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潤澤 孫明陽



關鍵詞:滿族說部;非物質文化遺產;APP ;設計
1“滿族說部”概述
滿族說部,屬于在我國北方滿族及其女真先民中傳襲的古老民間口承藝術遺產,滿語俗稱“烏勒本”(Ulabun),翻譯過來就是“傳”或“傳記”之意[1]。其作為滿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包含著“天地生成、氏族聚散、古代征戰、部族發軔興亡、 英雄頌歌、蠻荒古祭、生產生活知識”等豐富多彩的內容[2],是中國北方先民口耳相傳的文學史詩,有中國北方民族的“百科全書”之稱[3]。2006 年,滿族說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 年《滿族口頭遺產傳統說部叢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截止2018 年,滿族說部叢書已經出版54 部,文字大約2200 余萬[4]。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說部的特點是“口傳性”和“活態傳承”。其傳承形式包括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滿文化”傳承、宗族傳承、文字傳承以及歌舞傳承等[5]。作為滿族說部的傳承人與研究專家,富育光先生的研究對說部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滿族傳統說部藝術――“烏勒本”研考》與《“滿族說部”調查》等,使說部的“樣貌”得以清晰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2 文化類APP 設計概述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現實世界的結合愈發緊密。通過利用互聯網輻射面廣、響應迅速以及易于接受的特性,信息的傳播正逐漸擺脫實體空間的限制。以移動設備應用(APP)為代表的傳播形式,成為了更為大眾接受的方式。這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用戶可擺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了解各自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通過VR 設備等豐富產品的體驗。
在此背景下,通過“將移動互聯網與非遺文化相關的傳承與保護結合”相關課題的研究實踐以及市場的檢驗,如今已產出了一批優秀的作品。例如“榫卯”“每日故宮”“中華珍寶館”等。它們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梳理分類,將專業的知識通過系統、生動、簡單和充滿趣味的方式呈現出來[6]。
其大致可分為四類:
1) 綜合展示類:服務面向群體與涉及領域較廣的人群,功能較為豐富,例如“全世界”(原全歷史)“博物館”等;
2) 博物館類:基于博物館場所,作為博物館功能延伸的APP,例如“上海博物館”“每日故宮”等;
3) 專項展示類:涉及領域較為單一,但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縱向延伸較深的APP,例如“中華珍寶館”“榫卯”等;
4) 信息發布類:文化領域相關信息發布類APP,往往具有社交屬性,例如“IMuseum”“在藝”等。
3 滿族說部APP 設計意義
滿族說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最大的特點是口傳性與原真性,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滿族說部的表現形式較為抽象,不易于大眾理解。因此,滿族說部APP設計的研究,以期將滿族說部龐大的內容體系,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以一種傳播性更廣、更被大眾接受、更系統化的方式呈現給人們,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說部”的傳承與發展。
此外,探索一種通用的數字化傳播形式,通過APP 數字化的形式傳播傳統文化優秀內容,推動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是目前社會的迫切需求,也是滿族說部APP 設計研究的意義所在。
4 滿族說部APP 的設計流程
4.1 用戶調研
研究通過問卷調研與用戶訪談的形式開展,并將問卷通過網絡形式發放。通過調查民眾對滿族說部的了解程度與接受形式,來發現滿族說APP 的用戶需求等相關問題,并挖掘其內在需求。其中問卷共發放293 份,收回有效問卷284 份,剔除無效問卷9 份,回收率為96.9%。其中受訪群體中的男女比例為48.5% :51.5%,人群分布中吉林省與吉林省外比例為57% :43%,年齡分布中30 歲以下、30—45 歲以及45 歲以上的比例為55.6% :31.4% :13%。
在滿族說部APP 設計調研階段,有36.9% 的受訪者對滿族說部不了解,在這類群體中有81.8% 的受訪者愿意詳細了解滿族說部文化。考慮到其“小眾性”,通過了解不同地域的用戶對滿族說部的了解程度、接受形式以及個性化的需求,來決定滿族說部APP 的信息展現形式與功能定位。因此筆者對具有代表性的目標用戶進行分類,對其行為—需求—功能分析,以此構建滿族說部APP 的功能框架。
4.2 目標用戶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與用戶訪談,對受訪者的年齡與對滿族說部的認同度進行交叉分析(圖1),得出在18—45 歲區間的受訪群體為最佳受眾年齡區間,對其行為進行分析后可大致分為三類人群:
1) 學習研究者:對滿族說部及滿族文化進行研究活動的用戶,希望在APP 中尋找具有深度的信息,進行史料考證等活動。主要包括高校教師及研究機構研究員。
2) 文化愛好者:熱愛文旅,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愿意了解滿族說部與滿族文化的用戶。
