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星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非常豐富,這也帶動了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在多元文化共生的今天,文化間性成為不同文化融合共生的依據。從文化視角看,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但在技術推動所形成的文化融合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又逐步實現了融合與共生。以文化間性為基礎,探討文化產品的生產,以及隨之而來的傳媒與文化產業的聯動問題,彰顯了文化多元相融的理念,頗具時代價值。由朱杰、盧毅剛所著的《情境與范式:民族地區文化產業與媒體互動的文化間性研究》一書,從文化間性的角度,探討了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播、文化產業等相關問題,以及在“互聯網+”的技術驅動下在地化的傳媒與相關文化產業的聯動發展。
文化間性構建民族文化傳播的話語環境。本書從背景分析入手,重點探討了民族地區的文化間性問題。民族文化流傳至今,在地域范圍內影響深遠,為當地群眾所熟悉并認可。民族文化如璀璨星光熠熠生輝,形成文化自信之根基。民族文化突破發展,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與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實現共生,開始兼容并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特色,這也正是民族地區文化間性的主要特征。從現實角度來看,無論是在話語方式、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上,民族文化間性都有其精準的表現及表達,這與其文化間性的特征一脈相承。而民族文化間性的特征,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涵蓋了文化生態、文化產業及媒介話語等不同層面。民族文化間性的背景與現實,逐步構建并形成了民族文化傳播的新話語環境,不可避免地對文化產業產生影響。
地方媒體適應環境并生產特質文化產品。具有文化間性特征的民族地區,在地方媒體的發展上,也體現出了與文化間性的一致性。因民族文化間性而形成的全新的傳播環境,要求地方媒體契合文化環境的變化,在生產及傳播文化產品時,兼具民族文化的特色與文化融合的要求。有效識別民族文化間性,在文化產品的生產上體現出獨特性,有利于開辟地方媒體的新路徑。本書以青海民族旅游文化產業為例,著力分析了青海民族文化間性的表征,并從特定文化結構、特定文化語境層面,對青海旅游文化產業的特點及表現展開分析,旨在從宏觀角度對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優勢特色、時代特點進行闡述。書中從青海民族旅游文化產業的網絡輿情、地理及人文環境、歷史與文化傳說、住宿與交通飲食等方面循序漸進,用數據說話直觀展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動態變化。在該案例的書寫上,宏觀上從民族文化、文化產業等視角重點鋪開,從整體上梳理形成了青海民族旅游文化的發展脈絡,微觀上深入旅游文化相關的細節元素,用直觀的數據資料呈現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技術驅動促使傳媒與文化產業實現聯動。“互聯網+”背景下,地方媒體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民族文化傳播方面順應局勢,積極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深入推進傳媒與文化產業的聯動發展。從文化間性中提取互動線索、搭建互動框架,并以此作為文化產品生產的準則;從文化間性中尋求媒介與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并著力分析文化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思路與方向;從文化間性中探尋文化產業線上線下聯動發展的方案與布局,厘清文化產業發展脈絡。該書從媒介與產業融合的宏觀層面,到文化產業整合的中觀發展機制,再到文化產業線上線下布局整合的路徑探尋,層層遞進有序展開,契合了民族文化間性的內涵,彰顯了媒介技術的傳播優勢。
該書是以民族文化間性為基礎,以文化產業發展為導向,以媒介傳播為方向的研究。書中倡導文化、媒介及產業的融合與聯動,旨在挖掘民族文化的資源優勢,彰顯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色,并為搭建地區文化產業與媒體之間的橋梁建言獻策。該書理論先進、案例典型、內容豐富,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著作。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
本文系文化部文化藝術研究項目“面向東盟的廣西藝術文化產業研究”(項目編號:14DH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