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梅
摘要:新時期,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的開展,應當圍繞“互聯網+”的發展契機,探究博物館文化傳播新路徑,基于觀眾視角創新、展覽視角創新、文創視角創新、交流視角創新等,建構全新的文化傳播形態。本文以壽縣博物館為例,就“互聯網+”模式下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路徑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壽縣博物館;文化傳播路徑;工作路徑;“互聯網+”
壽縣博物館在安徽省文博界頗有名氣。新時期,壽縣博物館在文化傳播工作的創新環節中,應契合“互聯網+”的時代發展潮流,找到創新的切入點,不斷挖掘博物館文化的潛在價值,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與傳播力。
一、壽縣博物館概述
壽縣博物館始建于1958年,并在1962年正式設編成立,屬于較早批次成立的博物館之一。壽縣博物館館藏精品眾多,如郢爰、金棺、“越王者旨於賜”劍等,在文博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新時期,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壽縣博物館在開展文化傳播工作時,為保持文化的持續輸出,更需契合時代發展潮流,迎合民眾的精神訴求,主動對博物館文化傳播路徑進行創新,推動壽縣博物館文化傳播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互聯網+”背景下壽縣博物館文化傳播服務供給與需求解析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可連接過去、現代與未來。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多地,走進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了解文化傳承與保護情況,充分說明國家領導人對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重視。博物館作為歷史與現代溝通的橋梁,屬于特殊的文化服務機構,對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以來,政府將文化傳播與服務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旨在推動我國文博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近年來,博物館的發展勢頭迅猛,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已經成為民眾學習文化、鑒賞文物、不斷提升公民文化修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民眾的精神訴求也在提升。很多民眾主動走進博物館,在對歷史文物的學習、鑒賞過程中,滿足自身的精神訴求。許多民眾選擇在博物館度過休閑時光,節假日排隊看展的現象屢見不鮮,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博物館工作的認同,也鼓勵著博物館在文化傳播服務工作中不斷創新,力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服務[1]。
三、“互聯網+”背景下壽縣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新機遇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工作產生了很大變化。為避免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落后于時代,影響到文化傳播工作的整體質量,2016年,國家文物局聯合其他部委共同發聲,著重闡明了“互聯網+”時代博物館文化傳播途徑創新的必要性、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以及我國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創新轉型的可行性。
對我國的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地理位置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博物館位于人口密集區域、經濟發達區域、交通便利區域、歷史文化遺跡區域等。博物館的區位選址,決定了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以及能否將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效力發揮到最大。新時期,在博物館開展文化傳播工作時,借助互聯網計算機技術,可以突破地域鴻溝,使文化傳播跨越時空,有效發揮博物館文化的影響力,更為精準、及時、便捷地響應觀眾的文化訴求。
四、“互聯網+”背景下壽縣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現實工作路徑探討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上網沖浪、學習、社交已成為社會生活的新潮流。博物館在開展文化傳播工作時,應當抓住時代潮流和契機,將博物館的展品與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基于不同的傳播視角對工作進行改革創新,推動壽縣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基于觀眾視角進行傳播創新
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博物館可為廣大觀眾實時傳遞各類展品信息,增強博物館文化傳播效能。為全面優化提升博物館的服務水平,應當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利用線上實名預約售票技術,可以實現對游覽人數的精準控制,避免博物館超負荷接待游客,保證游客的參觀體驗。在線上預約數據的統計中,可定量分析前來游覽用戶的年齡、學歷、性別、來源地等,為后續博物館的工作方向提供改進優化的樣本參考[2]。
新時期,博物館在開展服務工作時,應當為青少年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傳播服務,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自豪感,對其思想意識形態進行塑造,不斷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養。基于青少年的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等特點,博物館在設計展覽時,可推出動畫游戲、虛擬體驗等模式,吸引青少年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感悟文物中蘊含的歷史知識與精神內涵。同時,博物館還可以與學校合作,開展線上游覽活動,在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下,為青少年提供線上虛擬游覽的學習體驗,打破時空與場地的限制,有效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作用。
(二)基于博物館展覽視角進行傳播創新
