
從“小”處著眼精選民生議事主題
黨政“點題”。堅持“為民協商”理念,將切入點小、關聯度廣、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關鍵小事”作為重點開展協商。如將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居家養老服務、便民設施提升、“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醫療改善等問題納入協商。
委員“薦題”。以“五進五聯”和“三服務”活動為抓手,區政協委員主動發現群眾身邊的難事,特別是群眾呼聲強烈的、急難愁盼的民生小事。此前,區政協孔浦街道聯委會在“三服務”活動中發現,一些無物業管理老舊小區的大樹無人修剪,遇極端惡劣天氣易傾倒、電線纏繞存隱患,因此選取“老舊小區樹木修剪加固”作為議事主題納入協商,進行解決。
群眾“出題”。以“委員接待日”“界別活動日”等活動為契機,主動邀請群眾“吐苦水”。前洋e商小鎮委員會客廳的10位政協委員長期以來積極踐行“請進來”工作,疫情防控期間,有不少群眾專門到會客廳反映區域農產品銷售形勢嚴峻問題,區政協委員迅速反應,帶頭購買,并選取“助力暢通疫情下全區農產品銷售渠道”作為議事主題納入協商。
從“實”處著力確保議事成果有效
調查“蹲”下去。從謀劃調研、組織協商到跟蹤落實,環環扣“實”,真正做到“解剖麻雀”,把問題搞清楚,把建議提到位。以費市家苑小區12年管道煤氣未開通問題為例,區政協委員認真謀劃組織調研,與群眾探討、與社區溝通,查閱12年來相關資料,赴區住建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江北工業區管委會、燃氣公司、村委會等開展10余次座談協商,經過3個多月前期調研和各項準備,通過議事活動與群眾及各部門達成共識,成功推動小區管道煤氣的開通。
研究“深”進去。充分發揮政協“智囊團”優勢,深謀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到意見建議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為進一步提升江北區調解員素質,來自法律、教育、企業等各行業的區政協委員基于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國內外文獻資料和先進地區做法,深入分析全區調解員隊伍建設的問題和不足。在議事活動中提出要建立調解學院,專業化培訓調解員,以及提升街道、村(社區)等基層調解能力等建議,并對課程設置提出了專業見解,有效推動江北區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建立調解學院。同時,區政協委員們積極為“江北區人民調解基金”捐款21萬元,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成果“釘”出來。每次“委員議事”協商后,區政協形成專題協商紀要,報送區委、區政府領導簽批意見,并納入區委年度目標任務考核,同時制定評價辦法,邀請第三方開展成效評價,注重全面融入數字化改革和黨政整體智治,以數字化改革促“委員議事”工作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