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霜
關鍵詞:地方優勢制造業;工業設計史;教學;方法
1 優勢制造業概述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鏈條和配套最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引擎。優勢制造業是具有較強生產優勢和創新優勢的制造產業,其并不需要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起到支柱的作用,也不一定是國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1]。優勢制造業既包括已經在國內和國際上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傳統優勢產業,如紡織業等,也包括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新興制造業,如航空制造業、高鐵制造業等。優勢制造業對國內其他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引領的作用,其不僅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也關系到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任務的實現。地方優勢制造業是地方政府優先發展和重點支持的產業,其在生產和創新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對解決地方就業問題、加快地方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地方經濟和環境的協調健康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2]。
2《 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現狀
《工業設計史》是高校工業設計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是對人類工業設計發展的研究和總結,對學生了解專業性質和培養專業興趣具有導航作用[3]。為了更好地發揮《工業設計史》課程的專業導航作用,前人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但多集中在《工業設計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4],而對課程教學內容方面的教學改革研究還不多。由于我國的工業設計基礎理論研究和行業發展起步晚,在《工業設計史》教材中出現的設計學派、設計風格、著名設計師及其作品,都以西方的工業設計發展為主,鮮有我國的工業設計師及其作品的介紹。盡管知識無國界,但設計師是有國籍的,《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中缺乏我國工業設計相關發展的內容,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優勢制造業與《工業設計史》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為《工業設計史》的教學內容改革提供了豐富的本土資源。
3 基于地方優勢制造業的《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價值
3.1 提升學生對本土品牌和產品的認同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發展飛快,本土優勢品牌和產品已經暢銷海外,然而很多國內消費者卻對這些本土品牌和產品的進步技術和優勢知之甚少。通過選用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優勢的地方制造品牌和產品,結合課堂講解和討論,讓學生了解這些地方優勢品牌和產品在設計、價格、性能、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扭轉長期以來學生消費群體對西方工業產品及其附帶的文化表現出的盲目崇拜和熱情,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國本土品牌和產品的性價比和競爭優勢。也有助于引導學生在選擇產品時,能更多地基于產品本身的性能和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3.2 強化學生的專業自信心
工業設計是制造業創新的核心動能,而工業設計人才是工業設計創新的靈魂。因而,吸引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流入制造業,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地方優勢制造企業往往是地方制造業的龍頭,通過在課堂上講解地方優勢制造企業的創新發展理念、產品競爭優勢、企業文化、以及員工的福利待遇等,有助于改變學生對制造業的固有偏見,如勞動強度高、工作環境差和薪資待遇低等問題。同時這些真實的地方制造業和就業的數據,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在國家未來制造業發展中的作用的認識,強化學生對自己專業和未來就業的信心,提高畢業后投身地方制造業工作的意愿。
3.3 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制造業強國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制造業大國和商品出口國,在較長時期內仍將穩居全球制造業龍頭位置。我國制造業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占有巨大的市場,離不開這些地方優勢制造企業所掌握著的核心生產技術。企業的核心生產技術是“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還能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而占據國際市場。這些核心生產技術不是國外企業可以輕易復制的,需要技術、政策、人力、資金和資源等多種生產要素的高效率有機結合。通過向學生講解這些地方優勢制造企業的核心生產技術,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國民族制造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加深學生對“中國制造”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基于地方優勢制造業的《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方法
4.1 地方優勢制造產品案例融入課程知識點
為使學生從本土優秀產品中找到專業自信,培養家國情懷,可以將本地的優秀產品案例與《工業設計史》課程知識點聯系起來,采用講授法將地方優勢制造產品以產品案例的形式融入《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例如在講授縫紉機產品這個知識點時,《工業設計史》教材中多次出現了縫紉機產品,如勝家縫紉機、“邏輯”縫紉機、德國普法夫公司的全電動縫紉機等[5]。盡管縫紉機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都不在我國,然而我國當前的縫紉機產品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臺州是全球最大的縫制設備生產和出口地,縫制設備是臺州正在重點打造的七大千億制造業之一,因而縫制設備是臺州的優勢制造業。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在講授縫紉機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加入臺州生產的縫紉機產品的相關內容;又如在講解塑料材質這個知識點時,《工業設計史》教材中介紹了1865年出現最早的塑料材質賽璐珞,并于1888 年生產了最早的賽璐珞產品――發夾盒。我國在塑料材質的起源和早期產品研發應用上沒有優勢,但在當下塑料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拿臺州來說,臺州擁有“塑料制品王國”“中國模具之鄉”的美譽,是我國最大的塑料制品生產基地和塑料模具生產基地之一[6]。模具與塑料也是臺州的七大千億制造業之一,是臺州的優勢制造業。臺州的塑料日用品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高達60%,涉及的產品種類眾多,產品案例資源十分豐富。在講授課程知識點的過程中合理插入地方優勢制造產品實例,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對地方制造企業和產品的了解。
4.2 在談話中傳遞本地企業家的創業精神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本地制造業中成功企業家的真實創業歷程,定是最容易觸動學生心靈的教學內容。以臺州為例,臺州本土有眾多知名制造企業,截止2020 年11 月,臺州的上市公司總數達到60 家。例如吉利集團創始人李書福,出身農民家庭,靠著自身的勤奮敢拼,讓吉利品牌走向了國際化,成為國產汽車的驕傲;杰克縫紉機創始人阮積祥歷經重重困境,卻仍然堅持品質和創新,將一家前店后坊的家庭小作坊發展成如今的世界級大品牌公司。這些如今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民族企業,在創業和發展的過程中無不經歷著從模仿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艱辛歷程,這種創業精神是愛國主義情懷在制造業領域的集中表現。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采用談話法的方式,設置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們就這些本地優勢企業的創業歷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將本地企業家們的勇于創新、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傳遞給學生,鼓勵學生要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當前國家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4.3 在討論中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在低端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新形勢下,唯有創新才是企業贏得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與《工業設計史》教材中提到的產品設計相比,當下的產品設計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條件和消費者需求等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品創新設計的理念和模式也相應的發生了改變。以坐便器為例,《工業設計史》教材中提到,1953年龐蒂為意大利理想標準公司設計坐便器時,強調產品形式要真實反應產品功能,而今天的坐便器設計又加入了包容性設計、語音交互、健康評估等更多新的設計理念。智能馬桶是臺州的優勢產業,我國第一臺智能馬桶圈蓋和第一臺一體式智能馬桶都出自臺州企業。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邀請本地智能馬桶生產企業的優秀設計師,來介紹和分享智能馬桶的真實創新設計歷程,并利用線上線下的交流平臺,就智能馬桶創新設計中的如廁體驗、產品外觀、智能感應功能等多個方面,開展深入的互動討論。這種基于本地優勢制造企業的產品展開的討論,有助于學生熟悉企業實際產品創新設計的設計流程和創新切入點,也有助于學生領悟作為一名設計師應有的創新意識。
5 結語
地方應用型大學建設目標給《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選取什么樣的教學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和認同感,是當前開展專業理論課程教學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以《工業設計史》課程知識體系為框架,從本地優勢制造企業及其產品中挖掘民族品牌情懷、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等具有地方制造業特色的教學元素,將這些帶著濃厚的地方制造業特色的元素與《工業設計史》課程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把地方制造業的優勢,借助《工業設計史》課堂教學這個平臺,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學生,以期提高學生去地方制造企業就業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