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笛
摘要:時下,課程改革持續深入,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課程,其教學有效性受到更多教師的關注。在這其中,音樂設計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保證學生學科素養多元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重視作業的優化設計,并結合班級學生的音樂學習特點,重視音樂作業的設計以及完善,借此來強化教學效果,進一步實現新時期的教學目標。本文就優化小學音樂作業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措施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看法,希望對教師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作業設計;課堂教學實效;策略;探究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作業設計并未受到教師的關注,而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轉變自身固有的教育理念,借助課下作業實現學生音樂學科素養的發展,并強化他們對藝術類知識的了解。而在音樂課下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秉持以下幾個原則,即趣味化、分層化,即落實“生本”原則,讓學生能夠主動完成課下作業,以便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并實現學生多元化音樂素養和能力的發展,切實深化教學改革。
一、多元化教學形式的設計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他們普遍對陌生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且他們面對單一的作業形式很難主動完成,為此音樂教師需要在教學形式的設計上進行完善。而在設計的過程中,則需要秉持“生本”的理念,且課下作業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圍繞“減負增效”,課下作業不僅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需要保證質量與效果。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情進行細致分析,并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從而設計出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能夠強化教育教學效果的課下作業。
新版教材在每一課上都安排了“編創與活動”這一內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感知美、創造美。同時,短短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知識、自主解決問題,則需要借助教學資源設計創造性的課下作業,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并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借助課下作業實現教學目標。例如,筆者在講解完《音的高低》相關內容之后,讓學生運用課下的時間設計一個簡單的樂器,其材料可以是生活中常見的,也可以是一些廢舊物品。在設計前,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把握樂器設計的要點,并思考如何設計,其動手能力、音樂素養、審美意識得以提升,教學效果更為顯著。
二、預習作業設計
對任何一個學科而言,課前預習至關重要,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并確保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應重視預習作業的設計。課下預習作業的設計,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定了解,且會促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為此音樂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掌握教學與學生需求之間的聯系,從而設計出利于課堂教學且能夠實現新時期教學目標的課下作業。不僅如此,不同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也存在一定差異,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前預習作業設計時,可以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音樂素養,為其安排具有探究性的音樂作業。
例如,在“陜北民歌”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筆者借助組內合作形式,為學生安排了課前預習作業,隨后引導學生在組內就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使其鑒賞音樂之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意識。首先,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在此之前,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比保證小組劃分的有效性,從而保證整體教學效果。其次,就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本曲分為幾個樂段?第二部分有何特點?這首民歌體裁有什么特征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在組內進行探究。學生則通過討論、資料查詢等方式,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他們的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也順利開展,教學實效十分顯著。
三、強化學生的綜合評價
除了重視音樂作業的形式、內容選擇之外,教師同樣需要完善教育教學評價。傳統的評價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為主,但此種方式過于單一,不足以讓學生及時把握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且很難建立學習自信。而在全新的教育時代,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例如學生的資料搜集、合作情況等,鼓勵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融入實踐中,運用此種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其感知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并強化他們的綜合審美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時代下小學音樂教師進一步優化小學音樂作業設計,能夠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此,立足素質教育時代小學音樂教師需轉變自身育人思想,側重多元化形式與作業設計的融合,借此來強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并培養他們的多元化素養以及能力,切實提升教學效果,深化小學音樂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徐晶晶.讓音樂走出教室,走向生活——小學音樂課外作業的嘗試[J].才智,2017(02):71.
[2]陳鮮鮮,徐雅,張佳煬,曾文婕.論小學數學作業創新的三大走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6(06):50-57.
[3]甘小鳳.優化小學音樂實踐性作業的思考與實踐[J].北方音樂,2015,35(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