在基于博物館展覽視角進行傳播創新時,應當合理應用輔助技術,如VR設備、人工智能、數據處理技術等,為觀眾提供虛擬漫游體驗和3D觀展手段,使觀眾沉浸于歷史文物營造的場景中,對歷史文物進行深入的了解。博物館還可以主動邀請觀眾參與策展活動,如邀請觀眾編寫相關的講解詞,體驗博物館各項的具體工作內容等,加深觀眾對博物館工作的理解[3]。
傳統的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受時間、場所的束縛,無法給予觀眾隨時隨地的文化熏陶。而在“互聯網+”模式下,這一束縛被打破,文化傳播形式得到了有效創新。如一些特殊的藏品,由于儲藏條件苛刻,無法與觀眾見面,為滿足觀眾的鑒賞需求,可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出線上展品鑒賞,以解決藏品保存的工作難題。與此同時,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下,博物館場地不足的現實問題也將得到解決,有助于博物館對整體運營成本進行合理控制,提高博物館的整體服務水平。
(三)基于博物館文創視角進行傳播創新
在博物館開展文創設計工作時,相關工作人員可基于博物館文創視角進行傳播創新,進而推動博物館文化的傳播。通過對新時期文創產品的解析,博物館應當找到代表性展品,對其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并將其映射到現代商品的設計方案當中,以現代商品為傳播載體,完成博物館文化傳播的預期目標。如故宮博物館的定制口紅,就是以故宮文化底蘊為創作源泉,對現代商品進行創意設計,賦予現代商品文化價值,推動文化傳播[4]。
一件優秀的文創產品,一定濃縮了一座博物館的文化精髓,并能夠成為該博物館的文化代名詞。民眾在博物館進行參觀時,僅是在特定的時間內對歷史文化進行學習、感知,這種文化傳播有時間的限制。文創產品卻能打破這種限制,成為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情感紐帶,使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范圍更廣、影響力更久。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眾籌與共享模式的出現,更使得普通民眾可參與博物館文創設計活動,促進了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文化溝通、情感交流,為博物館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思路。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工作將更為細分和產業化,日益成為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的新突破口。
(四)基于博物館文化交流視角進行傳播創新
博物館在開展文化傳播工作時,應當將文化落實在具體的形象載體上,如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博物館的歷史建筑物、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博物館的官方媒體等。這些載體之間,正是以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相連接,推動著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的開展。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博物館可基于載體的交流視角,對文化傳播工作進行合理創新,創建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為特定區域內的觀眾提供溝通交流的渠道,在打造數字博物館的過程中,彌補傳統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單向性的不足,實現對區域性博物館資源的優質整合,使博物館的區域性文化傳播效力得到有效提高,做到對區域內觀眾的全面覆蓋,實現博物館文化傳播創新預期工作目標。
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模式下,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方式將更為多樣化。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對博物館潛在文化價值的開發。館藏歷史文化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博物館將為觀眾打開文化的“百科全書”,給予每一位觀眾終身學習的權利,提升公民的文化修養。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率高、形式多樣、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將打破傳統座談會、研討會、社團會等固定交流模式的局限,為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提供新的空間[5]。
例如,2018年在文博行業吸睛無數的“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博物館抖音創意大賽),將流動的短視頻社交模式,與博物院的文物講解進行有效結合,使博物館中沉寂的歷史文物真正“活起來”,以獨特的方式促進文物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有效提升了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推動了博物館文化真正“走出去”。
抓住“互聯網+”的時代契機,可有效克服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的種種阻礙。博物館文化交流活動可在互聯網平臺的支持下,聯合多家單位,舉辦數字化展覽,對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展品進行統一線上展覽,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交流,加深國家之間的文化合作與文化融合,營造欣欣向榮的文博盛況。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互聯網+”視角,對壽縣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路徑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旨在闡明創新博物館文化傳播工作的必要性。為不斷提升博物館的文化服務水平,應當從多個領域入手,對文化傳播工作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不斷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力和時代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汪元元,焦若薇.融媒體視域下中國國家博物館傳播模式發展與演變研究—以中國國家博物館抖音賬號為例[J].采寫編,2020(5):184-186.
[2]解景媛.“互聯網+”模式下中國博物館文化傳播路徑探索[J].文學少年,2020(31):67.
[3]徐敏.“互聯網+”模式下小眾博物館的發展研究—以甘熙宅第為例[J].中國商論,2018(30):20-21.
[4]王孟圖.“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路徑探析—基于“泛博物館”觀念的若干思考[J].東南傳播,2018(10):67-69.
[5]張飛燕.“互聯網+”背景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