3) 設計創作者:對滿族說部的故事與滿足的文化背景具有濃厚興趣,希望在滿族說部的故事中尋找靈感,并進行二次創作的用戶。
目標用戶的共同特點為:對傳統文化與新鮮事物共同具有濃厚興趣,愿意嘗試傳統文化與現代形式相結合的新形式,同時在意其體驗性,愿為文化消費的同時注重其合理性,屬于理性對待感性的人群。
4.3 功能分析
通過篩選設計調研中的目標用戶,對其行為需求進行分析,構建滿族說部APP 的功能框架,具體見表2 :
其中,說部相關信息的發布功能不局限于說部文化相關內容,其涵蓋滿族歷史、民俗、旅游攻略、文化講解、文物賞析、優質分享等內容;推送形式也不局限于圖文推送,而是建立時間軸,通過多元的形式,如音頻、短視頻、交互視頻等互動性的展示信息內容。
4.4 設計目標
為滿足“滿族說部文化”傳播的剛性需求,通過設計調研得出其中最能讓受眾接受的傳播形式為影視表演與動畫動漫,占比57.1%。其共同特點為劇情性,將傳統的滿族說部故事進行梳理,加強故事線,編制成完整的故事,通過更容易理解與更具有感染力的形式,通過“轉譯”的形式呈現。“轉譯”屬于語言學范疇的詞匯,是指將一種文字通過媒介語言翻譯為另一種文字的特殊翻譯行為[7],也就是要做到的第一階段目標:將碎片化的說部故事系統地梳理并補全,利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來更好地展示。
其次,對于“小眾化”的文化群體,其參與用戶相較于大眾文化群體,往往具有較為突出的用戶粘性,因此社區平臺的構建尤顯重要。通過社區平臺的構建與運營,用戶可自發進行社交屬性的活動,展現新的內容,賦能于“滿足說部文化”,將滿足說部特有的民族性、歷史性、口傳性文化向外輻射,構建可持續的社區文化平臺。第二階段目標:通過整合功能與服務,構建可持續的社區文化平臺,賦能于滿足說部文化。
4.5 信息架構設計
課題基于以用戶為中心(User Center Design)的設計理念,結合“滿族說部”口傳性、表演性、藝術性的特色,將滿族說部的文化內容輕簡,直觀地展現給用戶。因此APP 根據自身功能特點,采用了分層式的信息架構。分層式的信息結構可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入口,展示更多的內容,兼具了功能的優先性及豐富性,在有效地展示產品功能的同時,給用戶帶來了優質的使用體驗[8]。
通過對相關文化類APP 的分析(表1),以及行為—需求—功能分析(表2),對分析結果梳理歸納重組,構建出滿族說部APP 的信息架構(圖2)。其主要由功能圈、故事圈、信息圈、用戶中心四大板塊構成。
首先,“功能圈”板塊提供壁紙、圖集、史料記載、紋飾記錄等功能欄目。將滿族的特色文化橫向拓展,以涵蓋更廣的滿族特色文化內容;“故事圈”板塊對“滿族說部文化”進行單項展示,并對其表現形式進行垂直細分,包括文字、語音、短視頻等形式,以滿足不同用戶的信息接收習慣。
其次,在垂直領域與橫向領域具有功能的交差跳轉,協同以更高效的展現內容。例如故事圈中的教育模塊與功能圈中的游戲模塊連接,以期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呈現內容。
再次,在信息圈板塊會以信息流瀑布的方式展現與滿族文化相關的信息,諸如滿族的美食、傳承故事、習俗等。在構建興趣社區方面,用戶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興趣話題圈,以供交流,滿足社交需求。
最后,在用戶中心板塊提供個人信息與APP 設置的相關功能。
4.6 圖標設計
在滿族說部APP 的圖標設計中(圖3),APP 的標志以漢字“滿”為基礎,配色及裝飾紋樣提取于滿族說部故事《天宮大戰》中的創世三女神之一――地母神巴那姆赫赫面具圖樣,象征物產富饒,民族興旺;APP 的icon 設計同樣提取于民間流傳的滿族說部故事中“主神”的視覺形象,同時結合滿族地域文化符號;
配色上采取了滿族說部故事中“主神”的視覺形象主色調――大地系色調的配色方案,加以設計提煉,在貼合滿族說部的視覺特色的同時,滿足當下用戶的審美需求。圖標設計整體在保證信息傳達直觀性的同時,兼備滿族說部文化特色內涵。
4.7 導航與視覺設計
在APP 的導航設計方面,APP 的操作邏輯基于Google 的Material Design 設計原則,其功能間跳轉方式精簡統一、按鍵布局醒目合理、邏輯結構扁平化,是市面手機應用最廣泛的導航方式,符合用戶操作語言,無需增加用戶學習成本。此外,為了適配不同的手機類型與不同用戶操作的包容性,APP 的導航提供了側邊滑動操作與單元底部三大鍵操作兩種方式,用戶可自行設置。
在APP 的視覺設計方面,主要通過色彩、圖標與圖文的頁面布局排版設計來展示。色彩的視覺設計中采取的同樣是滿族說部故事中的大地系配色方案,視覺感受上溫和端莊,與“非遺”的主題相呼應,使用戶可以更平靜也獲取信息,感受滿族說部非遺文化魅力;在圖標的視覺設計中,在icon 之外大量采取了滿族文化相關的插畫設計元素,如滿族神話中“天母神”的視覺形象插畫、滿族冬季捕獵場景插畫等,以烘托APP 中的滿族說部文化視覺氛圍;其圖文排版基于UCD 的設計原則,視覺信息主次分明,隱藏次級信息,避免繁雜的內容呈現,突出顯示頁面的主題內容,提高用戶信息獲取效率(圖4)。
5 結語
文章依托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滿族說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迫切需求,以期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傳播“滿族說部”文化的優秀內容。在APP 的設計研究中,對交互層與視覺層的設計做出用戶體驗方面的優化,同時也進行了社區賦能文化的嘗試,期望通過互聯網信息化平臺展示優秀的非遺內容與民族特色文化。而“非遺APP”的創新模式,將文化、藝術與科技相互融合,助推了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實施,順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非遺傳承與發展的關鍵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