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當今世界已有不少國家在其新聞相關法律或者司法判例中確認了被報道者的回應權。相比傳統侵權法對被報道者受侵害的救濟,回應權制度有其獨特功能,對于新聞自由與名譽權之間的平衡保護和沖突緩解頗有助益。結合我國新頒布的《民法典》第1028條規定,對“準回應權”進行分析解讀,并強調在司法實踐中需注意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事實報道和意見評論、行使期間和行使方式、舉證責任和法律效力等相關問題。
關鍵詞:回應權 被報道者 新聞自由 名譽權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已然來臨。國家社會各領域產生海量的新聞信息,實現彌散性、即時性、持續性的新聞傳播,這對保障言論自由、公眾知情權以及發揮輿論監督等意義重大。但與此同時,一些失實報道常常對被報道者身心和名譽造成嚴重損害,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和財產權益損失。因此,如何在維護新聞自由和保護被報道者名譽權之間保持平衡、緩解沖突,已成為新聞法學理論研究和媒體實踐的熱點和難點。許多國家都在其相關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確認了被報道者的回應權,作為緩解新聞自由與被報道者人格權沖突的一項重要制度。
回應權是指新聞媒體報道所涉民事主體要求同一媒體提供版面或時段,就錯誤不實或偏頗不公的報道內容,無償刊載或播送其說詞或辯駁的權利。例如,某報紙有關某人的報道內容失實,給某人的名譽帶來損害,他在一定時間內有權要求該報紙免費以與前述失實報道相同的字體、版面和篇幅來發表自己對有關失實報道的回應,澄清錯誤事實,以便減輕或者消除失實報道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影響,此即被報道者的“回應權”。與之相應,除有法定原因外,新聞媒體對被報道者回應權負有及時回應的義務。
目前,我國司法實踐對于媒體侵犯名譽權事件都按一般侵權處理。與侵權救濟相比,回應權制度具有以下突出功能。
一是有利于從源頭上采取措施糾正失實媒體報道,切實維護被報道者個人名譽?!敖忖忂€須系鈴人”,由發布不實報道的媒體公開被報道者的回應,其可信度更易被廣大公眾接受,且公開回應的受眾很大程度上可能與不實報道的受眾相重合,這有助于被報道者從源頭上減小不實報道帶來的影響,挽回被報道者個人聲譽。
二是有利于彌補傳統侵權救濟重視財產損害賠償而難以補償精神損害的不足。被報道者在名譽權受損的情況下,其主要遭受的是精神利益損害,這常常使得以填補財產損害為宗旨的傳統侵權救濟無能為力?;貞獧噘x予被報道者“還原真相”的權利,從根本上避免或者減少對被報道者精神利益的損害。
三是有利于降低被報道者維權成本和難度,在難以確認名譽侵權的情況下“防患于未然”。在傳統侵權救濟中,被報道者維權成本高、難度大。既要墊付訴訟費用,又要證明媒體過錯以及存在損害事實等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即使勝訴,往往也因時間的流逝而使得不利影響的范圍持續擴大?;貞獧嗖灰悦襟w報道構成侵權為前提,只要媒體的報道有造成被報道者名譽受損之虞,就可以即時利用回應權這一手段,盡可能縮小不利影響的持續時間和擴散范圍,實現對名譽權侵害的“防患于未然”。
四是有利于緩解新聞媒體的應訴壓力和負擔,減少不必要的司法資源消耗浪費。在民眾法律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新聞媒體動輒面臨名譽權侵權之訴,這一方面使得媒體疲于應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案件數量和法院負擔?;貞獧嗍沟眯侣劽襟w與被報道者的糾紛,有可能解決于名譽權侵權訴訟之前,可有效緩解新聞媒體的應訴壓力,降低司法資源的過度消耗。
回應權作為一種事實行為,敘述與反駁交替進行,可以說古今中外有許多事例。但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回應權,其國內國際立法情況和司法實踐則需深入研究。
從國外來看,無論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承認回應權制度。法國是最早確立回應權制度的國家,1822年的《防止新聞媒體侵權法》第11條規定:“任何周期性印刷品之所有人或出版者,有義務在接到回應請求的三日內,或在下一期刊物中,登載被其印刷品中提及之人所做的回應。該回應的登載應為免費,其長度不超過原誹謗性文章的二倍。違反登載義務者,得處50至500法郎罰金?;貞埱髾嗖环恋K其他損害賠償請求權之行使?!?881年的《新聞自由法》、1982年的《廣播媒體法》都規定了回應權,后者將回應權的義務主體擴張至廣播電視媒體,但要求廣電媒體的報道必須被認為構成誹謗。德國在聯邦和各州新聞法中規定了回應權制度,如1965年《漢堡新聞法》第11條共5項分別從適用對象、行使條件、行使期限、媒體的回應期限和方式以及回應權的法律保障等方面,對回應權制度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規定。英國《廣播電視法》第107條和《通訊傳播法》第326條明確規定,廣播電視媒體應當賦予當事人以回應權,事實報道或意見表達均無不可,并對違反此規定的媒體處以吊銷執照、罰款、禁止重播等處罰。美國最高法院在著名的“紅獅案”中確認了回應權,但將回應權的行使對象限定于廣播媒體。
相較國外較早確定了回應權制度,國內回應權的法律建設在時間上發生較晚。目前我國關于回應權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1999年的《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部門規章)、2001年的《出版管理條例》(行政法規)和2020年的《民法典》(法律)。
199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頒布《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第3條規定:“報紙、期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和紀實作品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更正或者答辯,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薄掇k法》第4條規定了報紙、期刊發表更正和答辯的時間及要求。此處當事人要求更正或者答辯的權利,實際上就是一種回應權,這一權利具有以下特點:權利人范圍廣泛,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義務主體僅限于報紙、期刊的出版單位,不包括廣播、電視、網絡等其他媒體單位;回應權的適用對象限于“虛假、失實報道和紀實作品”(事實陳述)而不包括評論意見;以被報道人名譽權已經受到損害為適用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