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露
摘要:網絡化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有利于學生展示并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將網絡化教學技術應用于高三生物復習課堂,促使學生主動地看、認真地聽、深入地思考,有效提升了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使得學生復習效果更佳。同時,學生主動參與復習課堂,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樂趣。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實踐經驗,就網絡背景下高三生物復習能力提升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網絡背景;高三生物復習;能力提升;策略
借助網絡教學,教師實現對課本知識和解題方法的直觀化講授,促使學生的復習效率更高。網絡教學豐富的知識呈現形式和課堂交流形式,促使高三生物復習課堂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教師的有效啟發和引導下,學生知道該學、做什么,更加有目的、有信心地投入到復習中。高三生物網絡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學校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負責的任務,唯有各司其職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
一、教師在高中生物網絡課堂的任務
(一)制作精美教學資料
高三復習課堂構建中,教師要在課前做好教案的編寫和教學制作,以便于在課堂上按照預設教學流程與思路,有序開展教學活動。以《組成細胞的分子》這部分知識的復習為例,教師需要在課前準備好學生預習和課堂教學所需要的電子教學資料。首先,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課前觀看的微視頻或者圖文資料。教師要結合復習目標和學生對本章知識的掌握水平,制作針對性的資料,而不能直接將網上下載的視頻資料充作教學資料。因為學情不同、教學思路不同,教師所制作的教學資料也有所差距,直接引用別人的資料可能會造成教學資料與課堂設計不吻合。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學情研究,并在課前必須大量觀看和收集網絡資源,從中借鑒、截取到自己適用的部分,然后結合學情進行二次開發。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網絡資料本身的音質、畫質、結構等問題,并且通過合理的預習輔導設計和課堂設計知識的應用策略傳授給學生。
(二)組織有效的課堂交流互動
高三生物復習課堂上教師不能再一味地進行知識點灌輸,而是要以學生已經形成的知識網絡和能力為基礎,結合考點引導學生完成能力升華。復習課堂的構建中,要將小組合作探究與網絡化教學資源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針對其解決途徑集思廣益,最終得到更優結論。該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好組織者,恰當地提點、啟發、引導學生,把控好整個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氛圍。
二、學生在高中生物網絡課堂的任務
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在高三生物復習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認真觀看教師所準備的教學資料,他們有時候會將觀看教學資料作為一個流程,將看過、看完作為完成課前作業的標準。針對這種現象,筆者開展了訪談調研活動,總結出以下三點歸因。首先,高三課余時間緊張,是學生存在預習“走過場”行為的主因。進入高三階段,學生需要復習完六門課程,雖然有之前的課程學習為基礎,但是學習任務量仍然很大,難免有部分學生感覺時間不夠用。其次,教師所制作的網絡資料難以符合每個學生的“口味”,學生會優先觀看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再次,有的學生在脫離老師的監督之后,就會態度比較消極,這說明其在學習活動中的自覺性有待提升。
基于調研結果,筆者對學生在高中生物網絡課堂的任務總結如下。首先,要從生活的層面看待高中生物,積極發現其神奇應用,建立對生物課程復習的濃厚興趣。其次,要做好復習計劃,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復習時間。再次,充分意識到復習好生物課程對高考成績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狀態。教師要做好生物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并在學生擬定復習計劃時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和科學復習計劃,從而促使學生認真對待教師所提供的信息化復習資料,并主動參與到課堂構建中。
三、學校在高中生物網絡課堂的任務
為保證網絡化授課活動的順利開展,為教師創新復習教學模式提供硬件支持。為了更好地試行和推廣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教育部、學校都應當給予一定支持和鼓勵,包括構建學習交流平臺、開發微課制作軟件等。目前,我國教學領域所舉辦的課件微視頻比賽,就可以有效地推動廣大教育工作者們積極地去探索更多新的技術和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提升微課制作水平,改善微課教學效果。通過學習交流平臺,可以構建學情測試板塊,讓學生們在線上就完成考試或答題,通過這個平臺還可以及時獲取到考察的結果,就可以明白自己真實地學習效果。而老師則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去對學生的考試、答題結果進行全方位地分析和比較,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進行改善和優化。
四、結語
總之,網絡化教學在高三生物復習課的應用,實現了復習課堂教學的創新,帶給學生學習上的享受,促使學生更加愉快地投入到生物復習中。學生在網絡化復習課堂上能夠通過聽覺、視覺、感覺等多重感官,接受來自課堂的信息,可以更為有效地完成系統歸納,從而提高生物知識應用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吳藝雪.翻轉課堂在高三生物復習課中的應用——以《免疫調節》為例[J].考試周刊,2018(46):171.